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9年大师赛正式落户上海,这座城市就再也没有让“ATP年度最佳赛事”的荣耀旁落,年轻的上海大师赛正在以飞快的节奏成为众多赛事眼中的榜样。今年的“菲特”让上海自1998年举办喜力公开赛以来赛事第一次遇到了台风,这无疑是对赛事组织最大的考验。10月12日,台风已经过去几天的上海天空晴朗,在新闻中心38号办公室,赛事总监杨亦斌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关于2013年的大师赛,他给出了这样的总结——
《网球》:上海大师赛已经连续四年获得球员评选的“年度最佳1000赛”,球员为什么会投票给上海?
杨亦斌:肯定是因为我们对他们比较好咯(笑)。我觉得这种服务是全方位的,比如说在饮食方面的照顾啊,还有雨水天气时,给他们安排的一些活动啊。其实我们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看看他们最需要什么,然后再去提供一些相应的服务。说实话,我们还想连续五年获得最佳呢(笑),如果在明年大师赛五周年的时候还能够获得这个奖项,那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网球》:球员们是如何评价上海大师赛的?
杨亦斌:他们对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还是蛮感激的,很多球员和我们说:“我在上海过得很舒服,谢谢你们为我考虑了很多事情,在这里生活非常便利。”球员们能够给出这样的评价让我们很欣慰了,至少在他们的接待方面我们没有听到负面的评价,他们的需求我们基本上都能够很好地去满足。
去年我们第三次获得最佳赛事的时候,我和同事一起去接费德勒,一见面他就问,今年赛事怎么样啊?我说已经三年最佳了,明年还想继续。费德勒也说,既然你们做了这么多的努力,球员也觉得很开心,在上海就像在家一样,那么你们拿到最佳赛事的奖项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我觉得费德勒所说的应该能够代表一部分球员的想法。
《网球》:我知道,你们这个团队既做网球赛又要做F1,您能否把上海大师赛与F1中国站做个比较?
杨亦斌: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们也一直在讨论,大家经常会把球迷和车迷来进行对比。关注F1的车迷群体可能更年轻一些,年龄相对更小一点,更感性一点,因为赛车运动本来就是一项疯狂、冒险的运动。相比较而言,关注网球的人群可能理性层面更多一点,但并不是说缺乏激情啊,主要是指年龄层次会高一点,大学生和白领组成了网球迷的重要群体,相对更成熟一些。
谈到比赛方面的话,F1只有三天,大师赛要做九天到十天,这对我们的组织管理以及持续作战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再有一个,F1的比赛不管是刮风下雨,只要不是那种不能接受的天气条件,基本都能举行下去,网球比赛就不行了,只要一下雨,赛事马上就会有延期、取消或者调整的状况出现,这个对我们的应急反应能力要求要更高一点。就比如这次遭遇的台风状况,我觉得也是考验了我们的团队,尽管对于整个赛事还是造成了一些影响,但基本上还是比较平稳地度过了。
《网球》:今年的赛事一开始就遭遇了台风雨水,这在往年都是没有过的情况,组委会是如何应对这类不可抗因素的呢?
杨亦斌:我们在赛前是考虑到下雨这类的情况的,2011年我们也碰到过雨水天气,也是因为下雨对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年我们关于雨天的方案做的也很早,也考虑的比较细致和周到。但是台风是没有想到的,这是我们从1998年举办喜力公开赛以来赛事第一次遇到台风天气。台风的预案我们是不可能提前做的,因为这个是不可预测的,一直到10月3、4号,我们才得到比较明确的消息,台风肯定是朝上海来了,但是不是正面登陆上海那时还不清楚,不过赛事受影响是肯定的。而且当时报得还挺吓人的,说是风力会达到八级以上,这个影响就会非常大,现场包括赞助商展位、赛事推广以及广告等很多设施都是临时搭建的,抗风能力比较差,我们很担心安全隐患,大家都不希望高高兴兴来看比赛的球迷们因为台风的影响而受到人身伤害,如果真的要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观众的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
10月3号这一天,大家都集中到了赛场,我们就开始研究关于台风的应急预案,当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现场的临时设施,当时我们就定下来,如果风力超过六级,能拆的全部拆掉,不能拆的要加固,当天我们就有一个由专家、场馆方以及我们公司负责安全方面的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去巡视赛场搭建的各个设施,包括赞助商的展位等等,去寻找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给他们一些建议。赞助商奔驰在二楼平台的展位正好处于一个风口,10月5号那天报的风力级别是三到四级,但那上面已经达到六七级了,我们在现场看过后决定把展位拆掉,喜力舞台上方的设施也都拆掉了,还有在品牌天地旁边的小花园也全部拆掉了。后来还是觉得不放心,在10月6号晚上我们把外面那个四面体的大屏幕给拆掉了,那天晚上的风最大,雨也开始下了,虽然大屏幕是现场观众获取赛事信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但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它拆掉,其他的设施都全部加固。
