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足下、陛下、殿下、阁下,这几个称呼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差别只在一字,意义却相隔万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足下:古代朋友之间写信,为了表示尊敬,开头常常互称“××足下”。它源于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一度发生内乱,晋公子重耳不得已逃亡国外,介子推等人随重耳在外度过十九年岁月。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称晋文公。晋文公为了报答在逃亡时跟随他的人,决定一一论功行赏。介子推是有功的门客,文公在行赏时因一时疏忽而忘了他,。介子推对此漠然视之,并不争功邀赏,而是偕老母至绵山隐居了。事后,晋文公觉察到了自己的失误,派人去绵山寻找,始终没有找到。无奈,文公听取了随从的建议,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做官。介子推执意不下山,最后,他抱着一棵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懊恼不已,便取了一块焚余的树木,做成一双木屐穿在脚上,想起来就垂首而呼:“足下,足下!”后来,“足下”就逐渐变成了下对上或同辈之间的一种常用的敬辞了。
陛下:“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近臣和卫士。臣子向帝王进言时,不敢直呼之,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转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殿下: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对皇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就不能称“陛下”而要称“殿下”。
阁下:对官职较高的人要称“阁下”。由于“阁下”用得较广泛,后来一般朋友之间也可互称“阁下”了,但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也是由于亲朋同辈互相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者视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古代朋友之间写信,为了表示尊敬,开头常常互称“××足下”。它源于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一度发生内乱,晋公子重耳不得已逃亡国外,介子推等人随重耳在外度过十九年岁月。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称晋文公。晋文公为了报答在逃亡时跟随他的人,决定一一论功行赏。介子推是有功的门客,文公在行赏时因一时疏忽而忘了他,。介子推对此漠然视之,并不争功邀赏,而是偕老母至绵山隐居了。事后,晋文公觉察到了自己的失误,派人去绵山寻找,始终没有找到。无奈,文公听取了随从的建议,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做官。介子推执意不下山,最后,他抱着一棵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懊恼不已,便取了一块焚余的树木,做成一双木屐穿在脚上,想起来就垂首而呼:“足下,足下!”后来,“足下”就逐渐变成了下对上或同辈之间的一种常用的敬辞了。
陛下:“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近臣和卫士。臣子向帝王进言时,不敢直呼之,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转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殿下: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对皇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就不能称“陛下”而要称“殿下”。
阁下:对官职较高的人要称“阁下”。由于“阁下”用得较广泛,后来一般朋友之间也可互称“阁下”了,但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也是由于亲朋同辈互相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者视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