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每一种文化在向外延伸、传播的同时,都有着这样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那就是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中国文化指明了道路,布局规划了战略性的发展,同时也赋予了文化以创新的内涵,要求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的全过程。文化的强盛关乎民族的兴衰,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唯有我们中国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不息,关键便在于中国有伟大的文化。而文化想要不断的强大,就必须进行良好的传承,而想要避免衰落就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美国是当前时代的头号强国,它虽然是一个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既没有统一的民族,更谈不上悠久的历史,所以没有文化上的丰富传统和历史积累,但它凭什么能够在文化上进行创造和在产业上建立优势呢?答案仍然只有创新。
紫砂壶艺术有着优良的传统,这一点从流传至今的众多经典的紫砂造型就可以证明。但紫砂想要进一步发展,紫砂文化想要进一步传播,就不能单单依靠那些传统的经典,而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来进行创作。作品“鼎盛中华壶”(见图1)便是以这个想法为开端,逐步完善造型与文化内涵最终创作而成的。
鼎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器物,其形态带有着鲜明的文化标志,而在中华历史的发展中更代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以來,以“鼎”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在少数,眼前的这件作品“鼎盛中华壶”便是如此。其壶身、壶足借鉴了部分“三足圆鼎”的外形特点,将其融入紫砂壶的结构之中,壶盖更是参考了“青铜带盖鼎”的外形特点。再加上有强烈文化印记的陶刻线条,勾勒出的外形从某些角度看,实际就是缩小了的青铜礼器。
学习鼎文化,首先就要了解那一段历史,鼎在古代一是作为烹器,另一个作用便是作为礼器,并且其象征“礼仪”的一面深得后世的认同,这是由于仪式化、图腾化的装饰总是伴随着各种“鼎”同时出现的,这一点在作品“鼎盛中华壶”上,则表现为带有独特中国风的线条纹样装饰。
中国传统文化的纹样装饰常见于各种青铜器、壁画以及雕刻作品之上,其独特的风格让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在作品“鼎盛中华壶”上,这样的图案装饰以传统壁画的形式约束在壶面中部,上下两根圈线,将整体的壶面装饰浓缩成一幅画卷,与圆形的身筒相得益彰。其图案装饰的疏密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除了传统的瑞兽形象外,在间隔处的回纹填充都运用得恰到好处,使画面不单调,主题更加生动形象。除了壶身以外,壶盖的装饰则相对要对称规整,并且巧妙地运用了清代开始流行的如意纹样式,以鲜花盛开的方式,结合壶盖的玉碗造型,包裹于壶口,此时作品的视觉轮廓具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壶颈处于适当的弯曲,形成厚重的阴影,再由此蜿蜒鼓出壶面,最后以暗接的方法塑造三枚壶足,鼎足而立,承托起其上灿烂美妙的中华文明。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鼎多为青铜铸造,所以“鼎”既是礼器,又是重器,古代的王者,将大鼎作为夸耀国力的标志。作品“鼎盛中华壶”既然是以鼎作为题材,自然不会遗忘这一点,所以三足鼎立的“足”并非是紫砂壶中常见的乳足、钉足,而是少见的“象足”,只有粗大厚重的“象足”才能承受“鼎”之重,才能支撑起一国文化的底蕴。这不单是视觉上的必然搭配,同时也是意蕴上的和谐之道,形意相谐,共同提升。
作品“鼎盛中华壶”的壶盖、壶身、壶足是整件作品最为精彩的部分,表达艺人所有想要表达的。其壶流与壶把不仅仅是结构性的存在,艺人对这两者进行足够的“虚化”处理,尽量简洁明晰,但同时又要与整体的造型风格相互搭配。所以简单的直流搭配圆圈把,并在壶把靠近壶身的一端加入象形图腾的装饰造型,由于其装饰形态靠近壶面一侧,所以只会被看做是壶面的延伸,而干净清爽的圈把与直流则相对虚化,最终凸显了作品的中心,达到首尾视觉轻重的平衡。
