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名片】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先生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作品之一,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杨绛先生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100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享年105岁。
【作品简介】
1998年,钱钟书逝世。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和杨绛先生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而去。女儿、丈夫相继离去,杨绛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沉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作者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以来,她和丈夫远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先生相继逝世的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人物评价】
搜狐网: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
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当代作家周国平: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精 段 阅 读 一
一家三口
已经是晚饭以后。他们父女两个玩得正酣。钟书怪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我!”
阿圆理直气壮地喊:“Mummy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称呼,随口叫。)
“做坏事”就是在她屋里捣乱。
我走进阿圆的卧房一看究竟。只见她床头枕上垒着高高一叠大辞典,上面放着一只四脚朝天的小板凳,凳脚上端端正正站着一双沾满尘土的皮鞋——显然是阿圆回家后刚脱下的,一只鞋里塞一个笔筒,里面有阿圆的毛笔、画笔、铅笔、圆珠笔等,另一只鞋里塞一个扫床的笤帚把。沿着枕头是阿圆带回家的大书包。接下是横放着的一本一本大小各式的书,后面拖着我给阿圆的长把“鞋拔”,大概算是尾巴。阿圆站在床和书桌间的夹道里,把爸爸拦在书桌和钢琴之间。阿圆得意地说:“当场拿获!”
钟书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他笑得都站不直了。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阿圆说:“有这种alibi吗?”(注:alibi,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
我忍不住也笑了。三个人都在笑。客厅里的电话响了几声,我们才听到。
接电话照例是我的事(写回信是钟书的事)。我赶忙去接。没听清是谁打来的,只听到对方找钱钟书去开会。我忙说:“钱钟书还病着呢,我是他的老伴儿,我代他请假吧。”对方不理,只命令说:“明天报到,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有车来接。”
我忙说:“请问在什么地点报到?我可以让司机同志来代他请假。”
对方说:“地点在山上,司机找不到。明天上午九点有车来接。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电话就挂断了。
钟书和阿圆都已听到我的对答。钟书早一溜烟过来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阿圆也跟着出来,挨着爸爸,坐在沙发的扶手上。她学得几句安慰小孩子的顺口溜,每逢爸爸“因病请假”,小儿赖学似的心虚害怕,就用来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爸爸”原作“孩子”。)
(节选自杨绛《我们仨》。题目为编者加)
赏读
这是《我们仨失散了》这一章中开头的一个片段,读来妙趣横生。具体表现如下:
1.语言方面:稱呼混乱。钱钟书先生求救时,我们起初并不清楚他口中的“娘”在喊谁,乍一看,还以为家里还有钱瑗的奶奶或者姥姥在。可钱瑗也在喊“Mummy娘”。“Mummy”在英语里面表示更加孩子气地叫妈妈,可见,钱瑗也在叫妈妈,还告状说是爸爸做坏事,当场被自己拿获。杨绛先生出场,看到这个场景后忍不住哈哈大笑。原来,钱钟书先生是模仿钱瑗叫的,目的只是为了把杨绛引出来。
2.场景方面:做坏事就是捣乱。钱钟书先生此时的身份早已不是什么文化大家,而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在女儿房间里捣乱,带给我们的是那种无法言喻的快乐。真是快乐的一家三口啊!可是,这么一个平等、自足、欢乐的“小剧场”,却随着那一声电话铃被打乱了。先是钱钟书先生入院,母女俩奔走于家庭、学校、医院间;再后来,钱瑗因病入院,80多岁的杨绛孤身奔走于家庭与医院间。在她心里,那个称作家的地方只是她的“客栈”。
思考
真没想到,身为学者的钱钟书居然还有这样顽皮的一面。这是否引发了你对童年的回忆呢?
精 段 阅 读 二
思 念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以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节选自杨绛《我们仨》。题目为编者加)
赏读
在这里,“失散了”是指丈夫和女儿都去世了,而家里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个人;“如梦幻泡影”的境界则是开篇那个在古驿道里聚会的过程;可现在却是在家里,于是,作者又重提三个人“再聚聚”。
读后,我们不再觉得这是一场梦,反而认为老人是在很平静、很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理念——家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思考
请用一句话,写一写你眼中的“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先生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作品之一,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杨绛先生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100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享年105岁。
【作品简介】
1998年,钱钟书逝世。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和杨绛先生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而去。女儿、丈夫相继离去,杨绛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沉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作者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以来,她和丈夫远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先生相继逝世的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人物评价】
搜狐网: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
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当代作家周国平: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精 段 阅 读 一
一家三口
已经是晚饭以后。他们父女两个玩得正酣。钟书怪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我!”
