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万历皇帝所经历的两件大事,探究万历皇帝长期“怠政”的根本原因,揭示明末皇权与文官之争的背后真相。
一、封建社会文官系统及其演进
自我中华民族建立以来,历经了三皇五帝部落时代,夏商周奴隶社会,春秋战国社会转型。而自秦一统天下,我国方才进入了封建社会。也是如此,中国古代便开始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皇权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权利“拔河”。
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的权力核心,皇帝自然是至高无上的,拥有最高统治权,亦是神权的象征。但天子也是“人”,不可能凭一己之力统御万民,那么就必须要有一套权力机构层层叠叠的铺开,来构建一套辐射全国的统治网。始皇帝便组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统治体系——“三公九卿”制度。
虽然解决了国家的管理问题,却又暴露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即皇权与臣权角力的问题。历朝皇帝为此几经调整与设计政治制度与权力结构,经历了“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等多次调整,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直至本文所讨论的明朝,方才出现了重大变革。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制度;后开设内阁,设内阁大学士;开东厂,锦衣卫,后增设西厂,皇权空前高涨。可惜洪武皇帝最后也未弄清,问题并未解决反而造就了一个新的核心——文官系统。
二、万历皇帝及其内心活动
万历皇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还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大众对万历皇帝的了解,基本都是停留在他那绝无仅有的“怠政”上。人们认为是他懒惰,事实上并不仅仅是这样,背后隐藏了太多深刻的原因。
万历皇帝朱翊钧八岁成为皇太子,数月后便继位登基接手了大明,年号万历。此时的他并不是大众印象中那个懒政皇帝,他用有他治国理政的最强倚仗——首辅张居正,甚至太后都要尊称他一声“元辅张先生”。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固有私心在内,但也确实为小皇帝处理政事与带领国家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除了首辅之外,张居正还兼管小皇帝的教育任务。小皇帝的五名老师,都是张居正一手认命,并且亲自为皇帝编订教材甚至亲自教授。而皇帝仍几乎每日都被叮嘱复习功课,第二天必须背诵前一天学习的经书和历史。如果复习牢固,背诵时流利顺畅,张居正便会提出表扬,赞扬天子圣明;如果背诵结结巴巴,张居正也会立刻以严师之姿向皇帝质问,要求极为严苛。
万历登极之初,一日也要批阅二十余本本章。不过其年纪尚小,并不知其中蕴含深意。也不过是按照“大伴”的指导,将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的“票拟”改用朱笔批示即可,甚至还有秉笔太监代批的情况。
而真正影响万历皇帝内心最深刻的,是在他登基十年后发生的两件大事。
1.反张事件
张居正的突然逝世给朝野带来了极大震动,而年少有为的万历皇帝此时想的却是如何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独断朝纲的君主。他得出的结论是必须使他的朝廷摆脱张居正的影响。虽然已经去世,可张居正的影子依旧笼罩着这个朝廷。反张运动的兴起也是在万历皇帝的默许与推波助澜下进行的,这一运动慢慢地,有进无退地不断蔓延。他们揭发旧案,鼓动舆论,使张居正的形象变得虚伪与不堪。仅在张居正去世半年后就被彻底打上了欺君害民、结党营私、独裁者的标签。一年后,前首辅高拱的遗著《病榻遗言》问世,更是竭力批判张居正等人的罪行。虽然可靠程度有待考证,但仍在朝中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其中一种说法是张居正生前有谋反夺权的野心,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反张运动推行至高潮,张家被彻底清算。
在继而除掉“大伴”冯保之后,皇帝看来已经掌握了朝中大权。可惜时日不久他便发觉他摆脱张居正得来的大权,并未给他想要的真正自由,仍然要受到各种约束。即使身为天子,也仅仅是统治制度的衍生品。而参与此次运动的诸多官员,一部分在案件结束后立刻履行自己的职责,劝谏皇帝,想让皇帝严格按照礼仪规范办事,不可个性自由發挥。而另一部分,干脆就是借此行动争权夺利罢了。
2.立储事件
朱常洛为万历皇帝的皇长子,而朱常洵为皇三子,却是他最爱的女子郑贵妃所出。他原以为,立储一事乃是皇帝家事,他选择接班人应当完全自主。可事情的发展却恰恰相反,他欲立皇三子常洵为太子,却遭到了朝廷上下一致反对。但他毕竟是皇帝,决心与臣子做长期的斗争,百官反对立常洵为太子,他也不立常洛为接班人,一拖便是十年之久。迫于压力,最终还是常洛被立为太子。百官胜了,却输掉了一个原本圣明的君主。
结语
在文官们看来,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全国政事层层上报至内阁即可处理。而皇帝只要不带任何感情的出席和主持各类仪式,在臣工争端之间做出强制性的仲裁。他不需要有感情,不需要有个性,只要谦抑温和,听从文官系统的摆布,便是有道明君。
而在万历皇帝眼中,文官系统的庞大力量他以无力收拢。虽然他是天子,是明王朝的主宰,可实际上却是一种至高权威的象征。他只有做到宠辱不惊,处理政务不带任何个人感情,经常出席各种典礼保持天子的象征才是百官和国家最需要的。聪明的万历看穿了权力的真相,知道他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就产生于百官跪服之中,实际上却并没有多少控制力。心灰意懒的他,只能对实际操纵的文官系统日益疏远,开始了消极怠工的漫长岁月。
作者简介
窦重沂(1994—),男,山东平度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7级专门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史与运河史。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一、封建社会文官系统及其演进
