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的延伸创作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每一种文化在向外延伸、传播的同时,都有着这样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那就是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中国文化指明了道路,布局规划了战略性的发展,同时也赋予了文化以创新的内涵,要求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的全过程。文化的强盛关乎民族的兴衰,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唯有我们中国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不息,关键便在于中国有伟大的文化。而文化想要不断的强大,就必须进行良好的传承,而想要避免衰落就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美国是当前时代的头号强国,它虽然是一个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既没有统一的民族,更谈不上悠久的历史,所以没有文化上的丰富传统和历史积累,但它凭什么能够在文化上进行创造和在产业上建立优势呢?答案仍然只有创新。
  紫砂壶艺术有着优良的传统,这一点从流传至今的众多经典的紫砂造型就可以证明。但紫砂想要进一步发展,紫砂文化想要进一步传播,就不能单单依靠那些传统的经典,而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来进行创作。作品“鼎盛中华壶”(见图1)便是以这个想法为开端,逐步完善造型与文化内涵最终创作而成的。
  鼎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器物,其形态带有着鲜明的文化标志,而在中华历史的发展中更代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以來,以“鼎”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在少数,眼前的这件作品“鼎盛中华壶”便是如此。其壶身、壶足借鉴了部分“三足圆鼎”的外形特点,将其融入紫砂壶的结构之中,壶盖更是参考了“青铜带盖鼎”的外形特点。再加上有强烈文化印记的陶刻线条,勾勒出的外形从某些角度看,实际就是缩小了的青铜礼器。
  学习鼎文化,首先就要了解那一段历史,鼎在古代一是作为烹器,另一个作用便是作为礼器,并且其象征“礼仪”的一面深得后世的认同,这是由于仪式化、图腾化的装饰总是伴随着各种“鼎”同时出现的,这一点在作品“鼎盛中华壶”上,则表现为带有独特中国风的线条纹样装饰。
  中国传统文化的纹样装饰常见于各种青铜器、壁画以及雕刻作品之上,其独特的风格让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在作品“鼎盛中华壶”上,这样的图案装饰以传统壁画的形式约束在壶面中部,上下两根圈线,将整体的壶面装饰浓缩成一幅画卷,与圆形的身筒相得益彰。其图案装饰的疏密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除了传统的瑞兽形象外,在间隔处的回纹填充都运用得恰到好处,使画面不单调,主题更加生动形象。除了壶身以外,壶盖的装饰则相对要对称规整,并且巧妙地运用了清代开始流行的如意纹样式,以鲜花盛开的方式,结合壶盖的玉碗造型,包裹于壶口,此时作品的视觉轮廓具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壶颈处于适当的弯曲,形成厚重的阴影,再由此蜿蜒鼓出壶面,最后以暗接的方法塑造三枚壶足,鼎足而立,承托起其上灿烂美妙的中华文明。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鼎多为青铜铸造,所以“鼎”既是礼器,又是重器,古代的王者,将大鼎作为夸耀国力的标志。作品“鼎盛中华壶”既然是以鼎作为题材,自然不会遗忘这一点,所以三足鼎立的“足”并非是紫砂壶中常见的乳足、钉足,而是少见的“象足”,只有粗大厚重的“象足”才能承受“鼎”之重,才能支撑起一国文化的底蕴。这不单是视觉上的必然搭配,同时也是意蕴上的和谐之道,形意相谐,共同提升。
  作品“鼎盛中华壶”的壶盖、壶身、壶足是整件作品最为精彩的部分,表达艺人所有想要表达的。其壶流与壶把不仅仅是结构性的存在,艺人对这两者进行足够的“虚化”处理,尽量简洁明晰,但同时又要与整体的造型风格相互搭配。所以简单的直流搭配圆圈把,并在壶把靠近壶身的一端加入象形图腾的装饰造型,由于其装饰形态靠近壶面一侧,所以只会被看做是壶面的延伸,而干净清爽的圈把与直流则相对虚化,最终凸显了作品的中心,达到首尾视觉轻重的平衡。
  紫砂壶艺的创新没有止境,其会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流传而发展,紫砂创作虽然从传统的文化中获取养分,但其本身同样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创作时想着汲取的同时,更多地应当考虑融入中华文化,因为唯有真正融入,紫砂才会有独特的味道,才会有无穷无止的艺术趣味。
其他文献
