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颜色词惯用语教学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因为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语义,而惯用语的意义也非字面意义,所以师生们普遍认为对颜色词惯用语的理解、记忆及应用都存在困难。本文以“红色”为例,结合文化因素,对汉语和英语中含“红”字的惯用语进行语义对比分析。
关键词:颜色词惯用语 红色 隐喻意义
一、引言
在汉语口语中,“穿小鞋”“敲竹杠”“满堂红”这些词语我们经常使用,学界一般将其称为惯用语。《辞海》中“惯用语”的释义为:汉语熟语的一种,惯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的固定词组。其整体意义不是各组成分个体意义的相加,而常常是由它的比喻义所造成的一种修辞意义;口语色彩较浓。如:“炒冷饭”,喻指重复已经做过的事;“开倒车”,喻指向后倒退。
传统的惯用语意义观认为,惯用语具有语义整体性和结构稳定性,即惯用语是一种无理据的死喻,是独立于人类思维之外的固定语言现象。它在语义上具有不可预测性;在句法上具有不可分析性,内部结构是凝固的。也就是说,惯用语的组合和意义是任意的。
事实上,许多惯用语的意义产生于人的认知结构,具有大量的系统概念理据。惯用语的形成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息息相关。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脱离不开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经验。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凡是进入人类视觉的事物都是有颜色的。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还没有发现一种完全没有颜色词语的语言。
不同的颜色所产生的生理、心理效应及在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是有差异的。颜色的联想意义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通感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且往往是由下意识的联系所构成的意义内容。所谓通感,就是某一感官所受到的刺激会给另一感官带来类似的感受。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是在两个或多个感官之间进行的映射。颜色词语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在语言使用中往往反映了颜色的这种通感特征所产生的意义内容,由此构成了颜色词语的联想意义。颜色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感知,是没有国界的,但不同的民族由于受自然环境、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影响,对同一颜色词产生了不同的联想和认知,从而使各种语言颜色词的联想意义变得丰富多彩。
本文通过对汉语和英语含“红”字惯用语的语义对比分析,试图从隐喻认知角度来理解惯用语,特别是颜色词惯用语。
二、汉英含“红”字惯用语的隐喻分析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metaphor)视作一种语言现象,视作语言形式上的修辞、语言装饰的手段。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范畴,更属于认知范畴。它源于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是概念性、自发性和无意识的认知过程。Lakoff&Johnson认为,隐喻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产生的,其实质是通过它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该类事物,即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
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并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与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束定芳(2008)认为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相似性:
1.形状相似,即相似性可以指事物之间形状上或功能上的相似。如:鸡冠花、马蹄铁、剑齿兰等。
2.心理相似,指的是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即一种心理感受上的相似。如:我情绪高涨/低落。(My spirits rose/sank.)这种隐喻表达法的物理基础是:当人们悲伤或沮丧时,身体常常呈弯曲状,而直立的姿态一般与正面情绪有关。
3.创造相似性。有时,事物之间并不存在以上所提到的相似性,而是说话者想象出来的或者刻意“寻找”出来的,这样的隐喻被称为创造相似性的隐喻(similarity creating metaphors)。
当我们通过相似性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但由于隐喻认知与文化模型密切相关,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反映在各语言中的颜色隐喻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对汉英含“红”惯用语产生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并从相似性角度阐释其异同点。
