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1创设情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和谐的环境,并不是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比如,教学“0”的认识,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0”是抽象的,内容是枯燥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创设情景,出示四幅图:1、水里有三只小鸭子。2、水里有两只小鸭子。3、水里有一只小鸭子。4、水里没有鸭子。通过创设环境,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很快认识到,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随即要求学生用“0”来说一句完整的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课堂氛围既轻松和谐,学生也难愉快地学习。
2让学生动手操作
数学具有较强的的逻辑性、规范性,而动手操作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协同活动,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让课堂生动活泼,学生能得到更丰富的体验,更能有效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例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课中,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即:平行四边形的纸板、三角板、剪刀等。先作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用剪刀沿着这条高剪开,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侧,得到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学生很快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是S=ah。
学生通过动手,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形象,更容易掌握。
3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
学生的探究兴致是决定着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探索问题的兴致浓厚,自然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教学片断:
师:(出示题目)先计算下面一组算式的第一题,然后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道题的得数。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45=
12345679×72=
通过计算,学生很快得出:12345679×9=111111111
观察第一个算式的特点,第一个因数,它是有趣的“缺8数”,与9相乘,结果是9个1组成的9位数,即111111111。
师:你们发现后面几题和第一题有什么关系呀?
师小结:题中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都是12345679,主要看每道算式的第二个因数,发现第二个因数都是9的倍数,是9的几倍,乘积就是9个几组成的。
因为12345679×9=111111111,18=9×2
所以12345679×18=222222222
同理12345679×45=555555555
12345679×72=888888888
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地激起,关键在与教师是如何进行合理的调动,只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致,方能突出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4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求异思维就是其中的一种,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种机械的思维模式,这样常常使学生在解题时给自己增大计算量,增加难度,从而费时又费神,还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在解题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的方法是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的心理态度,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因此在设计习题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究竟和多种思维途径,如:在比较分数 ,,,的大小时,学生一拿到题,就用通分的方法去比较分数的大小,这种方法虽然行,但计算时容易出错,很麻烦,于是,我又启发性的问:这三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很快学生就发现这三个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1。不用通分的方法,也能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在老师的提示下,用1去减这三个分数,就分别得出了 ,,,学生很快看出, > > ,那么,反过来, << 。
总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中,创设性景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不仅能获得数学知识,获得学习的方法,还能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1创设情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和谐的环境,并不是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比如,教学“0”的认识,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0”是抽象的,内容是枯燥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创设情景,出示四幅图:1、水里有三只小鸭子。2、水里有两只小鸭子。3、水里有一只小鸭子。4、水里没有鸭子。通过创设环境,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很快认识到,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随即要求学生用“0”来说一句完整的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课堂氛围既轻松和谐,学生也难愉快地学习。
2让学生动手操作
数学具有较强的的逻辑性、规范性,而动手操作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协同活动,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让课堂生动活泼,学生能得到更丰富的体验,更能有效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例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课中,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即:平行四边形的纸板、三角板、剪刀等。先作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用剪刀沿着这条高剪开,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侧,得到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学生很快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是S=ah。
学生通过动手,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形象,更容易掌握。
3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
学生的探究兴致是决定着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探索问题的兴致浓厚,自然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教学片断:
师:(出示题目)先计算下面一组算式的第一题,然后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道题的得数。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45=
12345679×72=
通过计算,学生很快得出:12345679×9=111111111
观察第一个算式的特点,第一个因数,它是有趣的“缺8数”,与9相乘,结果是9个1组成的9位数,即111111111。
师:你们发现后面几题和第一题有什么关系呀?
师小结:题中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都是12345679,主要看每道算式的第二个因数,发现第二个因数都是9的倍数,是9的几倍,乘积就是9个几组成的。
因为12345679×9=111111111,18=9×2
所以12345679×18=222222222
同理12345679×45=555555555
12345679×72=888888888
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地激起,关键在与教师是如何进行合理的调动,只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致,方能突出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4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求异思维就是其中的一种,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种机械的思维模式,这样常常使学生在解题时给自己增大计算量,增加难度,从而费时又费神,还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在解题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的方法是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的心理态度,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因此在设计习题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究竟和多种思维途径,如:在比较分数 ,,,的大小时,学生一拿到题,就用通分的方法去比较分数的大小,这种方法虽然行,但计算时容易出错,很麻烦,于是,我又启发性的问:这三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很快学生就发现这三个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1。不用通分的方法,也能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在老师的提示下,用1去减这三个分数,就分别得出了 ,,,学生很快看出, > > ,那么,反过来, << 。
总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中,创设性景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不仅能获得数学知识,获得学习的方法,还能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