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改革与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新一轮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方向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如何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将起到关键性作用。近期,我校历史教研组开展了以“改进教师行为,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科素养”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并选取了“关注教师教学设计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作用”这一切入点,经过一学期的摸索与实践,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此我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为例,谈谈几种较为常见且有效的教学设计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具体运用。
一、关注教材的整合
历史学科课程资源非常的丰富,而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教材有了加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提升处理教材的能力、改进处理教材的方法。
在教材整合的方式中,一课内容的整合是最基本和常用的。本课涉及1840年以來我国社会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时间跨度比较大,涉及到的相关史实比较多,加上高一学考临近课时很紧张,对本课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整合就变得非常重要。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本课并没有按照书上的顺序对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逐一展开讲述,而是以国人“足”的变化为主题,通过“古代缠足”到“近代放足”再到“现代天足”这一主线,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以及创设情境等方式对书中相关琐碎知识点进行整合,以对“足”变迁的认知,带动对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整体认知,通过对近现代国人“足”的变迁原因的分析,上升到对近现代中国生活习俗变迁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二、关注历史概念的解读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含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历史概念教学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既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掌握教材知识,建构历史框架,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水平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课一开始,即对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释,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区分和准确把握物质生活与习俗这一系列的历史现象。接着,又阐释了历史概念的外延,即影响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社会因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与习俗也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即一定时期的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与时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这样,不仅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影响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社会因素,有效突破本课难点,而且使学生理解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
三、注重时间轴的使用
新课改之后,高中历史课本对时间的有所减少,更侧重突出重大事件的时间和对历史阶段性特征的把握。目前的教材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编写的,在专题学习的同时,又难免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通史基础。目前,新高一的学生由于初中历史基础薄弱,知识储备及相关能力的欠缺,因此升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历史变得难学,特别是时空较为混乱。因而教师通过教学设计,采取有效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对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时空观变得十分重要。
法国历史学家安托万?普罗斯特指出:“历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征是它的时序性,历史学家站在现在向过去提问,问题针对的是起源、发展和轨迹,这些都处于时间之中,要有日期来标记。历史学是致力于时间的工作。”《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将时间思维能力视为“历史推理的核心”,认为“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肯定会把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由此可见,某种程度上,历史学是以时序来构成其学科系统的实践表明。在教学中用好时间轴,有助于学生构建历史时间序列,同时可以有效构建起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观念。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利用时间轴进行时空定位,从近代中国不同的时间节点出发,关注同一时间下空间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与其所在的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置于同一时空下加以横向对比,将同时代中国和世界之间加以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共时思维,最终提升学生时空观这一历史核心素养。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时间轴为依据,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合理创设情境
情景教学法是在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归纳、理解、分析等策略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它带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新颖性与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提高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学会变成会学。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有时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并加以整理,学生在大量的材料梳理中去感受历史的真实。从这一角度来说,情景教学非常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本课在处理近代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表现时,设置了“假如你从1820年的上海,穿越到1920年的上海,请简要描述,此时人们衣食住行、社交礼仪、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穿越时空的情景。在课前查找和处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加以归纳。在这一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在课外资料的查找与处理中,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不过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教师应敢于担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芳.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之漫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4.04:49.
[2]李妍.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7.07.
一、关注教材的整合
历史学科课程资源非常的丰富,而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教材有了加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提升处理教材的能力、改进处理教材的方法。
在教材整合的方式中,一课内容的整合是最基本和常用的。本课涉及1840年以來我国社会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时间跨度比较大,涉及到的相关史实比较多,加上高一学考临近课时很紧张,对本课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整合就变得非常重要。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本课并没有按照书上的顺序对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逐一展开讲述,而是以国人“足”的变化为主题,通过“古代缠足”到“近代放足”再到“现代天足”这一主线,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以及创设情境等方式对书中相关琐碎知识点进行整合,以对“足”变迁的认知,带动对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整体认知,通过对近现代国人“足”的变迁原因的分析,上升到对近现代中国生活习俗变迁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二、关注历史概念的解读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含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历史概念教学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既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掌握教材知识,建构历史框架,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水平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课一开始,即对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释,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区分和准确把握物质生活与习俗这一系列的历史现象。接着,又阐释了历史概念的外延,即影响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社会因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与习俗也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即一定时期的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与时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这样,不仅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影响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社会因素,有效突破本课难点,而且使学生理解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
三、注重时间轴的使用
新课改之后,高中历史课本对时间的有所减少,更侧重突出重大事件的时间和对历史阶段性特征的把握。目前的教材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编写的,在专题学习的同时,又难免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通史基础。目前,新高一的学生由于初中历史基础薄弱,知识储备及相关能力的欠缺,因此升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历史变得难学,特别是时空较为混乱。因而教师通过教学设计,采取有效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对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时空观变得十分重要。
法国历史学家安托万?普罗斯特指出:“历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征是它的时序性,历史学家站在现在向过去提问,问题针对的是起源、发展和轨迹,这些都处于时间之中,要有日期来标记。历史学是致力于时间的工作。”《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将时间思维能力视为“历史推理的核心”,认为“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肯定会把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由此可见,某种程度上,历史学是以时序来构成其学科系统的实践表明。在教学中用好时间轴,有助于学生构建历史时间序列,同时可以有效构建起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观念。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利用时间轴进行时空定位,从近代中国不同的时间节点出发,关注同一时间下空间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与其所在的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置于同一时空下加以横向对比,将同时代中国和世界之间加以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共时思维,最终提升学生时空观这一历史核心素养。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时间轴为依据,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合理创设情境
情景教学法是在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归纳、理解、分析等策略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它带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新颖性与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提高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学会变成会学。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有时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并加以整理,学生在大量的材料梳理中去感受历史的真实。从这一角度来说,情景教学非常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本课在处理近代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表现时,设置了“假如你从1820年的上海,穿越到1920年的上海,请简要描述,此时人们衣食住行、社交礼仪、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穿越时空的情景。在课前查找和处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加以归纳。在这一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在课外资料的查找与处理中,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不过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教师应敢于担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芳.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之漫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4.04:49.
[2]李妍.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