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西洋的福建人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987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0多年前,在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汇聚了大批福建籍的优秀航海人才,其中尤以泉州和厦门两地为多,还有不少是长乐人。《闽书·武军志》载:“下西洋师返时,闽中从征将士升赏有差。”士兵立功者,有记载姓名的福建籍人士就有22人。
  郑和下西洋时,首先考虑的便是从福建选拔所需航海技术人才。
  “欲用福船,须雇福建人驾驶”,郑和曾在福建“选取在驾船民梢中有经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事大责重”。充当郑和船队的武装人员,则多从福建卫所官兵中抽调。当时“从者之众,随师远航”。
  王景弘,被遗忘的“郑和”
  在七下西洋的船队使团中,王景弘与郑和并列为首席正使,是郑和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客死古里后,王景弘接替郑和担任主帅,率领船队成功返航。其后,他再次率船队下西洋,为中国航海史又添辉煌一笔。但由于王景弘的太监身份和特殊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他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
  当时郑和是船队总揽一切公务的统帅,王景弘则主要负责航海路线和管理船队,是航海事务方面的首领。
  在航海前,王景弘负责船舶的征集、航海技术人员的甄选、航海路线的选择确认等准备工作。在航海中,他主要负责船队的航海事务,与郑和共同肩负指挥船队前往各国访问的重任。船队组织严密,管理科学,分工负责,阵营整齐。共有宝船、战船、水船、粮船、马船等大小船只200多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长乐、福清、莆田、连江、永春、泉州等地有各类人随同郑和下西洋,王景弘既懂行,又是福建人,和船工、水手语言相通,为其八下西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郑和一样,王景弘至今在东南亚各国仍享有崇高的威望。在东南亚,留存的郑和、王景弘遗迹有30多处。其中有各式各样的三宝公庙,均是为了纪念郑和、王景弘等而建造。在印尼的三宝垄市,有三宝洞、三宝井、三宝墩等。
  史籍中对郑和下西洋次数之记载,大都是七次,而且七次启航时间也取得共识。至于王景弘,作为船队技术统领,则每役俱使。由于王景弘在船队的正使地位,所以当郑和在第七次航海途中逝世之后,王景弘能够接替郑和,率领船队返回祖国。
  除此之外,《明史》325卷载,宣德九年(1434年),苏门答腊国王的弟弟到南京朝拜时去世,永乐帝派王景弘前去报丧。这是郑和去世以后,王景弘在七下西洋之后的又一次独立行动,以公务单独出使苏门答腊国。
  王景弘曾与郑和一样,参与了“靖难之役”,“从太宗北征”,建立功绩,获得朱棣信任而渐次升迁跃登太监。后来,他又在皇位嬗替之际立下“拥立皇储功”,得以荫及嗣子为“南京锦衣卫正千户”。
  然而郑和下西洋之后,明王朝推行“海禁”的对外政策,朝野上下反对下西洋的声音渐强,认为下西洋是劳民伤财之举。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第七次下洋船队回国后的第三天,明朝颁布了严厉的“禁海令”。在当时那种政治气候中,作为下西洋核心人物的王景弘必然受到排挤与冷落,以至销声匿迹,掩面不彰。明成化年间,兵部侍郎刘大夏下令烧毁了下西洋的史料,有关王景弘的资料也被付之一炬,这也是王景弘的历史功绩不被重视的一大原因。
  邓回,为泉州带回繁荣
  安溪县湖头镇二村村民邓国兴家中,藏有一部清代的《邓氏宗谱》,开卷第一页记载:“二世祖讳回公,从郑和太监过西洋,号曰过番。”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途经泉州,邓回告假返乡探亲3天。为了不误行程,郑和派船送邓回往返。邓回顺利返家后,泉州大小船舶纷纷效仿,逆流而上抵达湖头镇,该镇的渡口渐成码头。永安、安溪等地的茶叶、瓷器等物产,从这里源源不绝运往泉州,销往国外;大批洋货从泉州运往此地,销往内地。
  为了纪念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郑和,湖头人在码头依溪立庙,建立了“大使宫”,塑郑和金身像——“大使公”,并将郑和批准邓回返乡之日的农历七月十八日,定为奉祀日。
  白丕显,苏禄岛上第一位华侨
  白丕显,又称白本头,泉州人。他入伍当兵后,随郑和下西洋。白丕显随郑和船队到苏禄后,因与当地摩罗族妇女相爱而留在苏禄,成为该岛的第一位华侨。据说白丕显还应苏禄居民请求,担任当地行政长官,被当地人称为“本头公”。
  《中菲关系史》则将他载为“木头公”,说他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一位驾驶员,船队停泊和乐岛的海岸时离船登岸,往附近的深山幽谷去探险,不幸因中瘴气或被毒蛇咬伤,踉跄逃返泊舟的海滨,未及救治而死。郑和把他的尸体葬在和乐岛,即今之木头公墓。
  而《菲律宾华侨史》也说“本头公”白丕显后来死于和乐岛,看来,“木头公”可能是“本头公”笔误。
  吴望,石头里蹦出来的水手
  在晋江深沪镇科任村,水手吴望的故事家喻户晓。
  有一天,一位吴姓渔民正打算出海,在岸上一块石头边听到婴儿的哭声,就收养了这个婴儿,他就是后来的吴望。当地人传说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睡觉时总是睁着双眼。
  吴望十几岁的时候,一次和养父去捕鱼,结果毫无收获,父子俩就吵起来。吴望一气之下,脱去裤子,把裤口打成结当渔网,然后跳进海里,独自从外海游回家,结果抓回来一裤子的鱼虾。吴望从此名声在外。因水性极好,还有人说他是海獭精转世。
  王景弘受郑和委派,前来选拔优秀水手,吴望自然中选。据说,吴望在下西洋时表现抢眼,回来后郑和封他为中营先锋。吴望故宅遗址尚存两对旗杆夹,是历史的见证。
其他文献
在热播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古装扮相迷倒了一大片人。这是范冰冰第一次挑战女皇的角色,而之前,她扮演最多的是公主。有一次,她演的婀娜公主就追着情郎到了安溪。  说起自己的“公主经历”,范冰冰笑了:“真的是太巧了!在《尘埃落定》里我演塔娜公主,在《河东狮吼》里又演公主,还有这个婀娜公主。”  “婀娜公主是一个有‘三分秀气、三分灵气、四分蛮气’的很平民化的公主,她为了追随自己的心上人,偷偷溜
