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有许久,没去关心蝉声了。耳朵忙着听汽笛声,听上下课的铃声,听亲朋好友低低哑哑的絮叨声……困厄于杂音之中,是该找一泓清泉来洗洗我的耳朵了。
听蝉,其实也是一种艺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听蝉的感触也有些许不同。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与超脱。蝉可说是翅族中的隐士吧。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有似无。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澈起来,并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难怪田园诗人陶渊明误落尘网三十年后,那爱丘山的本性忍受不了花花绿绿、勾心斗角的污浊官场,遂放弃高官厚禄,退隐山林,追求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诗人的心完全融入其中,成为一体。因为这儿有鸡叫,有花香,有炊烟,当然也应该有——蝉鸣……这儿没有尘嚣、浑浊和腐败。本真的自然正是他心灵的寄寓之所。
午后也有蝉,虽然聒噪了点。蝉亦是禅,能使人心灵得到升华。像一群云游的诗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树荫下,他们谈天说地,问候季节。他们也交换流浪的方向,但并不热心,因为“流浪”其实并没有方向。正如他们的心,也和自然飘逸起来。
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演唱会一般 ——
如果懂得去听的话。有时候我们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声太多了;其实在一滩洪流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我们只是太忙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而浑然不觉。也太专注于自己,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其它的种种,都是一片模糊的背景。若能退后一步看看四周,也许我们会发现整个图案都变了,变的不是图案本身,而是我们的视野。所以,偶尔放慢脚步,让眸子以最大的可能性把天地随意浏览一番,我们将恍然大悟:世界还是时时在装扮自己的。
有什么比一面散步一面听蝉更让人心旷神怡?
聆听,也是艺术。只要有只蝉起个音,接着声音就纷纷出了笼。它们以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字字都是真心话,句句来自丹田。歌声如行云流水,让人摆脱忧愁,悠游其中。又似惊涛又似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着的情愫,顷刻间,你便觉得那狂浪淘沙般的蝉声攫走了你紧紧攥在手里的凝愁。
有蝉声萦纡,心灵的空间便充实而圣洁。
点评:
追溯起来,蝉的确并非聒噪之物,而是高洁的象征。虞世南《蝉》诗有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作者大约是受了这份传统的洗礼;要不,何以能穿越聒噪而走入“充实而圣洁”的世界?作者听蝉而不止于蝉,恰如放翁之写梅而不止于梅。从“蝉”到“禅”,不仅仅是位置的挪移,更是境界的升华。
(推荐老师刘艳军)
听蝉,其实也是一种艺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听蝉的感触也有些许不同。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与超脱。蝉可说是翅族中的隐士吧。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有似无。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澈起来,并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难怪田园诗人陶渊明误落尘网三十年后,那爱丘山的本性忍受不了花花绿绿、勾心斗角的污浊官场,遂放弃高官厚禄,退隐山林,追求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诗人的心完全融入其中,成为一体。因为这儿有鸡叫,有花香,有炊烟,当然也应该有——蝉鸣……这儿没有尘嚣、浑浊和腐败。本真的自然正是他心灵的寄寓之所。
午后也有蝉,虽然聒噪了点。蝉亦是禅,能使人心灵得到升华。像一群云游的诗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树荫下,他们谈天说地,问候季节。他们也交换流浪的方向,但并不热心,因为“流浪”其实并没有方向。正如他们的心,也和自然飘逸起来。
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演唱会一般 ——
如果懂得去听的话。有时候我们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声太多了;其实在一滩洪流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我们只是太忙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而浑然不觉。也太专注于自己,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其它的种种,都是一片模糊的背景。若能退后一步看看四周,也许我们会发现整个图案都变了,变的不是图案本身,而是我们的视野。所以,偶尔放慢脚步,让眸子以最大的可能性把天地随意浏览一番,我们将恍然大悟:世界还是时时在装扮自己的。
有什么比一面散步一面听蝉更让人心旷神怡?
聆听,也是艺术。只要有只蝉起个音,接着声音就纷纷出了笼。它们以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字字都是真心话,句句来自丹田。歌声如行云流水,让人摆脱忧愁,悠游其中。又似惊涛又似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着的情愫,顷刻间,你便觉得那狂浪淘沙般的蝉声攫走了你紧紧攥在手里的凝愁。
有蝉声萦纡,心灵的空间便充实而圣洁。
点评:
追溯起来,蝉的确并非聒噪之物,而是高洁的象征。虞世南《蝉》诗有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作者大约是受了这份传统的洗礼;要不,何以能穿越聒噪而走入“充实而圣洁”的世界?作者听蝉而不止于蝉,恰如放翁之写梅而不止于梅。从“蝉”到“禅”,不仅仅是位置的挪移,更是境界的升华。
(推荐老师刘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