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于圆明园目前是城市的组成部分的重要事实,强调其与城市的关联性,提出从微观到宏观上的一系列措施,以求达到通过圆明园的保护,完善城市功能和结构,进而实现圆明园和城市共同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视野。
关键词:圆明园;城市;共同发展;新视野
1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
国外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历史较久,在经历了《威尼斯宪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奈良真实性文件》等著名宪章后,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从当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则主要有如下方向:
(1)保护机制的转变
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更加注重发挥多层次的参与。强调城市各级政府发挥协调、引导和促进作用,强化民间组织作用和城市社区参与,开始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社区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2)开放式的遗产保护
开放式遗产保护侧重在保护和管理上准许公众以自由和负责的态度来理解、批评和征服它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开放式的保护方法,不仅强化地区的参与,展示地区的独特性,加强遗产的地方性,同时也方便吸引各层次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工作。
(3)保护方式的拓展
在保护方式上更加多样化,由过去单纯文物考古和建筑修缮,演进为城乡规划学、地理信息学、历史学、数理学等多门学科结合共同参与的综合行为。
2圆明园保护理念的探讨
目前圆明园的保护主要有如下方式:
(一) 整合完善园区的绿化:如通过对一些道路两侧进行绿化、调整更新绿化植被、对湖滨环境进行美化等方法,逐渐改善园区的生态环境。
(二) 保护和整修遗址:主要是对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遗址如西洋楼遗址、观水法遗址、远瀛观等进行保护和整修,以维护和提升园区历史文化价值。
(三) 择要修复景点。选择历史上一些具有建筑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景点进行修复。
(四) 修补部分山形水系,目前主要成果在于全面修复了长春园的山形水系。
然而,在保护理念日渐成熟的同时,圆明园的保护也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的局限性
保护理念主要集中在对圆明园自身完整性的保护上,重视园区本身的保护而忽略了圆明园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较少认识到圆明园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城市完整性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导致了圆明园战略层面上的局限性,不利于圆明园保护和城市统筹发展。
(3)价值判别的不足
圆明园兼具人文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目前的保护研究中,对这两方面价值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然而圆明园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保护研究中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则有所不足,对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的权衡取舍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而有待解决。
3 寻求圆明园与城市共同发展的途径
3.1强化地区活力
(1)强化社区参与。对圆明园的保护,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强化社区参与程度:一是通过举办听证会、专家座谈会、加强公众监督权等方式鼓励社区公众参与圆明园保护决策,使社区成为圆明园保护的利益相关人,从而使保护政策的制定可以有利于社区发展;二是发挥圆明园及其周边区域教育职能,加强社区民众素质,提高社区参与效果和社区综合竞争力;三是为社区提供保护管理的就业机会,鼓励公众参与到圆明园的保护管理中,从而为社区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地区经济,强化地区活力。
(2)提供开放式休闲场所。圆明园的定位是遗址公园,在保护中应当立足这一定位,结合开放式保护方法,打造开放式的休闲场所。具体在保护中,可以通过管理方式上鼓励社区公众进入、场所设计上注重公共空间营造、休闲设施配备、功能上休闲和展览结合等方式,将圆明园的空间和周边区域共享,为社区民众提供观光、休闲的开放空间,进而推动休闲经济的发展,完善区域功能结构。
3.2对接文化教育职能
(1)建立开放式研修基地。依托圆明园的文化区位条件,使其成为一个开放式的研修基地。通过基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接周边区域文化教育职能:一是以圆明园的人文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为基础,结合其旅游价值,在园区内结合遗址景点的分布,设置现场教育基地,组织周边高校师生进行文化教育研修,对人文文化、建筑艺术文化以及旅游学等方面进行研修;二是与圆明园文化遗址结合,建设文化研究基地,吸纳各路专家对圆明园和周边文化遗产等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地区提供文化研究基地,也可以通过研究促进圆明园保护方法的革新;三是组织国际游学活动。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现在已经是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依托圆明园的人文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组织国际游学研修活动,可以对接国内和国外文化遗产教育职能,进而完善区域教育结构。