(一)表示兴奋、激动、气愤等情感
红头火柴:旧时生产的一种不安全的火柴,经碰撞摩擦起火,因磷火柴头为红色而得名,比喻人易发怒。
红眼病:急性结膜炎,比喻对别人获得的成就或利益心生妒忌。
唱红脸:指扮演正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宽容、忍让的态度。
to be/turn red:表愤怒、害羞;red rag:能使人或动物发怒的东西;red one’s feet:摆脱烦恼的纠缠;red-headed:大怒;see red to:激怒,生气,怒不可遏;like a red rag to a bull:像拿红布给牛看一样;火上浇油。
汉英惯用语中均有用“红/red”来表达兴奋、气愤等情感的隐喻,这是因为红色与人发怒、激动时的脸色给人视觉上的相似性。人们表现喜、怒、哀、乐等情感,往往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包括面部器官和肌肉的动作,以及脸色的变化。情绪的波动,引起人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反映在面部,导致脸色的变化。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英美人,尽管肤色不同,脸色都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面。人在快乐、兴奋、激动、害臊或羞愧时,血液涌向面部,脸色变红;人在发怒、生气时,更多的血液涌向面部,脸红脖子粗。
(二)表示喜庆、爱情、热闹等义
穿红线:比喻为未婚男女牵线搭桥。
当红娘:红娘,《西厢记》中的人物,促成了张生和崔莺莺的婚姻。指充当为男女婚姻或其他事情牵线搭桥的人。 牵红线:比喻为男女双方的恋爱成婚牵线搭桥。
red-letter day:日历上的红字日,吉日,节日,喜庆的日子。
red carpet reception:热烈的欢迎;隆重的接待。
red heat:红热,炽热,热忱。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展开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
由于红色本身在不同的时空里对人的视觉刺激会产生不同的直觉,而人对这种直觉的生理和心理反映往往是相通的、相似的,因此往往会产生相似的隐喻意义。
红色是一种热烈的颜色。中国民间送红蛋表示对新生命降临的庆贺;春节贴红对联;结婚时剪红双喜;民间把帮助别人缔结姻缘者称为红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人对太阳的崇拜和祈望。我们的先祖在祭司巫舞的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义就此产生。另外,上古时期对日神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太阳的红色便成为人们心中神圣美好的代名词。
汉语与“红”有关的惯用语的语义往往与“吉祥、喜庆、热烈、成功、兴旺发达”等义有关。
(三)指受社会好评,受上级领导重用
穿红舞鞋:比喻在社会上非常活跃,事业很红火。
红得发紫:形容某人极受赏识或被重用。
大红人:指受到领导宠信、重用的人。
交红运:红运,好运气。多指遇上涉及名利之类的好事。
(四)表示兴旺、发达、顺利、圆满
开门红:比喻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或获得好效益。
满堂红:一种红绢灯笼,点燃后通体又红又亮,比喻全面胜利或兴旺发达。
(五)表示警告、禁止等贬义
闯红灯:车辆遇红灯信号不停下来,继续行驶。比喻无视制度、规则的限制,做不该做的事。
亮红灯:红灯,城镇交叉路口设置的表示停止通行的信号灯。借指不予批准。
亮红牌:红牌,某些球类比赛中裁判员用来处罚严重犯规的运动员的红色标志。足球比赛中被出示红牌的运动员必须立即退场,借指取消资格,勒令停止。
(六)表示与政府机构、组织等相关的事物
红头文件:国家各级党政机关下发的正式文件,因抬头有大红字标题而得名。
三、英语含“红”字惯用语的语义
(一)表示低级、放荡
redcap:火车站、飞机场等处戴红帽子的搬运工,脚夫;
redneck:乡下人、美国南部农民;
redskin:对北美印第安人的贬称;
red tie:粗俗、下流、粗野;
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风化区;
paint the town red:多指夜生活中狂欢作乐;闹酒。
(二)表示血腥、暴力
red battle:血战;red hand:血腥的手,杀人罪;red handed:手血淋淋的,残忍的;red in tooth and claw:血腥的,无情的,残忍的;red revenge:血腥复仇;red wind:吹残树木的暴风。
(三)表示危险、火灾
red alert:空袭等紧急警报;red cock:纵火;
red light:危险信号;red-hot treat:十分危险的人;
Red cock will crow in one’s house:某人家将遭火灾; red ruin:火灾;a red ad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a red flag:危险的信号或指引起危险的事物;on red alert:准备遭受危险、应急状态;see the red light:觉察危险逼近。
(四)表示政治上的激进、革命
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激烈的政治运动;red revolution:赤色革命;red activities:左派激进活动;red republican:法国历史上的激进共和党党员;Red International:第三国际;red belt:赤化区;better red than dead:表示美国人民宁可受共产党的统治,也不愿意死于核战争。
(五)表示气色好、健康
red about the gills:气色好、血色好;red blood:健壮,勇气。
(六)表与金、钱有关的事物
