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目标的独特性要求建立起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逐步形成注重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语言和涉外业务能力的培养。只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完成合理的教学内容,经过科学的检测,才能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一、适应社会需要,改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和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为中心。在每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重复着词汇学习、课文讲述、课后题讲解等一系列单调的教学流程。没有带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普遍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不够,对其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等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学习策略训练等方面的有效指导。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良好的技能素质。因而高职英语课教学必须转变课堂的角色,转变了课堂的角色才能实现"培养学生掌握必须的、实用的英语语言技能"。应采用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也就是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为主角,课文由学生来读,讲解由大家一起讲,改错时同学们一起改,而教师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帮助者、协调者和评判者。因为语言不是"教会"的,主要是"练会"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既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二、教材与实际相结合,突出社会应用实际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呈现出"爆炸性"增长,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必须注重教学内容外延式更新与内涵式更新的结合。所谓外延式更新就是通过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没有足够的知识信息就不会有相应的输出,所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容量,就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语言环境。
由于英语是一门承载了数千年西方文化发展历史的语言,需要我们结合内涵式更新。它注重对语言知识在整体上融会贯通的能力,着重从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知识的内部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的角度进行更新,通过挑选、组织、重构,帮助学生形成高度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形成和发展其认知结构,使其知识系统有吸纳新知识的功能。同时,还要把知识内化为用外语思维、表达的能力。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忽视和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学生肢体语言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很多是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英语的教学中更应突出实际应用,口语与听力以及专业英语应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学的重点。
三、考虑学生实际水平,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生源的原因,学生的英语基础往往各不相同,而高职院校目前的教育一般都是仿照大学等高等学府,统一进行授课然后通过考试来测评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结果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感到学习越发吃力,而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却学不到更多的内容。
因此学校高职生入学后,应对其进行水平测试,尤其是口语与听力能力的测试。在测试之后,应对按照测试的成绩分班,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进行教学。学校根据学生素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分组教学,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最终适应社会不同需求,达到培养目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师队伍的素质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高职英语教师的智能储备应全面,相关知识面广,专业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强。
然而,目前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专职高职英语教师极少。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二是积极寻找和创造卓有成效、多样化的师资培训渠道与方式,通过选派教师去高校或国外进修,或者聘请专家学者在校内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三是鼓励教师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索取最新的市场信息。
五、完善教学设施,改善教学环境
目前,由于财政支持和教育资金有限,很多高职院校无法满足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要求。而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发展日益成熟,现在已越来越多的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于教学当中。英语课作为一种语言课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上应偏重于学生的听力与口语等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院校内更需要这些网络与多媒体的教辅工具。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可视性强,而且可以有互动。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各方共同做出努力,教育部应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教育资金的投入,高职院校管理者应交流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教师要让学生增强英语课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符合今后工作岗位的需求。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一、适应社会需要,改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和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为中心。在每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重复着词汇学习、课文讲述、课后题讲解等一系列单调的教学流程。没有带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普遍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不够,对其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等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学习策略训练等方面的有效指导。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良好的技能素质。因而高职英语课教学必须转变课堂的角色,转变了课堂的角色才能实现"培养学生掌握必须的、实用的英语语言技能"。应采用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也就是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为主角,课文由学生来读,讲解由大家一起讲,改错时同学们一起改,而教师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帮助者、协调者和评判者。因为语言不是"教会"的,主要是"练会"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既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二、教材与实际相结合,突出社会应用实际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呈现出"爆炸性"增长,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必须注重教学内容外延式更新与内涵式更新的结合。所谓外延式更新就是通过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没有足够的知识信息就不会有相应的输出,所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容量,就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语言环境。
由于英语是一门承载了数千年西方文化发展历史的语言,需要我们结合内涵式更新。它注重对语言知识在整体上融会贯通的能力,着重从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知识的内部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的角度进行更新,通过挑选、组织、重构,帮助学生形成高度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形成和发展其认知结构,使其知识系统有吸纳新知识的功能。同时,还要把知识内化为用外语思维、表达的能力。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忽视和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学生肢体语言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很多是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英语的教学中更应突出实际应用,口语与听力以及专业英语应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学的重点。
三、考虑学生实际水平,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生源的原因,学生的英语基础往往各不相同,而高职院校目前的教育一般都是仿照大学等高等学府,统一进行授课然后通过考试来测评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结果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感到学习越发吃力,而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却学不到更多的内容。
因此学校高职生入学后,应对其进行水平测试,尤其是口语与听力能力的测试。在测试之后,应对按照测试的成绩分班,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进行教学。学校根据学生素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分组教学,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最终适应社会不同需求,达到培养目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师队伍的素质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高职英语教师的智能储备应全面,相关知识面广,专业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强。
然而,目前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专职高职英语教师极少。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二是积极寻找和创造卓有成效、多样化的师资培训渠道与方式,通过选派教师去高校或国外进修,或者聘请专家学者在校内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三是鼓励教师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索取最新的市场信息。
五、完善教学设施,改善教学环境
目前,由于财政支持和教育资金有限,很多高职院校无法满足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要求。而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发展日益成熟,现在已越来越多的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于教学当中。英语课作为一种语言课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上应偏重于学生的听力与口语等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院校内更需要这些网络与多媒体的教辅工具。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可视性强,而且可以有互动。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各方共同做出努力,教育部应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教育资金的投入,高职院校管理者应交流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教师要让学生增强英语课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符合今后工作岗位的需求。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