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0多年前,在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汇聚了大批福建籍的优秀航海人才,其中尤以泉州和厦门两地为多,还有不少是长乐人。《闽书·武军志》载:“下西洋师返时,闽中从征将士升赏有差。”士兵立功者,有记载姓名的福建籍人士就有22人。
郑和下西洋时,首先考虑的便是从福建选拔所需航海技术人才。
“欲用福船,须雇福建人驾驶”,郑和曾在福建“选取在驾船民梢中有经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事大责重”。充当郑和船队的武装人员,则多从福建卫所官兵中抽调。当时“从者之众,随师远航”。
王景弘,被遗忘的“郑和”
在七下西洋的船队使团中,王景弘与郑和并列为首席正使,是郑和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客死古里后,王景弘接替郑和担任主帅,率领船队成功返航。其后,他再次率船队下西洋,为中国航海史又添辉煌一笔。但由于王景弘的太监身份和特殊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他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
当时郑和是船队总揽一切公务的统帅,王景弘则主要负责航海路线和管理船队,是航海事务方面的首领。
在航海前,王景弘负责船舶的征集、航海技术人员的甄选、航海路线的选择确认等准备工作。在航海中,他主要负责船队的航海事务,与郑和共同肩负指挥船队前往各国访问的重任。船队组织严密,管理科学,分工负责,阵营整齐。共有宝船、战船、水船、粮船、马船等大小船只200多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长乐、福清、莆田、连江、永春、泉州等地有各类人随同郑和下西洋,王景弘既懂行,又是福建人,和船工、水手语言相通,为其八下西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郑和一样,王景弘至今在东南亚各国仍享有崇高的威望。在东南亚,留存的郑和、王景弘遗迹有30多处。其中有各式各样的三宝公庙,均是为了纪念郑和、王景弘等而建造。在印尼的三宝垄市,有三宝洞、三宝井、三宝墩等。
史籍中对郑和下西洋次数之记载,大都是七次,而且七次启航时间也取得共识。至于王景弘,作为船队技术统领,则每役俱使。由于王景弘在船队的正使地位,所以当郑和在第七次航海途中逝世之后,王景弘能够接替郑和,率领船队返回祖国。
除此之外,《明史》325卷载,宣德九年(1434年),苏门答腊国王的弟弟到南京朝拜时去世,永乐帝派王景弘前去报丧。这是郑和去世以后,王景弘在七下西洋之后的又一次独立行动,以公务单独出使苏门答腊国。
王景弘曾与郑和一样,参与了“靖难之役”,“从太宗北征”,建立功绩,获得朱棣信任而渐次升迁跃登太监。后来,他又在皇位嬗替之际立下“拥立皇储功”,得以荫及嗣子为“南京锦衣卫正千户”。
然而郑和下西洋之后,明王朝推行“海禁”的对外政策,朝野上下反对下西洋的声音渐强,认为下西洋是劳民伤财之举。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第七次下洋船队回国后的第三天,明朝颁布了严厉的“禁海令”。在当时那种政治气候中,作为下西洋核心人物的王景弘必然受到排挤与冷落,以至销声匿迹,掩面不彰。明成化年间,兵部侍郎刘大夏下令烧毁了下西洋的史料,有关王景弘的资料也被付之一炬,这也是王景弘的历史功绩不被重视的一大原因。
邓回,为泉州带回繁荣
安溪县湖头镇二村村民邓国兴家中,藏有一部清代的《邓氏宗谱》,开卷第一页记载:“二世祖讳回公,从郑和太监过西洋,号曰过番。”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途经泉州,邓回告假返乡探亲3天。为了不误行程,郑和派船送邓回往返。邓回顺利返家后,泉州大小船舶纷纷效仿,逆流而上抵达湖头镇,该镇的渡口渐成码头。永安、安溪等地的茶叶、瓷器等物产,从这里源源不绝运往泉州,销往国外;大批洋货从泉州运往此地,销往内地。
为了纪念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郑和,湖头人在码头依溪立庙,建立了“大使宫”,塑郑和金身像——“大使公”,并将郑和批准邓回返乡之日的农历七月十八日,定为奉祀日。
白丕显,苏禄岛上第一位华侨
白丕显,又称白本头,泉州人。他入伍当兵后,随郑和下西洋。白丕显随郑和船队到苏禄后,因与当地摩罗族妇女相爱而留在苏禄,成为该岛的第一位华侨。据说白丕显还应苏禄居民请求,担任当地行政长官,被当地人称为“本头公”。
《中菲关系史》则将他载为“木头公”,说他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一位驾驶员,船队停泊和乐岛的海岸时离船登岸,往附近的深山幽谷去探险,不幸因中瘴气或被毒蛇咬伤,踉跄逃返泊舟的海滨,未及救治而死。郑和把他的尸体葬在和乐岛,即今之木头公墓。
而《菲律宾华侨史》也说“本头公”白丕显后来死于和乐岛,看来,“木头公”可能是“本头公”笔误。
吴望,石头里蹦出来的水手
在晋江深沪镇科任村,水手吴望的故事家喻户晓。
有一天,一位吴姓渔民正打算出海,在岸上一块石头边听到婴儿的哭声,就收养了这个婴儿,他就是后来的吴望。当地人传说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睡觉时总是睁着双眼。
吴望十几岁的时候,一次和养父去捕鱼,结果毫无收获,父子俩就吵起来。吴望一气之下,脱去裤子,把裤口打成结当渔网,然后跳进海里,独自从外海游回家,结果抓回来一裤子的鱼虾。吴望从此名声在外。因水性极好,还有人说他是海獭精转世。