a red cent:铜币,小钱;red gold:金币,现金,纯金;red clock:金表;red tackle:金链条;red dog:美旧时背面有大红印的钞票。
(七)表示其他意义
paint red to:把人弄得引人注目、搞得骇人听闻、描写得天花乱坠;red-hot miracle:意料之外的结果;red liquor:烈酒;red paint:番茄酱; red land:新耕的地。
四、汉英含“红”字惯用语的隐喻认知分析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知道汉英含“红”字惯用语的隐喻意义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究其原因,汉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对红色的理解与交流存在一个文化认知问题,即文化认同性和文化非同性。文化认同性是指母文化与异文化中同时存在相似的文化涵义,文化非同性则指母文化和异文化中同时存在且相互不同的文化涵义。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汉英民族往往赋予红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这在惯用语中也有所体现。如“red box”大臣用的红色文件匣;“red button”大红顶子(中国清朝大官员的帽顶);“red chop”旧时中国海关颁发的出港证;旅行护照;“Red Cross”红十字会;“Red Squadron”红舰队(17世纪英国三大舰队之一);“red tape”“official red tape”繁文缛节,官僚习气。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正确了解汉英含“红”字惯用语的语义差异后,人们可以更清晰生动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语义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汉英文化背景的异同,掌握颜色词惯用语在不同语言中的深层含义,从而正确地使用颜色词惯用语。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意解释颜色词的内涵意义,避免出现类似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国产“红灯”牌电灯因直译成“red light”出口欧美滞销的教训。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陈家旭,秦蕾.汉语基本颜色的范畴化及隐喻化认知[J].河南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1.
[4]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李行健.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6]邢志远.英语惯用语大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杨玉 李桂丽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650500)
关键词:颜色词惯用语 红色 隐喻意义
一、引言
在汉语口语中,“穿小鞋”“敲竹杠”“满堂红”这些词语我们经常使用,学界一般将其称为惯用语。《辞海》中“惯用语”的释义为:汉语熟语的一种,惯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的固定词组。其整体意义不是各组成分个体意义的相加,而常常是由它的比喻义所造成的一种修辞意义;口语色彩较浓。如:“炒冷饭”,喻指重复已经做过的事;“开倒车”,喻指向后倒退。
传统的惯用语意义观认为,惯用语具有语义整体性和结构稳定性,即惯用语是一种无理据的死喻,是独立于人类思维之外的固定语言现象。它在语义上具有不可预测性;在句法上具有不可分析性,内部结构是凝固的。也就是说,惯用语的组合和意义是任意的。
事实上,许多惯用语的意义产生于人的认知结构,具有大量的系统概念理据。惯用语的形成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息息相关。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脱离不开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经验。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凡是进入人类视觉的事物都是有颜色的。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还没有发现一种完全没有颜色词语的语言。
不同的颜色所产生的生理、心理效应及在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是有差异的。颜色的联想意义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通感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且往往是由下意识的联系所构成的意义内容。所谓通感,就是某一感官所受到的刺激会给另一感官带来类似的感受。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是在两个或多个感官之间进行的映射。颜色词语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在语言使用中往往反映了颜色的这种通感特征所产生的意义内容,由此构成了颜色词语的联想意义。颜色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感知,是没有国界的,但不同的民族由于受自然环境、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影响,对同一颜色词产生了不同的联想和认知,从而使各种语言颜色词的联想意义变得丰富多彩。
