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生活,发展语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k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这种理念无疑说明了语文教学必须带领学生步入实际生活,促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语文有深切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尊重独特感受,贴近生活实际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二,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人文教育以培养进步的现代人为根本目的。以往,老师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主要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它牵制了学生的思维。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就像沐浴在春风中,充满了新生的活力,它更使学生贴近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趣味,多姿多彩,开放性强。在教学《燕子妈妈笑了》时,部分同学将“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中的“冬瓜”和“茄子”作为重点来读;或把“躺”和“挂”作为重点来读,或把“地上”和“枝上”作为重点来读。于是,我让学生各抒己见,他们都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这句话旨在突础‘冬瓜’和‘茄子’,因此,我认为必须把‘冬瓜’和‘茄子’以重音来读”;“‘躺着’是模拟冬瓜的情态,‘挂着’表明茄子像人一样悠闲,所以要把‘躺着’与‘挂着’以重音来读”。对于这些回答,我都能够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评价,而不是刻意强调必须采取什么方法学习。在比较中,在选择里,学生针对实际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索。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获得了满足,因而,他们更加留意周边生活,更乐于学习。可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独特的感受为前提,让学生进行自我解读、感悟,在充分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二、课堂知识延伸,促进可持续发展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实践性很强。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沟通课堂与生活,开展实效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在教学《春天的手》时,在课前,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景点阆苑岩去寻觅春天,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手舞足蹈。在仔细地观察后,学生团团围在我周围说:“唐老师,您看,柳条荡起了春天了”;“山花烂漫了”;“还有桃花粉红了”;“呵,蜜蜂在老师头顶上欢快地跳舞呢”……学生冲动地表达着,争先恐后地表达着。“你们的观察非常到位,表达也很有新意,不错啊。”于是,这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上课时,学生纷纷急切地打开书本,那一副认真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学了课文,我提问学生:“你对自己在阆苑岩所认识的春天是什么感觉啊?”学生眉头紧锁摇了摇头。“好!请根据我们所学的课文自己模仿着说一说。”学生跃跃欲试,不甘示弱。我们再次走出教室时已是:“阆苑岩上种满了春天,桃花粉红了山寺”;“蜜蜂嗡嗡地闹醒了春天”……也许,说得好像很简单,但是不难看出,别有一番风情。又如在教学《车的世界》时,我察觉到学生对车太感兴趣了,于是,我决定顺水推舟,让学生深入生活,查阅与车相关的一些知识,还准备了一堂课让学生沟通交流。学生让我大开眼界——有的同学拿了一些图片到讲台边模仿售车小姐的样子对各种牌子的车作介绍,还有的竟大谈特谈各种车的性能……真是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言且未尽,不仅讲了汽车,还谈到了动车。下课后,学生还沉浸在车的世界中,意犹未尽,簇拥着我诉说着。可见,学生已把实际生活与课堂相结合,课内与生活对立统一,知识无形中得到了延伸。如此这般,学生的思维怎能不得到发展呢?一次次的深刻拓展,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充满语文,从而着力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学科联系,将生活引入课堂
  诚然,无论哪一门学科都是不可能独立完成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因此,必须加强各种学科间的联系。语文学科恰恰是多层面、多维度的、立体式的、综合性强的学科,它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囊括经子史集、数理生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该联系各学科,走向生活。一次,一个学生拿了一本描述安溪县城西民俗的《梅影仙踪》,悄悄问我:“老师,您的祖宗竟然和仙苑、同美有着极深的渊源呢!”“哦?”我很诧异。打开了这本书小说后,我才知道自己竟不知道有城西“六桂堂”一典故。又如在教学《一粒种子》时,我特意结合《科学》这门课程,增强学生的学科渗透意识。我让学生种植太阳花,并观其生长过程,同时记录下观察记录。在种植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曾见过的问题,如,要怎么播种?怎么做笔记?怎样观察?甚至有的字不会写。这些都不容易难倒他们,他们把疑问记下来向老师请教,向家长询问,在种植过程中受益匪浅。
  “学科互相联系,生活渗透课堂”,学生始终在充满新鲜与好奇的情境下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令学生在学科上更全面地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把语文融入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了语文的无穷魅力,更为积极地学习语文,从而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创新意识,获得了真正的发展。
其他文献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就要学习文言文,但对文言文感兴趣的学生很少,因为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使学生在阅读上有恐惧感。学生阅读量有一定的限度,且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要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应对中考,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文言文时都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这样做自然会使文言文课堂学习气氛沉闷乏味,
摘 要: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本文从激情让学生分享收获的喜悦;激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情让学生走进课文去感受三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语文素养,还应该是“演员”,用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激情 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互动性.口语交际以交际为核心,是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它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交流,或陈述事实,或抒发情感,或议论评析,从而达到特定的
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更高,口语交际能力已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视口语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一种价值追求。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口语交际情境,为学生营造更加符合他们生活实际的言语环境,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口语交际的欲望与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在此环境
目的: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多数情况下以正常肠道菌群存在于人和动物中。现今大肠杆菌作为畜禽对抗生素耐药性的重要指示菌之一。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
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新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从根本上走出低效率的阴影,就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带动学生高效的“学”。通过教师课堂上积极有效的引领和推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使课堂单位时间内最优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