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仅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使学生的成长有一个全方位的德育大课堂。
【关键词】 德育 育人环境 学校家庭 社会
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德育作为诸育之首,应充分发挥其对人才成长的动力、方向和保证作用,主动承担起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任务。而时下,不少学校仍仅仅只把教学能力的高下作为衡量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家长对学生也只有要求他们分数高就行了。因此,出现了青少年自杀、残害他人、赌博等行为,甚至出现了大学生伤害国家级保护动物、同性恋等心理变态之事……一切不该发生的事,令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深思。我认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仅仅靠学校教师太单薄无力,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入手,完善“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优化育人环境,使学生德育的成长有一个健康的大课堂。
1 学校是学生德育成长的主阵地
当前素质教育已迈出了一定的步伐,但各校实施的力度并不平衡。思想品德课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已走了样,老师围绕着能否考高分而要求学生读、背,自觉不自觉地将“人”视为灌输的对象。教育活动也流于形式主义,活动方式简单化、程式化,往往忽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因而成效甚微,甚至留下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即将“人”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以人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强调“教育”和“引导”而不是“灌输”。我们要摒弃那些令孩子们反感的老调门,老套路,积极探索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激活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促进他们主动健康地向上发展。
学校首先应该转变教师的德育教育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学校工作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①从小事抓起;②不断采用新方法、新手段;③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学校可以从文艺、体育、科技创新等方面建起表演、竞赛的平台,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活动中爱好得到满足,特长得以发挥,让他们享受到奋斗后的“成就感”,“被欣赏”、“被羡慕”、“被瞩目”、“被环绕”等精神需求通过自己的奋斗得以实现,可以肯定这种经历会积淀为激励学生们不断向上的精神源泉。
加强师德修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潜移默化的榜样,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
纵观历史长河,教育史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德育工作者。他们刻苦学习,潜心教书,精心育人,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但是,在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有的教师参与不健康的娱乐活动至深夜,上课无精打采;有教师对备、教、辅、改极不负责;有的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向学生或家长索要财物;有的教师穿着背心、短裤、拖着鞋去上课……这些严重败坏教师形象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生树立了不该树立的形象。因而,我们要加强教师师德的修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从每件小事、从细枝末节的点滴上,为学生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下课时看到走廊上有一张纸屑,她没有批评学生乱扔垃圾,也没有叫学生去捡,而是自己弯下腰去捡起来,然后把它扔进纸篓里。这一举一动让在走廊上玩耍的学生看到了,以后这个班的学生再也不乱扔纸屑了,而且看到纸屑还主动去捡。这位班主任没有具体地去上那枯燥乏味的规范课,而是用她那真实的“无声语言”为学生上了一堂极为生动的行为规范教育课。
2 家庭是学生德育成长的摇篮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是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都会在孩子的思想、心理、行为上打下深刻的烙印。子女对父母在经济上、生活上的依附性,必然产生思想上、心理上的寄托性,孩子的年龄越小,对其家长的仿效性越大。据调查材料表明,在中小学生中,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般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品学不良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
当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常以“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占有欲强、自理能力差、劳动节俭意识淡化、积极上进之心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等,都是因为家长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造成的。特别是家长普遍存在着“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轻孩子的品德表现;重孩子的身体健康轻孩子的心理健康;重对孩子的言教轻对孩子的身教。”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知识水平高但道德水平差、高分低能、心理失调、行为失常等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
我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重视素质教育,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能只关心学生们成绩,而是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得到一定的锻炼,受到一定的磨炼,做生活的强者而不做温室里的花朵。
另外,家庭教育要严爱结合,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说理固然重要,但言之无物,唠叨过多,成为空洞的说教,往往无效。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自己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达到家长希望的“子成龙,女成凤”。
3 社会是孩子德育成长的重要保证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但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经济的全球化和传播途径的快捷化,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的分散化,成年人生活的复杂化,使未成年人的思想成长面临严峻的挑战。加上未成年人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好奇、好学、好动、好模仿、可塑性强、自制力弱、可变性大、自觉意识太差,使少数青少年身心受到巨大伤害与摧残,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会市场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如:一些领域特别是流通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人的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难以低估的负面影响。
我认为加强孩子德育建设,需要社会方方面面主动承担责任,要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由部门工作转向全局性工作,要由单纯的学校主抓向全社会共同参与抓转变,要由单一的课堂教育、简单的灌输教育向覆盖所有未成年人群体、覆盖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各个环节转变。
想想“孟母三迁”,再看看当今社会,让我们大声呼吁:“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全社会要共同行动起来,让我们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为孩子德育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吧!”