(2)发挥文化传播职能。一是建设考古发布场所,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古研究,同时建造国家级圆明园遗址考古发布基地,第一时间向国内外展示考古成果,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二是借助开放式研修基地组织国际游学活动,在吸引世界各国游客和学者进行游学时,注重原真性的文化遗产的展示,通过现场交流和考察,为国外游学者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体验,从而借助游学者,实现文化的传播。而通过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可完善城市文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3.3承担生态功能
从北京城西北部整体的生态格局来看,圆明园可以被视为北京城西北部的生态斑块。从圆明园周边的生态状况来看,东北方向有若干块林地,南部紧邻生态环境良好的北京大学,西南部昆明湖的南邊有大面积的农田。因此,从宏观角度上,圆明园的保护可以通过生态培育,发挥其生态功能,惠及城市。
(1)恢复水系,培育生态。重要的是从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进行生态培育。首先,针对原有植物群落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植被退化的状况,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通过垂直结构上乔、灌、地被、草相结合,水平层次上带状、小块状、行间混交的植物搭配,优化植物群落结构,提高湿地的蓄水、池水功能;其次,可以通过水利工程的实施,选择性的恢复河湖水系原貌,恢复退化湿地的水文条件,防止湖底水分快速渗漏,形成开放、贯通的水域生境,恢复生境的复合性,从而逐步改善其水文条件,恢复圆明园历史水域面积的近2/3,从而强化北京北部地区供水环境,提高北部区域的水生植物、土壤地质条件,改善局部气候。
(2)恢复生态廊道。依托圆明园水系的恢复,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梳理圆明园生态系统和周边区域乃至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园区山形水系,规划出园区的生态保护区、生态涵养区,而后采用恢复地形地貌、丰富生物多样性、实现物质良性循环、优化生态系统能力等方式,重构圆明园生态系统,进一步连同香山、红山口、颐和园形成山地与平原之间的生态廊道,使圆明园成为维护北部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多样性的生态核,发挥其生态效应与景观效应,成为“让城市呼吸的肺”。
4结论
综上所述,对圆明园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在尊重其历史脉络的同时,正视圆明园目前是城市组成部分的事实,拓展保护视野,立足于圆明园与城市的关系,通过开放式保护、社区参与、塑造开放休闲场所、打造开放式修学中心、生态涵养等手段,从而在微观到宏观上,强化社区活力,对接文化教育职能,发挥生态功能,进而完善城市功能和结构,实现圆明园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圆明园;城市;共同发展;新视野
1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
国外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历史较久,在经历了《威尼斯宪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奈良真实性文件》等著名宪章后,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从当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则主要有如下方向:
(1)保护机制的转变
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更加注重发挥多层次的参与。强调城市各级政府发挥协调、引导和促进作用,强化民间组织作用和城市社区参与,开始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社区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2)开放式的遗产保护
开放式遗产保护侧重在保护和管理上准许公众以自由和负责的态度来理解、批评和征服它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开放式的保护方法,不仅强化地区的参与,展示地区的独特性,加强遗产的地方性,同时也方便吸引各层次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工作。
(3)保护方式的拓展
在保护方式上更加多样化,由过去单纯文物考古和建筑修缮,演进为城乡规划学、地理信息学、历史学、数理学等多门学科结合共同参与的综合行为。
2圆明园保护理念的探讨
目前圆明园的保护主要有如下方式:
(一) 整合完善园区的绿化:如通过对一些道路两侧进行绿化、调整更新绿化植被、对湖滨环境进行美化等方法,逐渐改善园区的生态环境。
(二) 保护和整修遗址:主要是对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遗址如西洋楼遗址、观水法遗址、远瀛观等进行保护和整修,以维护和提升园区历史文化价值。
(三) 择要修复景点。选择历史上一些具有建筑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景点进行修复。
(四) 修补部分山形水系,目前主要成果在于全面修复了长春园的山形水系。
然而,在保护理念日渐成熟的同时,圆明园的保护也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的局限性
保护理念主要集中在对圆明园自身完整性的保护上,重视园区本身的保护而忽略了圆明园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较少认识到圆明园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城市完整性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导致了圆明园战略层面上的局限性,不利于圆明园保护和城市统筹发展。
