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产业在增长速度、产量规模、产品出口量等方面都创下历史新高,产业销售利润率也明显高于国内制造业平均水平,但在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却陷入产品与资源双向国际竞争困局,引发了中国钢铁产业“利润流向国外,成本留给国内”的说法。因此,分析我国钢铁产业现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对提升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一、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产业取得可喜的成绩。自1996年起至今,我国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的地位。到目前为止,我国钢材生产、消费和出口均居世界首位。从规模竞争力来看,我国钢铁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00—2008年,我国粗钢产量连续跨越1亿吨、2亿吨、3亿吨、4亿吨和5亿吨五个台阶,产量由1.5亿吨增加到5.1亿吨,年均增长率为22%以上。从市场贸易竞争力来看,我国钢铁在国际市场上份额明显提升。2006年以前,我国是一个钢铁进口国,但到2006年我国钢铁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由2001年的-0.57转为了2008年的0.58。从技术竞争力来看,我国钢铁行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有所提高。2001年大中型冶金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82%,到2008年增加到1.57%。这一指标与国际大型钢铁企业基本相当。从绩效增值率来看,我国钢铁行业盈利水平大幅提升。2001—2006年,我国重点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30.92%,销售利润率年增长率达43.14%,2007年后由于成本上升利润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着大于10%的增长率。
二、我国钢铁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水平低,且呈现逆集中趋势
中国钢铁产业的低集中状态导致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此外,最近几年中国钢铁产业呈现逆集中趋势。2001年前集中度相对稳定,之后开始呈现急剧下滑的趋势,到2004年,CR4(前4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和CR10(前10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分别为18.52%和34.77%,分别比1992年下降约12到15个百分点,而到2006年,CR10则只有29.42%。2008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通过产业内兼并重组,集中度水平虽略有提高达到37.30%,但仍然低于2000年以前的水平,与国外钢铁产业的集中度水平相比更是相去甚远。
(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部分品种需大量进口
目前,国内企业在长材、板材中低档产品的产能均已过剩,竞争非常激烈,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仍较低。
(三)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过高,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缺乏话语权
我国消费的铁矿石资源约65%左右来自于现货市场,我国对于现货铁矿石有着高度的依赖,加上近几年来,现货价和长期协议价存在较大的差价,这成为了铁矿石生产商每年在铁矿石价格谈判桌上与我国钢铁企业谈判的重要砝码。2008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铁矿石国际贸易价格虽有所回调,但国际资源市场的竞争格局并没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仍然缺乏足够的进口资源控制能力。
(四)资源利用率较低,产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主要是受矿石、煤炭、铁合金和运输的制约程度逐渐增强,能源的稀缺使得其价格持高,对钢铁生产成本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钢铁企业技术和设备的有限也影响了铁矿石的利用效率。
三、未来五年钢铁产业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5年,全球钢铁产业将加快全球化步伐,发达国家投资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大型钢铁企业之间以全球市场为对象的竞争加剧,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成为确保其在钢材市场周期性变化中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盈利的唯一途径,并且将由原来的区域内、国家内并购重组演变成为以全球化的并购为主,发达国家将通过资本的形式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渗透。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也将从现在的横向并购为主逐渐转为向上、下游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并购,从上游资源产业到下游钢铁加工产业的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成为提升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规模竞争和专业化竞争产生的超大型化钢铁企业将是未来国际钢铁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钢铁工业生产体制从注重产量规模向环境友好转化,因此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将是今后发展的主流。中国钢铁企业将通过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手段实现在吨钢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方面的降低。真正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永续使用,最终做到钢铁工业绿色化。
四、政策建议
一是政府应该通过对上游产业的间接补贴来达到控制钢铁企业成本的目的。钢铁上游产业例如煤炭、水电等都是钢铁业主要的成本所在,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其价格来达到控制钢铁企业成本的目的。而直接对钢铁企业的补贴往往会遭到国外反补贴调查,通过这种间接的补贴,可以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国内钢铁企业应该在对外收购矿山方面提高重视,提高我国钢铁企业对于原材料的控制力度。钢铁企业也应该减少铁矿石的使用量,提高铁矿石利用率,降低对铁矿石等原材料的依赖度。并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策略,加快对于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招标课题《提高我国进口资源依托型产业竞争力研究》和工信部“十二五”保障我国工业行业产业安全的战略及政策研究——以钢铁、石化产业课题成果)