大凡艺术,无不出于人内心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和感悟。各类艺术家通过文化上的梳理以及艺术上的抽象,将实际存在的万事万物转化为具有浓郁人文思想的艺术品。艺术品寄寓了艺术家的灵魂,完整地展示了其艺术造诣和无限情怀。这把“顶天立地壶”(见图1)就寄托了笔者深刻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不仅属于笔者一个人,更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1 壶中情怀 顶天立地  此壶以爱国情怀为主题,气贯长虹,将个人与时代共同具有的爱国情怀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取材于岩中泥,质地纯正,吸水快、透气好,泡茶褒香,隔夜不馊,这些不加掩饰的特点,正是其真诚的体现。紫砂壶成为支撑起人生舞台的支架,使人诚信、纯朴和友爱。正是因为有了真诚的品质,紫砂壶才得以超然于其他壶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  关键词 桃韵陈香壶;紫砂;造型  任何器物都有年龄寿命,或应变而变,或越用越旧,或面目全非。紫砂壶不然:它是长生不老千年不朽之物;它水火兼容何惧腐蚀;它冷
期刊
紫砂壶的兴起、发展和繁盛与中国古老的茶文化密切相关。唐宋时期,人们饮茶以煮茶、烹茶为主要方式,茶具多为金属器皿;而到了明代,团茶被散茶完全取代,冲泡法成为主流,茶具也渐以陶瓷器皿居多。紫砂壶也因此兴盛开来,时至今日颇受世人钟爱。  紫砂壶是用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的紫砂泥以传统技法全手工制作而成,不可避免会融入制壶艺人的见解和情感。因而,紫砂壶事实上是具有人文特征的工艺品,它能够带给人美的感受、接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的创作理念是紫砂文化纯真善良内涵的阐述,唤醒了人的悟性,净化了人的心灵,端正了人的品行,坚定了人的信仰,激发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本性,在短暂匆忙的人生路上平添几分清醇和智慧。  关键词 紫砂;汉方壶;创作理念  紫砂壶追求形式美,其创作理念具有感性形象与人的内心过程高度统一的特点。鉴赏紫砂壶也是品读人生,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不能长久拥有,生命中也总有一些心愿无法实现。与其为之扼腕并深深叹息
期刊
紫砂壶艺发展至今,以特有的线条与造型艺术深受人们喜爱。从构思到成型,紫砂艺术在一抔泥土间蕴藏的言语是截然不同的。不同的紫砂壶各自有着不同的构思及内涵。从外在造型到内在气韵,紫砂艺人以自我的风范创新不同的艺术作品,对于陶冶情操、丰富生活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紫砂壶因其不媚不俗的高雅气质与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人雅士视把玩紫砂壶为风雅之举,为此紫砂壶艺被赋予了日益文雅的气息,其气质及品位也不断
期刊
紫砂文化艺术发展至今,其传播方式可谓遍及各个角度。网络传播的方式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这也使得成熟接近六个世纪的紫砂壶手工制作技艺得以盛宏海内外。这也代表了紫砂文化艺术与网络文化的完美融合。网络文化不仅受到互联网传播范围广的推动,更应归功于网民的不懈努力。紫砂文化艺术网络传播体系的形成,代表了该传统行业的进步。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推广,原本就广受欢迎的紫砂文化更是备受各界瞩目
期刊
龙泉的“正聪青瓷研究所”,坐落于龙泉青瓷大师园区内,是三层楼建筑,里面有毛大师作品的展示厅、工作室,也有拉坯、修坯、上釉、烧制车间。在距一楼门口不远处,有一台高大的液化气窑炉,毛大师的很多艺术精品就是在这个炉子里烧制出来的。  在二楼的一处角落,有个修毛坯的地方,毛正聪正坐在小凳子上,一丝不苟地修坯。轮盘飞转,一条条泥屑在刮刀下打着卷地落在台面上。不时地,他根据造型需要,更换手上的刀具,一件件艺术
期刊
初期涉足紫砂的人一般多是从传统壶入手,至少两三年的基本功训练,再三五年传统壶的临摹,直到有一天,能够把各种造型的规则、制作的技巧都烂熟于心,把紫砂的泥性、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并能让紫砂泥在自己的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变成心中的那把紫砂壶,那么算是完成了制壶历程的第一个阶段。紫砂艺人未来的创作成就很大程度上与其对基本功掌握的扎实程度有着莫大的关系。  人常说壶如其人,看一个人的作品,就仿佛能看到做壶的人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的艺术性是建立在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其比起一般的艺术形式更具魅力。紫砂壶全靠素面素心呈现出来,壶体的每个细节具有鲜明的特色,制作的线条流畅,于虚实对比中凸现立体感。近代紫砂名家汪宝根制作的紫砂“上桃合菱壶”巧得造化之工,值得鉴赏。  关键词 上桃合菱壶;紫砂壶;汪宝根;近代  汪宝根是近代著名的紫砂艺人,宜兴蜀山人,生于1890年,卒于1954年,他是民国时期紫砂高手“三宝三根”中的一
期刊
摘 要 紫玉金砂泥料作为一种特殊的泥料需要匠人的“心静”,而紫玉金砂壶往往壶身采用留白的艺术手段,用“空”代表“满”,留白的壶面同样也能感到“静”。充满静谧之意的紫玉金砂壶是带有一份“禅气”的,这种禅气源自匠人对于生活的体悟,还来源于匠人千锤百炼的技术修炼,有禅气的壶往往拥有一份独一无二的“气韵”,本文所介绍的“婵瑜壶”就是采用紫玉金砂泥料制成的一把独具气韵的紫砂壶。  关键词 紫玉金砂、婵瑜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