期刊
2013年6月,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北京,这是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第一次会见他。有细心人士注意到,这次吴伯雄访问大陆的行程,没有按照惯例安排在那年8月底才举行的年度“国共论坛”期间,而是专门为双方会晤而设,当中可能有一定的特殊含意。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分析,马英九紧抓两岸政策话语权,此次会面,从指定出席的团员、筛选接见名单到传递讯息内容,全都由他一手主导。  马英九为什么会选择
期刊
卖书技术哪家强,中国福建找建阳  要说这明朝啊,可是真是一个刻书的高峰期。当时以印书卖书为业的坊肆遍布全国各地,江南的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专门的书店一条街。那时候卖书可比现在暴利多了,贵的一本能达到一两的价格(相当于当时的300多斤大米),便宜的呢,也要个好几钱。关键是贵虽然贵,买的人倒是不少,所以这经史子集、医书农书、道藏佛典等书籍,印得那叫一个欢。特别是一些通俗小说,最受识字老百姓的欢迎,印得
期刊
洪卜仁,1928年生,厦门人,福建省文史研究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著有《厦门史地丛谈》《厦门电影百年》《厦门名人故居》等。  厦门,提到年届八旬的洪卜仁,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市民遇到有关厦门文史或风俗典故问题时,便会到洪卜仁家里或厦门市图书馆洪卜仁工作室去请教他。每次洪卜仁总是热情地接待来访者,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借给他们文史资料,让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洪卜仁那个50平
期刊
氏不仅是中国人初次见面时必问的问题,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也不一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姓氏就被世袭着,由父系传承。  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83岁高龄的徐天荣50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姓氏,帮助2000多位海内外侨胞寻根找亲人。  寻找瑞典王子的中国身世  “连战、吴伯雄、马英九、王金平他们的家史我都写的,叫作‘家史传记’。这些是高官。平民百姓很多啦,我也帮他们写。华人也有
期刊
郑和下西洋时曾经过古锡兰国(今斯里兰卡)。在他死后26年,锡兰国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出使中国。没想到的是,锡兰发生政变,王位被外侄篡夺。正打算从泉州港回国的锡兰王子得知消息,只好滞留泉州。后来,他和一位阿拉伯裔蒲氏女子成亲,并取名字的第一个字“世”为姓,从此在泉州隐居,繁衍后代。  世家在泉州置产购业、登科及第,成为泉州的一大望族,在明清两朝颇为显赫。明万历年间出了举人世寰望,清初又出了举人世拱显
期刊
据晋江深沪南春村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介绍,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曾有船队停泊在深沪湾。“山顶上有一块数里长的平坦地,军营就一排排地驻扎着,像一条街,同时,因为他们的到来,村民们经常上山做买卖。久而久之,也热闹得像条街。”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做“三宝街”。  郑和军队重新起航下西洋之后,“三宝街”就再也没人居住。但在“三宝街”尽头有个叫柴仔岫的小山坡底下,当地村民们常常挖出古物。  据说,柴仔岫是当时郑和
期刊
在泉州惠安百崎回族乡,世世代代流传着开基祖先郭仲远和郑和的故事。  传说,郑和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时,曾率船队在后渚港避风。一日,郑和到清净寺礼拜,结识了也去礼拜的郭仲远。出于同族同教情谊,郑和过港探访郭仲远,郭仲远受宠若惊,苦于一时无驿站接待,只好在渡口石亭摆设香案,带领族人恭迎,后来大家就把这个亭子称为“接官亭”。  关于这个亭子,还有一个“郑和送嫁”的故事。  有一次,郑
期刊
福建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造船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发达的手工业生产,为远航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天然良港长乐,是郑和指定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领先于国内外的航海术,为下西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郑和七次下西洋,福建不管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闽籍的水手、船工们,在历次的远洋航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郑和去世后的第八次下西洋,也是由福建人来完成。下西洋的壮举,郑和可以缺席,而
期刊
郑和来福建找建文帝?  明代建文帝失踪是千古之谜。据《明史?郑和传》记载:“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如果按照此说,那么寻找建文帝,极有可能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的动因之一。  据南京大学教授潘群考证,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罪惟录》“志卷三十二上”《建文逸记》记载:“建文帝携一子至浦江郑氏家,后又纳一妾,生四子……走住福州雷峰寺。三保下洋过之,泣拜于地,为之摩足。帝微嘱三保举事,泣对不能,别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