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班级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思想、做事的方法、行为及习性,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吸收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教学的效果有时也不能达到老师的愿景。因而,老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各显神通各尽其才,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能培养几个优秀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能使优者更优,差者变优,那才是真本事。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实施因材施教、培优辅差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要关注“人人”,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因材施教的意义重大,它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体现自我,发展能力,使数学的课堂更精彩。
活动是体现过程的载体之一。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动,即手动、体动、脑动;另一个是活,多样才能活,对比才能活。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和数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猜测、去验证,去交流讨论等。但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搞“一刀切”“一锅端”,结果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或是只重视对优等生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辅导和激励,这样会使课堂失去生命力,会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因此,教学活动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区别对待,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透”,学困生“吃得消”,从而达到提高全面的教学质量,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课堂上,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推测、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活动过程中,对于学困生,我从动手摆一摆长方形、正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推测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进行耐心指导,逐步引导他们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虽然是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但是他们亲历了整个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迈出了一大步;对于中等生,我只是对他们提出几点注意事项,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让他们积极参与观察、操作、探究、推导、讨论、交流等活动,自身的能力不仅得到锻炼,也得到发展;而对于优等生,我要求他们各自独立完成,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求他们把这个推导过程进行归纳并完整地叙述出来。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导,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整个活动过程中各层次的学生都兴趣浓郁,主动参与学习并获取所需知识。由于学生自主、乐学、认知,所以课堂精彩。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一种激励效应,因而教师在每节课确保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练习不是盲目地练,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设计和安排,还要注意层次性,因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有差异。我把课本中的“做一做”和基础练习安排给后进生上台演示,耐心地指导他们,帮助他们补授基础知识,再在解题过程中教给他们思考方法,理解新知识,逐步养成他们认真思考的习惯。在中等生的练习中,我注意指导他们去做稍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取得进步。而最后一至两道思维训练题,我用来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拓展他们的思维。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愉悦。
我们实施因材施教,切不可偏爱优生,歧视差生,忽视中间生。对缺点较多、学习困难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教师更要披沙沥金,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学力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堂评价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发挥反馈、促进反思,实现自我管理的功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對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进行相应评价,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采取表扬评价,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树立信心;对中等生,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其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对优等生则采取竞争评价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保持勤思考、乐创新的学习精神。因此,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兴趣盎然,张扬自我,体验成功。
作为一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面对的行为品质、学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在明确学生的不同状况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创新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举措,积极打造有效的精彩课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做好因材施教的工作,让我的学生成为生机勃勃、学有所长的学习者,让我的课堂呈现百花齐放、学意盎然的新气象。
能培养几个优秀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能使优者更优,差者变优,那才是真本事。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实施因材施教、培优辅差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要关注“人人”,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因材施教的意义重大,它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体现自我,发展能力,使数学的课堂更精彩。
一、分层活动,呈现精彩课堂
活动是体现过程的载体之一。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动,即手动、体动、脑动;另一个是活,多样才能活,对比才能活。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和数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猜测、去验证,去交流讨论等。但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搞“一刀切”“一锅端”,结果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或是只重视对优等生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辅导和激励,这样会使课堂失去生命力,会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因此,教学活动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区别对待,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透”,学困生“吃得消”,从而达到提高全面的教学质量,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课堂上,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推测、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活动过程中,对于学困生,我从动手摆一摆长方形、正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推测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进行耐心指导,逐步引导他们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虽然是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但是他们亲历了整个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迈出了一大步;对于中等生,我只是对他们提出几点注意事项,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让他们积极参与观察、操作、探究、推导、讨论、交流等活动,自身的能力不仅得到锻炼,也得到发展;而对于优等生,我要求他们各自独立完成,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求他们把这个推导过程进行归纳并完整地叙述出来。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导,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整个活动过程中各层次的学生都兴趣浓郁,主动参与学习并获取所需知识。由于学生自主、乐学、认知,所以课堂精彩。
二、分层练习,促进个性发展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一种激励效应,因而教师在每节课确保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练习不是盲目地练,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设计和安排,还要注意层次性,因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有差异。我把课本中的“做一做”和基础练习安排给后进生上台演示,耐心地指导他们,帮助他们补授基础知识,再在解题过程中教给他们思考方法,理解新知识,逐步养成他们认真思考的习惯。在中等生的练习中,我注意指导他们去做稍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取得进步。而最后一至两道思维训练题,我用来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拓展他们的思维。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愉悦。
我们实施因材施教,切不可偏爱优生,歧视差生,忽视中间生。对缺点较多、学习困难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教师更要披沙沥金,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学力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分层评价,培养盎然兴趣
课堂评价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发挥反馈、促进反思,实现自我管理的功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對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进行相应评价,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采取表扬评价,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树立信心;对中等生,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其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对优等生则采取竞争评价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保持勤思考、乐创新的学习精神。因此,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兴趣盎然,张扬自我,体验成功。
作为一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面对的行为品质、学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在明确学生的不同状况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创新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举措,积极打造有效的精彩课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做好因材施教的工作,让我的学生成为生机勃勃、学有所长的学习者,让我的课堂呈现百花齐放、学意盎然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