阿圆理直气壮地喊:“Mummy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称呼,随口叫。)
“做坏事”就是在她屋里捣乱。
我走进阿圆的卧房一看究竟。只见她床头枕上垒着高高一叠大辞典,上面放着一只四脚朝天的小板凳,凳脚上端端正正站着一双沾满尘土的皮鞋——显然是阿圆回家后刚脱下的,一只鞋里塞一个笔筒,里面有阿圆的毛笔、画笔、铅笔、圆珠笔等,另一只鞋里塞一个扫床的笤帚把。沿着枕头是阿圆带回家的大书包。接下是横放着的一本一本大小各式的书,后面拖着我给阿圆的长把“鞋拔”,大概算是尾巴。阿圆站在床和书桌间的夹道里,把爸爸拦在书桌和钢琴之间。阿圆得意地说:“当场拿获!”
钟书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他笑得都站不直了。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阿圆说:“有这种alibi吗?”(注:alibi,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
我忍不住也笑了。三个人都在笑。客厅里的电话响了几声,我们才听到。
接电话照例是我的事(写回信是钟书的事)。我赶忙去接。没听清是谁打来的,只听到对方找钱钟书去开会。我忙说:“钱钟书还病着呢,我是他的老伴儿,我代他请假吧。”对方不理,只命令说:“明天报到,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有车来接。”
我忙说:“请问在什么地点报到?我可以让司机同志来代他请假。”
对方说:“地点在山上,司机找不到。明天上午九点有车来接。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电话就挂断了。
钟书和阿圆都已听到我的对答。钟书早一溜烟过来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阿圆也跟着出来,挨着爸爸,坐在沙发的扶手上。她学得几句安慰小孩子的顺口溜,每逢爸爸“因病请假”,小儿赖学似的心虚害怕,就用来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爸爸”原作“孩子”。)
(节选自杨绛《我们仨》。题目为编者加)
赏读
这是《我们仨失散了》这一章中开头的一个片段,读来妙趣横生。具体表现如下:
1.语言方面:稱呼混乱。钱钟书先生求救时,我们起初并不清楚他口中的“娘”在喊谁,乍一看,还以为家里还有钱瑗的奶奶或者姥姥在。可钱瑗也在喊“Mummy娘”。“Mummy”在英语里面表示更加孩子气地叫妈妈,可见,钱瑗也在叫妈妈,还告状说是爸爸做坏事,当场被自己拿获。杨绛先生出场,看到这个场景后忍不住哈哈大笑。原来,钱钟书先生是模仿钱瑗叫的,目的只是为了把杨绛引出来。
2.场景方面:做坏事就是捣乱。钱钟书先生此时的身份早已不是什么文化大家,而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在女儿房间里捣乱,带给我们的是那种无法言喻的快乐。真是快乐的一家三口啊!可是,这么一个平等、自足、欢乐的“小剧场”,却随着那一声电话铃被打乱了。先是钱钟书先生入院,母女俩奔走于家庭、学校、医院间;再后来,钱瑗因病入院,80多岁的杨绛孤身奔走于家庭与医院间。在她心里,那个称作家的地方只是她的“客栈”。
思考
真没想到,身为学者的钱钟书居然还有这样顽皮的一面。这是否引发了你对童年的回忆呢?
精 段 阅 读 二
思 念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以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节选自杨绛《我们仨》。题目为编者加)
赏读
在这里,“失散了”是指丈夫和女儿都去世了,而家里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个人;“如梦幻泡影”的境界则是开篇那个在古驿道里聚会的过程;可现在却是在家里,于是,作者又重提三个人“再聚聚”。
读后,我们不再觉得这是一场梦,反而认为老人是在很平静、很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理念——家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思考
请用一句话,写一写你眼中的“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