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使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发生了许多变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调动了,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常见问题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学生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效率明显提高。这并不是说在语文课堂中就没有问题,下面笔者简要归纳语文教学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讲、练不当,无效劳动多。在一次班会上,有位同学的发言令我深思,他说:“老师讲的其实我们都已经知道,但是我们不知道的老师反而不讲。”可能许多同行都听到过,事实也是如此:有些课上教师教授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经知道,或者是学生通过自学都能解决的问题;那些学生不明白、不能深入理解的知识,教师却觉得不必讲,或者想讲却没时间讲,这就是“老师讲、练不当,无效劳动多”的教学弊端。设计课堂练习也是如此,很多练习设计得过于简单,学生不用动脑筋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造成学生连解决问题的惊喜和成就感都丧失了。这些练习实际意义不大,浪费时间,是无效劳动。
“如何使课堂45分钟时间效率最大化”是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时应高度注重和多方面考虑的核心,“讲、练不当,无效劳动多”现象的存在,说明效率低仍然是当前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
2.毫无新意,索然无味。语文是一门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体会感情的学科,教学内容复杂多样,呈现形式精彩纷呈,譬如诗歌具有丰富的意境,散文有情感丰富的语言形式和内核,小说中同样的语言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议论文有不同的例证,论述过程有不同的方法。和数学等理科课程比较,语文教学资源更全面、更生动,因而课堂教学应该更活泼。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学校的语文课却非常枯燥,令学生觉得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甚至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一些学生最不愿上的就是语文课。可见,如果不能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的新意,语文课就不能吸引学生持久的关注。
3.启发手段贫乏。“启发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一种教学原则,已经为大部分教师所熟悉,但实际上每个人的感悟力、理解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片面认识,仅仅追求形式的所谓“启发式教学”。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接二连三地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接一个,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这要看问题是否有启发思考的价值,也要看问题的设计艺术。这些老师设计的问题极其简单容易,甚至仅需要以“对”或“不对”回答,这样做并不能启发学生思考,达不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笔者曾经听过一个年轻老师上的语文课,他在一个课时中问了学生20个问题,但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此怎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还听说过教师让学生讨论问题的事例,一个课时给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每次老师宣布开始讨论到结束讨论均不超过三分钟,最后老师说出问题的答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类似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形式主义的“启发式”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很常见,这是在浪费时间,并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1.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不能死守一章一法,那种介绍写作背景、总结文章梗概和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千篇一律的语文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我们应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让平等交往成为师生关系的主线。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好教学组织者的角色,能够按照教学设想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独特的经验,借助及时的示范、正确的评论、有效的对话,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帮助学生开放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者的同时,也要做好参与者、促进者。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上,师生既是挚友,又是诤友。教师只有全方位地理解了上述这些角色定位的意义,才能成为这个教学平台上平等对话的一员,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教师形象。
3.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种创造性要靠哪种途径体现出来呢?笔者认为,能够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设备、正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就是教学创造性的生动体现。所谓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就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学生收集课程信息、阅读相关文章,增加学生对内容背景的了解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宽视野,提高阅读技巧。需要强调的是,除了引导学生开发文本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4.处理好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和理解”,这是正确的,但问题是不能因此而偏废语文教学的共性特点,不能降低语文教学的一般标准,不能挑战主流价值观、道德观的底线。所以,语文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更要善于平衡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
对语文教学的探索、改革是没有尽头的,论及目前的语文教改似乎只能用“任重而道远”来形容,这对当代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常见问题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学生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效率明显提高。这并不是说在语文课堂中就没有问题,下面笔者简要归纳语文教学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讲、练不当,无效劳动多。在一次班会上,有位同学的发言令我深思,他说:“老师讲的其实我们都已经知道,但是我们不知道的老师反而不讲。”可能许多同行都听到过,事实也是如此:有些课上教师教授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经知道,或者是学生通过自学都能解决的问题;那些学生不明白、不能深入理解的知识,教师却觉得不必讲,或者想讲却没时间讲,这就是“老师讲、练不当,无效劳动多”的教学弊端。设计课堂练习也是如此,很多练习设计得过于简单,学生不用动脑筋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造成学生连解决问题的惊喜和成就感都丧失了。这些练习实际意义不大,浪费时间,是无效劳动。
“如何使课堂45分钟时间效率最大化”是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时应高度注重和多方面考虑的核心,“讲、练不当,无效劳动多”现象的存在,说明效率低仍然是当前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
2.毫无新意,索然无味。语文是一门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体会感情的学科,教学内容复杂多样,呈现形式精彩纷呈,譬如诗歌具有丰富的意境,散文有情感丰富的语言形式和内核,小说中同样的语言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议论文有不同的例证,论述过程有不同的方法。和数学等理科课程比较,语文教学资源更全面、更生动,因而课堂教学应该更活泼。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学校的语文课却非常枯燥,令学生觉得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甚至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一些学生最不愿上的就是语文课。可见,如果不能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的新意,语文课就不能吸引学生持久的关注。
3.启发手段贫乏。“启发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一种教学原则,已经为大部分教师所熟悉,但实际上每个人的感悟力、理解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片面认识,仅仅追求形式的所谓“启发式教学”。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接二连三地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接一个,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这要看问题是否有启发思考的价值,也要看问题的设计艺术。这些老师设计的问题极其简单容易,甚至仅需要以“对”或“不对”回答,这样做并不能启发学生思考,达不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笔者曾经听过一个年轻老师上的语文课,他在一个课时中问了学生20个问题,但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此怎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还听说过教师让学生讨论问题的事例,一个课时给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每次老师宣布开始讨论到结束讨论均不超过三分钟,最后老师说出问题的答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类似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形式主义的“启发式”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很常见,这是在浪费时间,并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1.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不能死守一章一法,那种介绍写作背景、总结文章梗概和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千篇一律的语文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我们应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让平等交往成为师生关系的主线。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好教学组织者的角色,能够按照教学设想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独特的经验,借助及时的示范、正确的评论、有效的对话,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帮助学生开放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者的同时,也要做好参与者、促进者。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上,师生既是挚友,又是诤友。教师只有全方位地理解了上述这些角色定位的意义,才能成为这个教学平台上平等对话的一员,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教师形象。
3.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种创造性要靠哪种途径体现出来呢?笔者认为,能够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设备、正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就是教学创造性的生动体现。所谓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就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学生收集课程信息、阅读相关文章,增加学生对内容背景的了解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宽视野,提高阅读技巧。需要强调的是,除了引导学生开发文本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4.处理好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和理解”,这是正确的,但问题是不能因此而偏废语文教学的共性特点,不能降低语文教学的一般标准,不能挑战主流价值观、道德观的底线。所以,语文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更要善于平衡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
对语文教学的探索、改革是没有尽头的,论及目前的语文教改似乎只能用“任重而道远”来形容,这对当代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