紫砂壶艺的创新没有止境,其会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流传而发展,紫砂创作虽然从传统的文化中获取养分,但其本身同样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创作时想着汲取的同时,更多地应当考虑融入中华文化,因为唯有真正融入,紫砂才会有独特的味道,才会有无穷无止的艺术趣味。
紫砂壶艺术有着优良的传统,这一点从流传至今的众多经典的紫砂造型就可以证明。但紫砂想要进一步发展,紫砂文化想要进一步传播,就不能单单依靠那些传统的经典,而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来进行创作。作品“鼎盛中华壶”(见图1)便是以这个想法为开端,逐步完善造型与文化内涵最终创作而成的。
鼎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器物,其形态带有着鲜明的文化标志,而在中华历史的发展中更代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以來,以“鼎”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在少数,眼前的这件作品“鼎盛中华壶”便是如此。其壶身、壶足借鉴了部分“三足圆鼎”的外形特点,将其融入紫砂壶的结构之中,壶盖更是参考了“青铜带盖鼎”的外形特点。再加上有强烈文化印记的陶刻线条,勾勒出的外形从某些角度看,实际就是缩小了的青铜礼器。
学习鼎文化,首先就要了解那一段历史,鼎在古代一是作为烹器,另一个作用便是作为礼器,并且其象征“礼仪”的一面深得后世的认同,这是由于仪式化、图腾化的装饰总是伴随着各种“鼎”同时出现的,这一点在作品“鼎盛中华壶”上,则表现为带有独特中国风的线条纹样装饰。
中国传统文化的纹样装饰常见于各种青铜器、壁画以及雕刻作品之上,其独特的风格让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在作品“鼎盛中华壶”上,这样的图案装饰以传统壁画的形式约束在壶面中部,上下两根圈线,将整体的壶面装饰浓缩成一幅画卷,与圆形的身筒相得益彰。其图案装饰的疏密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除了传统的瑞兽形象外,在间隔处的回纹填充都运用得恰到好处,使画面不单调,主题更加生动形象。除了壶身以外,壶盖的装饰则相对要对称规整,并且巧妙地运用了清代开始流行的如意纹样式,以鲜花盛开的方式,结合壶盖的玉碗造型,包裹于壶口,此时作品的视觉轮廓具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壶颈处于适当的弯曲,形成厚重的阴影,再由此蜿蜒鼓出壶面,最后以暗接的方法塑造三枚壶足,鼎足而立,承托起其上灿烂美妙的中华文明。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鼎多为青铜铸造,所以“鼎”既是礼器,又是重器,古代的王者,将大鼎作为夸耀国力的标志。作品“鼎盛中华壶”既然是以鼎作为题材,自然不会遗忘这一点,所以三足鼎立的“足”并非是紫砂壶中常见的乳足、钉足,而是少见的“象足”,只有粗大厚重的“象足”才能承受“鼎”之重,才能支撑起一国文化的底蕴。这不单是视觉上的必然搭配,同时也是意蕴上的和谐之道,形意相谐,共同提升。
作品“鼎盛中华壶”的壶盖、壶身、壶足是整件作品最为精彩的部分,表达艺人所有想要表达的。其壶流与壶把不仅仅是结构性的存在,艺人对这两者进行足够的“虚化”处理,尽量简洁明晰,但同时又要与整体的造型风格相互搭配。所以简单的直流搭配圆圈把,并在壶把靠近壶身的一端加入象形图腾的装饰造型,由于其装饰形态靠近壶面一侧,所以只会被看做是壶面的延伸,而干净清爽的圈把与直流则相对虚化,最终凸显了作品的中心,达到首尾视觉轻重的平衡。
紫砂壶艺的创新没有止境,其会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流传而发展,紫砂创作虽然从传统的文化中获取养分,但其本身同样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创作时想着汲取的同时,更多地应当考虑融入中华文化,因为唯有真正融入,紫砂才会有独特的味道,才会有无穷无止的艺术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