王景弘受郑和委派,前来选拔优秀水手,吴望自然中选。据说,吴望在下西洋时表现抢眼,回来后郑和封他为中营先锋。吴望故宅遗址尚存两对旗杆夹,是历史的见证。
郑和下西洋时,首先考虑的便是从福建选拔所需航海技术人才。
“欲用福船,须雇福建人驾驶”,郑和曾在福建“选取在驾船民梢中有经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事大责重”。充当郑和船队的武装人员,则多从福建卫所官兵中抽调。当时“从者之众,随师远航”。
王景弘,被遗忘的“郑和”
在七下西洋的船队使团中,王景弘与郑和并列为首席正使,是郑和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客死古里后,王景弘接替郑和担任主帅,率领船队成功返航。其后,他再次率船队下西洋,为中国航海史又添辉煌一笔。但由于王景弘的太监身份和特殊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他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
当时郑和是船队总揽一切公务的统帅,王景弘则主要负责航海路线和管理船队,是航海事务方面的首领。
在航海前,王景弘负责船舶的征集、航海技术人员的甄选、航海路线的选择确认等准备工作。在航海中,他主要负责船队的航海事务,与郑和共同肩负指挥船队前往各国访问的重任。船队组织严密,管理科学,分工负责,阵营整齐。共有宝船、战船、水船、粮船、马船等大小船只200多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长乐、福清、莆田、连江、永春、泉州等地有各类人随同郑和下西洋,王景弘既懂行,又是福建人,和船工、水手语言相通,为其八下西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郑和一样,王景弘至今在东南亚各国仍享有崇高的威望。在东南亚,留存的郑和、王景弘遗迹有30多处。其中有各式各样的三宝公庙,均是为了纪念郑和、王景弘等而建造。在印尼的三宝垄市,有三宝洞、三宝井、三宝墩等。
史籍中对郑和下西洋次数之记载,大都是七次,而且七次启航时间也取得共识。至于王景弘,作为船队技术统领,则每役俱使。由于王景弘在船队的正使地位,所以当郑和在第七次航海途中逝世之后,王景弘能够接替郑和,率领船队返回祖国。
除此之外,《明史》325卷载,宣德九年(1434年),苏门答腊国王的弟弟到南京朝拜时去世,永乐帝派王景弘前去报丧。这是郑和去世以后,王景弘在七下西洋之后的又一次独立行动,以公务单独出使苏门答腊国。
王景弘曾与郑和一样,参与了“靖难之役”,“从太宗北征”,建立功绩,获得朱棣信任而渐次升迁跃登太监。后来,他又在皇位嬗替之际立下“拥立皇储功”,得以荫及嗣子为“南京锦衣卫正千户”。
然而郑和下西洋之后,明王朝推行“海禁”的对外政策,朝野上下反对下西洋的声音渐强,认为下西洋是劳民伤财之举。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第七次下洋船队回国后的第三天,明朝颁布了严厉的“禁海令”。在当时那种政治气候中,作为下西洋核心人物的王景弘必然受到排挤与冷落,以至销声匿迹,掩面不彰。明成化年间,兵部侍郎刘大夏下令烧毁了下西洋的史料,有关王景弘的资料也被付之一炬,这也是王景弘的历史功绩不被重视的一大原因。
邓回,为泉州带回繁荣
安溪县湖头镇二村村民邓国兴家中,藏有一部清代的《邓氏宗谱》,开卷第一页记载:“二世祖讳回公,从郑和太监过西洋,号曰过番。”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途经泉州,邓回告假返乡探亲3天。为了不误行程,郑和派船送邓回往返。邓回顺利返家后,泉州大小船舶纷纷效仿,逆流而上抵达湖头镇,该镇的渡口渐成码头。永安、安溪等地的茶叶、瓷器等物产,从这里源源不绝运往泉州,销往国外;大批洋货从泉州运往此地,销往内地。
为了纪念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的郑和,湖头人在码头依溪立庙,建立了“大使宫”,塑郑和金身像——“大使公”,并将郑和批准邓回返乡之日的农历七月十八日,定为奉祀日。
白丕显,苏禄岛上第一位华侨
白丕显,又称白本头,泉州人。他入伍当兵后,随郑和下西洋。白丕显随郑和船队到苏禄后,因与当地摩罗族妇女相爱而留在苏禄,成为该岛的第一位华侨。据说白丕显还应苏禄居民请求,担任当地行政长官,被当地人称为“本头公”。
《中菲关系史》则将他载为“木头公”,说他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一位驾驶员,船队停泊和乐岛的海岸时离船登岸,往附近的深山幽谷去探险,不幸因中瘴气或被毒蛇咬伤,踉跄逃返泊舟的海滨,未及救治而死。郑和把他的尸体葬在和乐岛,即今之木头公墓。
而《菲律宾华侨史》也说“本头公”白丕显后来死于和乐岛,看来,“木头公”可能是“本头公”笔误。
吴望,石头里蹦出来的水手
在晋江深沪镇科任村,水手吴望的故事家喻户晓。
有一天,一位吴姓渔民正打算出海,在岸上一块石头边听到婴儿的哭声,就收养了这个婴儿,他就是后来的吴望。当地人传说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睡觉时总是睁着双眼。
吴望十几岁的时候,一次和养父去捕鱼,结果毫无收获,父子俩就吵起来。吴望一气之下,脱去裤子,把裤口打成结当渔网,然后跳进海里,独自从外海游回家,结果抓回来一裤子的鱼虾。吴望从此名声在外。因水性极好,还有人说他是海獭精转世。
王景弘受郑和委派,前来选拔优秀水手,吴望自然中选。据说,吴望在下西洋时表现抢眼,回来后郑和封他为中营先锋。吴望故宅遗址尚存两对旗杆夹,是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