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人会否认,传统媒体,特别是传统纸媒,不受到以互联网、手机报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冲击。
有资料显示,最近5年来,中国的网民数量从1.1亿上升到3.38亿,平均日上网时间由不足一小时上升到150分钟;与此相对应,报纸读者的读报时间,却由日均90分钟下降到30分钟。
可怕的不仅仅是数字,更可怕的是报纸读者群的年龄不断地往上提,而网民年龄不断地由青年向上下两头扩散,由男性向女性扩散。精英读者群的萎缩,对传统纸媒内容和广告效果的影响,其打击都是致命的。
在新兴媒体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受众的前提下,传统纸媒如何留住既有的读者,取悦受众,笔者认为,应念好“五字经”。
一曰专,纸媒以对某一新闻事件报道的专业,应对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
应当说,时效性是新闻的立身之本。长期以来,报纸正是以新闻的时效性,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市场。但现在不得不承认,报纸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快捷方面,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网络、手机了。
快不过别人,是不是就可以不报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这样断然不行。市井新闻,可以忽略,但大的新闻事件,决不能回避,这是报纸的使命,也是报纸的责任。
如何报?要更专业,把新闻背后的新闻和与新闻相关的背景都报道出来,新兴媒体让读者知其然,传统媒体一定要能够让读者知其所以然。
用新闻界的行话说,新兴媒体书写了消息的“导语”,传统纸媒则应更关注消息的主体和背景材料。
二曰深,以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和对新闻现象的深刻分析,来应对新兴媒体信息的海量。
就像无法应对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一样,传统纸媒事实上在信息量方面,也根本无法与新兴媒体相抗衡。
多不过你,就深过你;不可能以量取胜,就以质取胜。这应当成为传统纸媒应对新兴媒体冲击的一件利器。
像“躲猫猫”、像“芙蓉姐姐”、像“贾君鹏”、像“囧文化”,这些被网络热炒的新闻事件或现象,无不起于网络,收于纸媒的理性分析。
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事实上对纸媒的编采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必须从传统意义上的跑新闻转向以独特视角和思维看新闻,并能以娴熟的文字将之反映出来。
三曰准,以传统纸媒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准确、权威,来应对新兴媒体资讯的低俗、八卦、泛滥、浮躁。
搜狐网CEO张朝阳曾坦言,与网络相比,报纸的品牌性与权威性是其最大的优势,互联网公信力的建立至少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相对于一些蔓延于网络上的虚假消息,“情绪型舆论”,谣传和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传统纸媒权威、客观、公正的形象成为其宝贵的无形资产。
把这一无形资产不断地放大,传统纸媒在目前无时不在的新闻大战中,需要的是沉着冷静,力戒浮躁,明白自己不仅仅是在传播新闻,更主要的是传播思想和观点。要有自己的见解,不断地向社会表达鲜明、正确、有效、主流的观点。
传统纸媒越受到挑战,越不能受利益左右,必须真正独立地发表见解,开展舆论监督,为社会提供公正、公开、公平的舆论环境。
四曰美,以传统纸媒文章结构的新颖、逻辑的严密、文字的优美,来应对新兴媒体体裁的无序、章法的混乱、文字的粗糙。
一位老报人曾说过,报纸刊发的所有文章,要么给人思想,使受众心灵得到陶冶;要么给人知识,使受众大脑得到补充;要么给人技巧(写文章的技巧),使受众学到技能。
上升到理论层面,这恐怕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了。
喻国明教授认为,传统报业有着自身的内容优势,其内容和编辑水准是目前新媒体所达不到的。哪些报纸在权威分析、精辟言论上见长,并且把最核心的新闻和最有价值的资讯及时提供给受众,使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的价值,就能在内容上打造优势。
专家这里讲的当然是报纸须“内容为王”,但笔者感兴趣的是,这里不仅提到了报纸的内容,而且还提到了报纸的编辑水准。这样一支编采队伍,为传统纸媒采写高水平报道、刊发精品文章、发表有见地的评论,奠定了基础。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提出:尽管互联网使得大众发表观点更加容易,但是大众的网上行为是一种草根文化,传统媒体所代表的精英文化依旧重要,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内容是并行不悖的。
报纸报道的新闻、刊发的文章,注重精英文化,阳春白雪,并不是脱离大众,让人看不懂,而是要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富有文化味儿,富有知识含量,重文法有章法,让受众不仅感悟其道理,还能感悟其知识和文采,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授业解惑。
看热闹的人,更想看出门道,新兴媒体与传统纸媒应当能够各得其所。
五曰近,以纸媒显著的地域化特征,应对新兴媒体的全方位覆盖。
关注自己所处的城市或地域,关注自己身边的人或事,应当说是受众的普遍心理。
上互联洞悉天下,看报纸了解身边,正成为不少知识型受众的阅读习惯,这恰恰为传统纸媒守住读者提供了契机。
如何把报纸所覆盖区域内的新闻报道好,如何为报纸所覆盖区域内的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是纸媒人需要更多思考的问题。
现在全国不少知名网站拼命地进军地方,并采取多种措施,这是网站的明智之举。但就网站目前的投入和编采力量,在某一区域内与地方媒体竞争,的确还有自己的短板。