本文通过对汉语和英语含“红”字惯用语的语义对比分析,试图从隐喻认知角度来理解惯用语,特别是颜色词惯用语。
二、汉英含“红”字惯用语的隐喻分析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metaphor)视作一种语言现象,视作语言形式上的修辞、语言装饰的手段。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范畴,更属于认知范畴。它源于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是概念性、自发性和无意识的认知过程。Lakoff&Johnson认为,隐喻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产生的,其实质是通过它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该类事物,即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
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并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与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束定芳(2008)认为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相似性:
1.形状相似,即相似性可以指事物之间形状上或功能上的相似。如:鸡冠花、马蹄铁、剑齿兰等。
2.心理相似,指的是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即一种心理感受上的相似。如:我情绪高涨/低落。(My spirits rose/sank.)这种隐喻表达法的物理基础是:当人们悲伤或沮丧时,身体常常呈弯曲状,而直立的姿态一般与正面情绪有关。
3.创造相似性。有时,事物之间并不存在以上所提到的相似性,而是说话者想象出来的或者刻意“寻找”出来的,这样的隐喻被称为创造相似性的隐喻(similarity creating metaphors)。
当我们通过相似性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但由于隐喻认知与文化模型密切相关,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反映在各语言中的颜色隐喻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对汉英含“红”惯用语产生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并从相似性角度阐释其异同点。
(一)表示兴奋、激动、气愤等情感
红头火柴:旧时生产的一种不安全的火柴,经碰撞摩擦起火,因磷火柴头为红色而得名,比喻人易发怒。
红眼病:急性结膜炎,比喻对别人获得的成就或利益心生妒忌。
唱红脸:指扮演正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宽容、忍让的态度。
to be/turn red:表愤怒、害羞;red rag:能使人或动物发怒的东西;red one’s feet:摆脱烦恼的纠缠;red-headed:大怒;see red to:激怒,生气,怒不可遏;like a red rag to a bull:像拿红布给牛看一样;火上浇油。
汉英惯用语中均有用“红/red”来表达兴奋、气愤等情感的隐喻,这是因为红色与人发怒、激动时的脸色给人视觉上的相似性。人们表现喜、怒、哀、乐等情感,往往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包括面部器官和肌肉的动作,以及脸色的变化。情绪的波动,引起人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反映在面部,导致脸色的变化。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英美人,尽管肤色不同,脸色都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面。人在快乐、兴奋、激动、害臊或羞愧时,血液涌向面部,脸色变红;人在发怒、生气时,更多的血液涌向面部,脸红脖子粗。
(二)表示喜庆、爱情、热闹等义
穿红线:比喻为未婚男女牵线搭桥。
当红娘:红娘,《西厢记》中的人物,促成了张生和崔莺莺的婚姻。指充当为男女婚姻或其他事情牵线搭桥的人。 牵红线:比喻为男女双方的恋爱成婚牵线搭桥。
red-letter day:日历上的红字日,吉日,节日,喜庆的日子。
red carpet reception:热烈的欢迎;隆重的接待。
red heat:红热,炽热,热忱。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展开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
由于红色本身在不同的时空里对人的视觉刺激会产生不同的直觉,而人对这种直觉的生理和心理反映往往是相通的、相似的,因此往往会产生相似的隐喻意义。
红色是一种热烈的颜色。中国民间送红蛋表示对新生命降临的庆贺;春节贴红对联;结婚时剪红双喜;民间把帮助别人缔结姻缘者称为红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人对太阳的崇拜和祈望。我们的先祖在祭司巫舞的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义就此产生。另外,上古时期对日神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太阳的红色便成为人们心中神圣美好的代名词。
汉语与“红”有关的惯用语的语义往往与“吉祥、喜庆、热烈、成功、兴旺发达”等义有关。
(三)指受社会好评,受上级领导重用
穿红舞鞋:比喻在社会上非常活跃,事业很红火。
红得发紫:形容某人极受赏识或被重用。
大红人:指受到领导宠信、重用的人。