【关键词】 德育 育人环境 学校家庭 社会
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德育作为诸育之首,应充分发挥其对人才成长的动力、方向和保证作用,主动承担起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任务。而时下,不少学校仍仅仅只把教学能力的高下作为衡量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家长对学生也只有要求他们分数高就行了。因此,出现了青少年自杀、残害他人、赌博等行为,甚至出现了大学生伤害国家级保护动物、同性恋等心理变态之事……一切不该发生的事,令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深思。我认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仅仅靠学校教师太单薄无力,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入手,完善“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优化育人环境,使学生德育的成长有一个健康的大课堂。
1 学校是学生德育成长的主阵地
当前素质教育已迈出了一定的步伐,但各校实施的力度并不平衡。思想品德课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已走了样,老师围绕着能否考高分而要求学生读、背,自觉不自觉地将“人”视为灌输的对象。教育活动也流于形式主义,活动方式简单化、程式化,往往忽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因而成效甚微,甚至留下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即将“人”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以人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强调“教育”和“引导”而不是“灌输”。我们要摒弃那些令孩子们反感的老调门,老套路,积极探索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激活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促进他们主动健康地向上发展。
学校首先应该转变教师的德育教育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学校工作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①从小事抓起;②不断采用新方法、新手段;③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学校可以从文艺、体育、科技创新等方面建起表演、竞赛的平台,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活动中爱好得到满足,特长得以发挥,让他们享受到奋斗后的“成就感”,“被欣赏”、“被羡慕”、“被瞩目”、“被环绕”等精神需求通过自己的奋斗得以实现,可以肯定这种经历会积淀为激励学生们不断向上的精神源泉。
加强师德修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潜移默化的榜样,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
纵观历史长河,教育史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德育工作者。他们刻苦学习,潜心教书,精心育人,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但是,在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有的教师参与不健康的娱乐活动至深夜,上课无精打采;有教师对备、教、辅、改极不负责;有的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向学生或家长索要财物;有的教师穿着背心、短裤、拖着鞋去上课……这些严重败坏教师形象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生树立了不该树立的形象。因而,我们要加强教师师德的修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从每件小事、从细枝末节的点滴上,为学生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下课时看到走廊上有一张纸屑,她没有批评学生乱扔垃圾,也没有叫学生去捡,而是自己弯下腰去捡起来,然后把它扔进纸篓里。这一举一动让在走廊上玩耍的学生看到了,以后这个班的学生再也不乱扔纸屑了,而且看到纸屑还主动去捡。这位班主任没有具体地去上那枯燥乏味的规范课,而是用她那真实的“无声语言”为学生上了一堂极为生动的行为规范教育课。
2 家庭是学生德育成长的摇篮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是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都会在孩子的思想、心理、行为上打下深刻的烙印。子女对父母在经济上、生活上的依附性,必然产生思想上、心理上的寄托性,孩子的年龄越小,对其家长的仿效性越大。据调查材料表明,在中小学生中,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般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品学不良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
当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常以“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占有欲强、自理能力差、劳动节俭意识淡化、积极上进之心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等,都是因为家长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造成的。特别是家长普遍存在着“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轻孩子的品德表现;重孩子的身体健康轻孩子的心理健康;重对孩子的言教轻对孩子的身教。”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知识水平高但道德水平差、高分低能、心理失调、行为失常等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
我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重视素质教育,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能只关心学生们成绩,而是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得到一定的锻炼,受到一定的磨炼,做生活的强者而不做温室里的花朵。
另外,家庭教育要严爱结合,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说理固然重要,但言之无物,唠叨过多,成为空洞的说教,往往无效。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自己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达到家长希望的“子成龙,女成凤”。
3 社会是孩子德育成长的重要保证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但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经济的全球化和传播途径的快捷化,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的分散化,成年人生活的复杂化,使未成年人的思想成长面临严峻的挑战。加上未成年人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好奇、好学、好动、好模仿、可塑性强、自制力弱、可变性大、自觉意识太差,使少数青少年身心受到巨大伤害与摧残,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会市场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如:一些领域特别是流通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人的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难以低估的负面影响。
我认为加强孩子德育建设,需要社会方方面面主动承担责任,要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由部门工作转向全局性工作,要由单纯的学校主抓向全社会共同参与抓转变,要由单一的课堂教育、简单的灌输教育向覆盖所有未成年人群体、覆盖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各个环节转变。
想想“孟母三迁”,再看看当今社会,让我们大声呼吁:“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全社会要共同行动起来,让我们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为孩子德育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