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以变应变,生之道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
编校:施宇
有资料显示,最近5年来,中国的网民数量从1.1亿上升到3.38亿,平均日上网时间由不足一小时上升到150分钟;与此相对应,报纸读者的读报时间,却由日均90分钟下降到30分钟。
可怕的不仅仅是数字,更可怕的是报纸读者群的年龄不断地往上提,而网民年龄不断地由青年向上下两头扩散,由男性向女性扩散。精英读者群的萎缩,对传统纸媒内容和广告效果的影响,其打击都是致命的。
在新兴媒体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受众的前提下,传统纸媒如何留住既有的读者,取悦受众,笔者认为,应念好“五字经”。
一曰专,纸媒以对某一新闻事件报道的专业,应对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
应当说,时效性是新闻的立身之本。长期以来,报纸正是以新闻的时效性,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市场。但现在不得不承认,报纸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快捷方面,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网络、手机了。
快不过别人,是不是就可以不报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这样断然不行。市井新闻,可以忽略,但大的新闻事件,决不能回避,这是报纸的使命,也是报纸的责任。
如何报?要更专业,把新闻背后的新闻和与新闻相关的背景都报道出来,新兴媒体让读者知其然,传统媒体一定要能够让读者知其所以然。
用新闻界的行话说,新兴媒体书写了消息的“导语”,传统纸媒则应更关注消息的主体和背景材料。
二曰深,以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和对新闻现象的深刻分析,来应对新兴媒体信息的海量。
就像无法应对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一样,传统纸媒事实上在信息量方面,也根本无法与新兴媒体相抗衡。
多不过你,就深过你;不可能以量取胜,就以质取胜。这应当成为传统纸媒应对新兴媒体冲击的一件利器。
像“躲猫猫”、像“芙蓉姐姐”、像“贾君鹏”、像“囧文化”,这些被网络热炒的新闻事件或现象,无不起于网络,收于纸媒的理性分析。
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事实上对纸媒的编采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必须从传统意义上的跑新闻转向以独特视角和思维看新闻,并能以娴熟的文字将之反映出来。
三曰准,以传统纸媒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准确、权威,来应对新兴媒体资讯的低俗、八卦、泛滥、浮躁。
搜狐网CEO张朝阳曾坦言,与网络相比,报纸的品牌性与权威性是其最大的优势,互联网公信力的建立至少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相对于一些蔓延于网络上的虚假消息,“情绪型舆论”,谣传和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传统纸媒权威、客观、公正的形象成为其宝贵的无形资产。
把这一无形资产不断地放大,传统纸媒在目前无时不在的新闻大战中,需要的是沉着冷静,力戒浮躁,明白自己不仅仅是在传播新闻,更主要的是传播思想和观点。要有自己的见解,不断地向社会表达鲜明、正确、有效、主流的观点。
传统纸媒越受到挑战,越不能受利益左右,必须真正独立地发表见解,开展舆论监督,为社会提供公正、公开、公平的舆论环境。
四曰美,以传统纸媒文章结构的新颖、逻辑的严密、文字的优美,来应对新兴媒体体裁的无序、章法的混乱、文字的粗糙。
一位老报人曾说过,报纸刊发的所有文章,要么给人思想,使受众心灵得到陶冶;要么给人知识,使受众大脑得到补充;要么给人技巧(写文章的技巧),使受众学到技能。
上升到理论层面,这恐怕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了。
喻国明教授认为,传统报业有着自身的内容优势,其内容和编辑水准是目前新媒体所达不到的。哪些报纸在权威分析、精辟言论上见长,并且把最核心的新闻和最有价值的资讯及时提供给受众,使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的价值,就能在内容上打造优势。
专家这里讲的当然是报纸须“内容为王”,但笔者感兴趣的是,这里不仅提到了报纸的内容,而且还提到了报纸的编辑水准。这样一支编采队伍,为传统纸媒采写高水平报道、刊发精品文章、发表有见地的评论,奠定了基础。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提出:尽管互联网使得大众发表观点更加容易,但是大众的网上行为是一种草根文化,传统媒体所代表的精英文化依旧重要,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内容是并行不悖的。
报纸报道的新闻、刊发的文章,注重精英文化,阳春白雪,并不是脱离大众,让人看不懂,而是要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富有文化味儿,富有知识含量,重文法有章法,让受众不仅感悟其道理,还能感悟其知识和文采,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授业解惑。
看热闹的人,更想看出门道,新兴媒体与传统纸媒应当能够各得其所。
五曰近,以纸媒显著的地域化特征,应对新兴媒体的全方位覆盖。
关注自己所处的城市或地域,关注自己身边的人或事,应当说是受众的普遍心理。
上互联洞悉天下,看报纸了解身边,正成为不少知识型受众的阅读习惯,这恰恰为传统纸媒守住读者提供了契机。
如何把报纸所覆盖区域内的新闻报道好,如何为报纸所覆盖区域内的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是纸媒人需要更多思考的问题。
现在全国不少知名网站拼命地进军地方,并采取多种措施,这是网站的明智之举。但就网站目前的投入和编采力量,在某一区域内与地方媒体竞争,的确还有自己的短板。
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以变应变,生之道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