交红运:红运,好运气。多指遇上涉及名利之类的好事。
(四)表示兴旺、发达、顺利、圆满
开门红:比喻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或获得好效益。
满堂红:一种红绢灯笼,点燃后通体又红又亮,比喻全面胜利或兴旺发达。
(五)表示警告、禁止等贬义
闯红灯:车辆遇红灯信号不停下来,继续行驶。比喻无视制度、规则的限制,做不该做的事。
亮红灯:红灯,城镇交叉路口设置的表示停止通行的信号灯。借指不予批准。
亮红牌:红牌,某些球类比赛中裁判员用来处罚严重犯规的运动员的红色标志。足球比赛中被出示红牌的运动员必须立即退场,借指取消资格,勒令停止。
(六)表示与政府机构、组织等相关的事物
红头文件:国家各级党政机关下发的正式文件,因抬头有大红字标题而得名。
三、英语含“红”字惯用语的语义
(一)表示低级、放荡
redcap:火车站、飞机场等处戴红帽子的搬运工,脚夫;
redneck:乡下人、美国南部农民;
redskin:对北美印第安人的贬称;
red tie:粗俗、下流、粗野;
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风化区;
paint the town red:多指夜生活中狂欢作乐;闹酒。
(二)表示血腥、暴力
red battle:血战;red hand:血腥的手,杀人罪;red handed:手血淋淋的,残忍的;red in tooth and claw:血腥的,无情的,残忍的;red revenge:血腥复仇;red wind:吹残树木的暴风。
(三)表示危险、火灾
red alert:空袭等紧急警报;red cock:纵火;
red light:危险信号;red-hot treat:十分危险的人;
Red cock will crow in one’s house:某人家将遭火灾; red ruin:火灾;a red ad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a red flag:危险的信号或指引起危险的事物;on red alert:准备遭受危险、应急状态;see the red light:觉察危险逼近。
(四)表示政治上的激进、革命
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激烈的政治运动;red revolution:赤色革命;red activities:左派激进活动;red republican:法国历史上的激进共和党党员;Red International:第三国际;red belt:赤化区;better red than dead:表示美国人民宁可受共产党的统治,也不愿意死于核战争。
(五)表示气色好、健康
red about the gills:气色好、血色好;red blood:健壮,勇气。
(六)表与金、钱有关的事物
a red cent:铜币,小钱;red gold:金币,现金,纯金;red clock:金表;red tackle:金链条;red dog:美旧时背面有大红印的钞票。
(七)表示其他意义
paint red to:把人弄得引人注目、搞得骇人听闻、描写得天花乱坠;red-hot miracle:意料之外的结果;red liquor:烈酒;red paint:番茄酱; red land:新耕的地。
四、汉英含“红”字惯用语的隐喻认知分析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知道汉英含“红”字惯用语的隐喻意义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究其原因,汉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对红色的理解与交流存在一个文化认知问题,即文化认同性和文化非同性。文化认同性是指母文化与异文化中同时存在相似的文化涵义,文化非同性则指母文化和异文化中同时存在且相互不同的文化涵义。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汉英民族往往赋予红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这在惯用语中也有所体现。如“red box”大臣用的红色文件匣;“red button”大红顶子(中国清朝大官员的帽顶);“red chop”旧时中国海关颁发的出港证;旅行护照;“Red Cross”红十字会;“Red Squadron”红舰队(17世纪英国三大舰队之一);“red tape”“official red tape”繁文缛节,官僚习气。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正确了解汉英含“红”字惯用语的语义差异后,人们可以更清晰生动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语义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汉英文化背景的异同,掌握颜色词惯用语在不同语言中的深层含义,从而正确地使用颜色词惯用语。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意解释颜色词的内涵意义,避免出现类似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国产“红灯”牌电灯因直译成“red light”出口欧美滞销的教训。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陈家旭,秦蕾.汉语基本颜色的范畴化及隐喻化认知[J].河南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1.
[4]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李行健.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6]邢志远.英语惯用语大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杨玉 李桂丽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