(何丹,1984年生,江西樟树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张孟,1978年生,江西瑞昌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一、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产业取得可喜的成绩。自1996年起至今,我国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的地位。到目前为止,我国钢材生产、消费和出口均居世界首位。从规模竞争力来看,我国钢铁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00—2008年,我国粗钢产量连续跨越1亿吨、2亿吨、3亿吨、4亿吨和5亿吨五个台阶,产量由1.5亿吨增加到5.1亿吨,年均增长率为22%以上。从市场贸易竞争力来看,我国钢铁在国际市场上份额明显提升。2006年以前,我国是一个钢铁进口国,但到2006年我国钢铁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由2001年的-0.57转为了2008年的0.58。从技术竞争力来看,我国钢铁行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有所提高。2001年大中型冶金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82%,到2008年增加到1.57%。这一指标与国际大型钢铁企业基本相当。从绩效增值率来看,我国钢铁行业盈利水平大幅提升。2001—2006年,我国重点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30.92%,销售利润率年增长率达43.14%,2007年后由于成本上升利润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着大于10%的增长率。
二、我国钢铁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水平低,且呈现逆集中趋势
中国钢铁产业的低集中状态导致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此外,最近几年中国钢铁产业呈现逆集中趋势。2001年前集中度相对稳定,之后开始呈现急剧下滑的趋势,到2004年,CR4(前4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和CR10(前10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分别为18.52%和34.77%,分别比1992年下降约12到15个百分点,而到2006年,CR10则只有29.42%。2008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通过产业内兼并重组,集中度水平虽略有提高达到37.30%,但仍然低于2000年以前的水平,与国外钢铁产业的集中度水平相比更是相去甚远。
(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部分品种需大量进口
目前,国内企业在长材、板材中低档产品的产能均已过剩,竞争非常激烈,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仍较低。
(三)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过高,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缺乏话语权
我国消费的铁矿石资源约65%左右来自于现货市场,我国对于现货铁矿石有着高度的依赖,加上近几年来,现货价和长期协议价存在较大的差价,这成为了铁矿石生产商每年在铁矿石价格谈判桌上与我国钢铁企业谈判的重要砝码。2008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铁矿石国际贸易价格虽有所回调,但国际资源市场的竞争格局并没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仍然缺乏足够的进口资源控制能力。
(四)资源利用率较低,产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主要是受矿石、煤炭、铁合金和运输的制约程度逐渐增强,能源的稀缺使得其价格持高,对钢铁生产成本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钢铁企业技术和设备的有限也影响了铁矿石的利用效率。
三、未来五年钢铁产业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5年,全球钢铁产业将加快全球化步伐,发达国家投资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大型钢铁企业之间以全球市场为对象的竞争加剧,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成为确保其在钢材市场周期性变化中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盈利的唯一途径,并且将由原来的区域内、国家内并购重组演变成为以全球化的并购为主,发达国家将通过资本的形式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渗透。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也将从现在的横向并购为主逐渐转为向上、下游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并购,从上游资源产业到下游钢铁加工产业的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成为提升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规模竞争和专业化竞争产生的超大型化钢铁企业将是未来国际钢铁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钢铁工业生产体制从注重产量规模向环境友好转化,因此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将是今后发展的主流。中国钢铁企业将通过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手段实现在吨钢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方面的降低。真正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永续使用,最终做到钢铁工业绿色化。
四、政策建议
一是政府应该通过对上游产业的间接补贴来达到控制钢铁企业成本的目的。钢铁上游产业例如煤炭、水电等都是钢铁业主要的成本所在,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其价格来达到控制钢铁企业成本的目的。而直接对钢铁企业的补贴往往会遭到国外反补贴调查,通过这种间接的补贴,可以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国内钢铁企业应该在对外收购矿山方面提高重视,提高我国钢铁企业对于原材料的控制力度。钢铁企业也应该减少铁矿石的使用量,提高铁矿石利用率,降低对铁矿石等原材料的依赖度。并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策略,加快对于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招标课题《提高我国进口资源依托型产业竞争力研究》和工信部“十二五”保障我国工业行业产业安全的战略及政策研究——以钢铁、石化产业课题成果)
(何丹,1984年生,江西樟树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张孟,1978年生,江西瑞昌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