自我中华民族建立以来,历经了三皇五帝部落时代,夏商周奴隶社会,春秋战国社会转型。而自秦一统天下,我国方才进入了封建社会。也是如此,中国古代便开始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皇权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权利“拔河”。
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的权力核心,皇帝自然是至高无上的,拥有最高统治权,亦是神权的象征。但天子也是“人”,不可能凭一己之力统御万民,那么就必须要有一套权力机构层层叠叠的铺开,来构建一套辐射全国的统治网。始皇帝便组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统治体系——“三公九卿”制度。
虽然解决了国家的管理问题,却又暴露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即皇权与臣权角力的问题。历朝皇帝为此几经调整与设计政治制度与权力结构,经历了“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等多次调整,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直至本文所讨论的明朝,方才出现了重大变革。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制度;后开设内阁,设内阁大学士;开东厂,锦衣卫,后增设西厂,皇权空前高涨。可惜洪武皇帝最后也未弄清,问题并未解决反而造就了一个新的核心——文官系统。
二、万历皇帝及其内心活动
万历皇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还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大众对万历皇帝的了解,基本都是停留在他那绝无仅有的“怠政”上。人们认为是他懒惰,事实上并不仅仅是这样,背后隐藏了太多深刻的原因。
万历皇帝朱翊钧八岁成为皇太子,数月后便继位登基接手了大明,年号万历。此时的他并不是大众印象中那个懒政皇帝,他用有他治国理政的最强倚仗——首辅张居正,甚至太后都要尊称他一声“元辅张先生”。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固有私心在内,但也确实为小皇帝处理政事与带领国家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除了首辅之外,张居正还兼管小皇帝的教育任务。小皇帝的五名老师,都是张居正一手认命,并且亲自为皇帝编订教材甚至亲自教授。而皇帝仍几乎每日都被叮嘱复习功课,第二天必须背诵前一天学习的经书和历史。如果复习牢固,背诵时流利顺畅,张居正便会提出表扬,赞扬天子圣明;如果背诵结结巴巴,张居正也会立刻以严师之姿向皇帝质问,要求极为严苛。
万历登极之初,一日也要批阅二十余本本章。不过其年纪尚小,并不知其中蕴含深意。也不过是按照“大伴”的指导,将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的“票拟”改用朱笔批示即可,甚至还有秉笔太监代批的情况。
而真正影响万历皇帝内心最深刻的,是在他登基十年后发生的两件大事。
1.反张事件
张居正的突然逝世给朝野带来了极大震动,而年少有为的万历皇帝此时想的却是如何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独断朝纲的君主。他得出的结论是必须使他的朝廷摆脱张居正的影响。虽然已经去世,可张居正的影子依旧笼罩着这个朝廷。反张运动的兴起也是在万历皇帝的默许与推波助澜下进行的,这一运动慢慢地,有进无退地不断蔓延。他们揭发旧案,鼓动舆论,使张居正的形象变得虚伪与不堪。仅在张居正去世半年后就被彻底打上了欺君害民、结党营私、独裁者的标签。一年后,前首辅高拱的遗著《病榻遗言》问世,更是竭力批判张居正等人的罪行。虽然可靠程度有待考证,但仍在朝中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其中一种说法是张居正生前有谋反夺权的野心,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反张运动推行至高潮,张家被彻底清算。
在继而除掉“大伴”冯保之后,皇帝看来已经掌握了朝中大权。可惜时日不久他便发觉他摆脱张居正得来的大权,并未给他想要的真正自由,仍然要受到各种约束。即使身为天子,也仅仅是统治制度的衍生品。而参与此次运动的诸多官员,一部分在案件结束后立刻履行自己的职责,劝谏皇帝,想让皇帝严格按照礼仪规范办事,不可个性自由發挥。而另一部分,干脆就是借此行动争权夺利罢了。
2.立储事件
朱常洛为万历皇帝的皇长子,而朱常洵为皇三子,却是他最爱的女子郑贵妃所出。他原以为,立储一事乃是皇帝家事,他选择接班人应当完全自主。可事情的发展却恰恰相反,他欲立皇三子常洵为太子,却遭到了朝廷上下一致反对。但他毕竟是皇帝,决心与臣子做长期的斗争,百官反对立常洵为太子,他也不立常洛为接班人,一拖便是十年之久。迫于压力,最终还是常洛被立为太子。百官胜了,却输掉了一个原本圣明的君主。
结语
在文官们看来,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全国政事层层上报至内阁即可处理。而皇帝只要不带任何感情的出席和主持各类仪式,在臣工争端之间做出强制性的仲裁。他不需要有感情,不需要有个性,只要谦抑温和,听从文官系统的摆布,便是有道明君。
而在万历皇帝眼中,文官系统的庞大力量他以无力收拢。虽然他是天子,是明王朝的主宰,可实际上却是一种至高权威的象征。他只有做到宠辱不惊,处理政务不带任何个人感情,经常出席各种典礼保持天子的象征才是百官和国家最需要的。聪明的万历看穿了权力的真相,知道他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就产生于百官跪服之中,实际上却并没有多少控制力。心灰意懒的他,只能对实际操纵的文官系统日益疏远,开始了消极怠工的漫长岁月。
作者简介
窦重沂(1994—),男,山东平度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7级专门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史与运河史。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