(3)价值判别的不足
圆明园兼具人文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目前的保护研究中,对这两方面价值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然而圆明园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保护研究中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则有所不足,对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的权衡取舍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而有待解决。
3 寻求圆明园与城市共同发展的途径
3.1强化地区活力
(1)强化社区参与。对圆明园的保护,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强化社区参与程度:一是通过举办听证会、专家座谈会、加强公众监督权等方式鼓励社区公众参与圆明园保护决策,使社区成为圆明园保护的利益相关人,从而使保护政策的制定可以有利于社区发展;二是发挥圆明园及其周边区域教育职能,加强社区民众素质,提高社区参与效果和社区综合竞争力;三是为社区提供保护管理的就业机会,鼓励公众参与到圆明园的保护管理中,从而为社区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地区经济,强化地区活力。
(2)提供开放式休闲场所。圆明园的定位是遗址公园,在保护中应当立足这一定位,结合开放式保护方法,打造开放式的休闲场所。具体在保护中,可以通过管理方式上鼓励社区公众进入、场所设计上注重公共空间营造、休闲设施配备、功能上休闲和展览结合等方式,将圆明园的空间和周边区域共享,为社区民众提供观光、休闲的开放空间,进而推动休闲经济的发展,完善区域功能结构。
3.2对接文化教育职能
(1)建立开放式研修基地。依托圆明园的文化区位条件,使其成为一个开放式的研修基地。通过基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接周边区域文化教育职能:一是以圆明园的人文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为基础,结合其旅游价值,在园区内结合遗址景点的分布,设置现场教育基地,组织周边高校师生进行文化教育研修,对人文文化、建筑艺术文化以及旅游学等方面进行研修;二是与圆明园文化遗址结合,建设文化研究基地,吸纳各路专家对圆明园和周边文化遗产等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地区提供文化研究基地,也可以通过研究促进圆明园保护方法的革新;三是组织国际游学活动。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现在已经是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依托圆明园的人文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组织国际游学研修活动,可以对接国内和国外文化遗产教育职能,进而完善区域教育结构。
(2)发挥文化传播职能。一是建设考古发布场所,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古研究,同时建造国家级圆明园遗址考古发布基地,第一时间向国内外展示考古成果,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二是借助开放式研修基地组织国际游学活动,在吸引世界各国游客和学者进行游学时,注重原真性的文化遗产的展示,通过现场交流和考察,为国外游学者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体验,从而借助游学者,实现文化的传播。而通过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可完善城市文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3.3承担生态功能
从北京城西北部整体的生态格局来看,圆明园可以被视为北京城西北部的生态斑块。从圆明园周边的生态状况来看,东北方向有若干块林地,南部紧邻生态环境良好的北京大学,西南部昆明湖的南邊有大面积的农田。因此,从宏观角度上,圆明园的保护可以通过生态培育,发挥其生态功能,惠及城市。
(1)恢复水系,培育生态。重要的是从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进行生态培育。首先,针对原有植物群落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植被退化的状况,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通过垂直结构上乔、灌、地被、草相结合,水平层次上带状、小块状、行间混交的植物搭配,优化植物群落结构,提高湿地的蓄水、池水功能;其次,可以通过水利工程的实施,选择性的恢复河湖水系原貌,恢复退化湿地的水文条件,防止湖底水分快速渗漏,形成开放、贯通的水域生境,恢复生境的复合性,从而逐步改善其水文条件,恢复圆明园历史水域面积的近2/3,从而强化北京北部地区供水环境,提高北部区域的水生植物、土壤地质条件,改善局部气候。
(2)恢复生态廊道。依托圆明园水系的恢复,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梳理圆明园生态系统和周边区域乃至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园区山形水系,规划出园区的生态保护区、生态涵养区,而后采用恢复地形地貌、丰富生物多样性、实现物质良性循环、优化生态系统能力等方式,重构圆明园生态系统,进一步连同香山、红山口、颐和园形成山地与平原之间的生态廊道,使圆明园成为维护北部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多样性的生态核,发挥其生态效应与景观效应,成为“让城市呼吸的肺”。
4结论
综上所述,对圆明园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在尊重其历史脉络的同时,正视圆明园目前是城市组成部分的事实,拓展保护视野,立足于圆明园与城市的关系,通过开放式保护、社区参与、塑造开放休闲场所、打造开放式修学中心、生态涵养等手段,从而在微观到宏观上,强化社区活力,对接文化教育职能,发挥生态功能,进而完善城市功能和结构,实现圆明园与城市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