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再现』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原题回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
『试题解析』A项中的“鄙”,应是“边疆、边远的地方”的意思,它让我们联想到《为学》里“蜀之鄙有二僧”中的“鄙”。这篇文章采取的是一种典型的传记的开头方式,即开头介绍姓名、籍贯。主人公姓李名超,字魁吾,是山东西部边境的人。淄,即淄水,在山东境内;这里是代指山东。BCD无误。
『答案』 A
『原题回放』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②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①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②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①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②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①幸先以我名告之
②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试题解析』这里每道题选用的两个句子,①句全部出自本文,②句全部出自《促织》。两篇文章作者同为蒲松龄,语言风格接近,因而比较同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异同应该不会太难。A项两个“以”同为介词,但前者表示“把”的意思,“请以相授”就是“请让我把它传授给你”;后者表示“因为”的意思,“以蠹贫”就是“因为贪官污吏而贫穷”。B项两个“所”,均为助词,它们和其后的动词相结合,共同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的意思;“所能”,就是“能做到的”;“所蓄”,就是“蓄养的、储存的”。C项两个“而”同为连词,但前者表修饰,相当于“地”,“意气而进”就是“意气风发地上前”,“意气”是描述“进”时的情态;后者表转折,相当于“但”,该句前后有明显的转折意味。D项两个“之”,前者为代词,代指“尼僧”;后者为结构助词“的”,“琴瑟之声”就是“琴瑟的声音”。
『答案』B
『原题回放』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试题解析』本题是一道筛选判断题,要选出“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①中“李请之再四,尼不可”表现了李超的狂妄自大和尼僧的谦和忍让,和“武术技艺不精”无关。③中“意得甚”表现了李超骄傲自满的心理,也和“技艺不精”无关;而“艺颇精”和“技艺不精”正相矛盾。④中“李以为怯,固请再角”表现了李超的狂妄无知,没有自知之明,也和“技艺不精”没有直接关系。②⑤⑥符合要求,其中②是从正面表现,⑤和⑥是通过憨和尚的“笑”和尼僧的“遽止”从侧面来表现李超的技艺不精、贻笑大方。
『答案』D
『原题回放』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格,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试题解析』A项中“惩罚”和“愤而择日告辞”均不当。憨和尚“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并不是为了“惩罚”李超,而是为了教育李超,是让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技艺的粗浅;此外,他也不是愤而离开李超的,后文有“后年余,僧复来”的句子,他要是愤而离开,就不会再来了。B项中“李超敏而好学”、尼僧“争强好胜”评价不当。据文意,李超浅尝辄止,极易满足,并不“好学”;尼僧谦和忍让,并不“争强好胜”。C项无误。D项中“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概括不当。文章并未重点描写武术技艺,而是通过李超技艺的粗浅来衬托尼僧武技的高超。
『答案』C
『原题回放』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试题解析』句中“名”“罔”“对”三个词需要注意。“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罔”,“没有”;“对”,名词,“对手”。
『答案』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2)众相顾,迄无应者。
『试题解析』句中“顾”“应”两个词需要注意。“顾”,“看”的意思;“应”,“应战”。
『答案』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试题解析』句中“言”“诘”“乃”三个词需要注意。“言”,名词活用为动词,“说”的意思;“诘”,“询问、追问”;“乃”,副词,表限定,“才”。
『答案』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他。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原题回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
『试题解析』A项中的“鄙”,应是“边疆、边远的地方”的意思,它让我们联想到《为学》里“蜀之鄙有二僧”中的“鄙”。这篇文章采取的是一种典型的传记的开头方式,即开头介绍姓名、籍贯。主人公姓李名超,字魁吾,是山东西部边境的人。淄,即淄水,在山东境内;这里是代指山东。BCD无误。
『答案』 A
『原题回放』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②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①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②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①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②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①幸先以我名告之
②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试题解析』这里每道题选用的两个句子,①句全部出自本文,②句全部出自《促织》。两篇文章作者同为蒲松龄,语言风格接近,因而比较同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异同应该不会太难。A项两个“以”同为介词,但前者表示“把”的意思,“请以相授”就是“请让我把它传授给你”;后者表示“因为”的意思,“以蠹贫”就是“因为贪官污吏而贫穷”。B项两个“所”,均为助词,它们和其后的动词相结合,共同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的意思;“所能”,就是“能做到的”;“所蓄”,就是“蓄养的、储存的”。C项两个“而”同为连词,但前者表修饰,相当于“地”,“意气而进”就是“意气风发地上前”,“意气”是描述“进”时的情态;后者表转折,相当于“但”,该句前后有明显的转折意味。D项两个“之”,前者为代词,代指“尼僧”;后者为结构助词“的”,“琴瑟之声”就是“琴瑟的声音”。
『答案』B
『原题回放』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试题解析』本题是一道筛选判断题,要选出“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①中“李请之再四,尼不可”表现了李超的狂妄自大和尼僧的谦和忍让,和“武术技艺不精”无关。③中“意得甚”表现了李超骄傲自满的心理,也和“技艺不精”无关;而“艺颇精”和“技艺不精”正相矛盾。④中“李以为怯,固请再角”表现了李超的狂妄无知,没有自知之明,也和“技艺不精”没有直接关系。②⑤⑥符合要求,其中②是从正面表现,⑤和⑥是通过憨和尚的“笑”和尼僧的“遽止”从侧面来表现李超的技艺不精、贻笑大方。
『答案』D
『原题回放』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格,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试题解析』A项中“惩罚”和“愤而择日告辞”均不当。憨和尚“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并不是为了“惩罚”李超,而是为了教育李超,是让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技艺的粗浅;此外,他也不是愤而离开李超的,后文有“后年余,僧复来”的句子,他要是愤而离开,就不会再来了。B项中“李超敏而好学”、尼僧“争强好胜”评价不当。据文意,李超浅尝辄止,极易满足,并不“好学”;尼僧谦和忍让,并不“争强好胜”。C项无误。D项中“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概括不当。文章并未重点描写武术技艺,而是通过李超技艺的粗浅来衬托尼僧武技的高超。
『答案』C
『原题回放』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试题解析』句中“名”“罔”“对”三个词需要注意。“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罔”,“没有”;“对”,名词,“对手”。
『答案』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2)众相顾,迄无应者。
『试题解析』句中“顾”“应”两个词需要注意。“顾”,“看”的意思;“应”,“应战”。
『答案』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试题解析』句中“言”“诘”“乃”三个词需要注意。“言”,名词活用为动词,“说”的意思;“诘”,“询问、追问”;“乃”,副词,表限定,“才”。
『答案』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