台风天气过去之后,我们又把拆掉的设施、展位重新搭建起来,在安全方面我们这里绝对是一票否决制的,尽可能地通过我们的工作,去降低观众来看比赛过程中的人身安全的风险。
《网球》:赛程也应该受了很大影响。
杨亦斌:台风来了肯定会带着雨水,所以第二方面考虑的是赛程问题,这样的天气条件下赛程是否会受到影响?一旦赛程做出了调整,该如何来安排持外场票的观众?怎么能让这么多球迷看到比赛?人家买了票大老远来到这里,你是要让人家看上比赛的。所以我们准备了两套方案,一个是付费升级,这个我们已经事先通过微博、微信、APP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告知了,如果因为下雨导致外场比赛延期或取消,球迷可以通过付费升级的方式到中央球场去看比赛,我们要建立起这样一种规则,不可能说把所有持外场票的观众全部放进中央球场,这对我们以后的售票会造成很负面的影响。另外一个方案,如果你实在不愿意付钱升级的话,那么就只能等到雨停后比赛恢复。其实我们还留有一个备用方案,就是把2号馆旁边的两个室内训练馆腾出来了,我们把里面三片场地中的两片作为比赛场地,在中间一片场地上搭建了800人的看台,这个是最后应急使用的。10月7号的外场比赛都取消了,10月8号的时候第一轮如果再不打的话赛程就会延误的,我们就把一些比赛安排在室内训练馆进行,这里的比赛对持外场票的观众开放。 我们一直在引导球迷该如何来观看网球比赛,也是在严格按照国际惯例执行各种观赛规则,总体来看,在遭遇台风天气的几天里,观众的反应都非常理智,也非常理解赛事的安排,没有出现任何混乱的场面。
《网球》:今年大师赛的观众上座率怎么样?
杨亦斌:因为台风嘛,上座率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特别是在前三天。今年的赛事是从10月5号开始的,5、6、7号三天还是十一长假期间,本来我们还想测试一下假期对于赛事上座率有怎样的影响,5号公众开放日那天观众人数还是蛮多的,有6000多人次,但随后几天观众人数受天气影响就比较大了,预计少掉了10000多观众吧。
《网球》:您认为大师赛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呢?
杨亦斌:可以改进的地方还是有很多的,比如说交通方面,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努力能够帮助观众更为便利地来到赛场,这个应该是现在制约观众上座人数很大的因素,如果地铁能够通到这里的话,肯定对我们很有帮助,F1中国站在11号地铁线通了之后,上座率确实得到了大幅提升。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外场的活动,我觉得在未来可以做得更丰富一些。今年我是第一次去看中网,中网给我的感觉不错,整个场地的空间很大,布局规划也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大师赛做得比较精致,但总体感觉内容还是偏少了一点,外场的活动包括赞助商的活动每天都会有,但观众的参与热情感觉并不是特别地高涨,所以我觉得现场的活动设置方面还是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网球》:有些传统的和球迷互动的活动做得还是很不错。
杨亦斌:从大师杯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十年来赛场内包括和观众的互动活动以及各种细节方面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新意不够,这也是我要说的可以改进的第三方面。在未来我们更多地建立起观众对于赛事内外的新鲜感,不能让人们感觉每年来都是一个样,如果没有一定的新鲜事物去刺激观众的话,赛事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就会逐年下降。我举个例子,现场的几个大屏幕除了播放比分以及精彩画面之外,还会播放承诺给赞助商的广告,这样的方式效果并不好,而且观众也很少会去关注这些,所以我们今后会更多地去做与现场娱乐有关的东西。
这次我们和ATP合作,请来了一位在美国专门从事NBA娱乐领域的专家,他近年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来观察,看看这个赛事缺少些什么,现场的娱乐元素怎么来安排,还需要添加什么设施才能更好地支撑起整个赛场的氛围,他回去之后会发给我们一份比较详细的报告。ATP也是希望能够投入一些娱乐资源来帮助赛事增加吸引力,现在体育和娱乐的结合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巧妙地把商业元素再植入进去,那么既能够带给观众乐趣,又可以传播商业的信息,会收到比现在更好的效果。
《网球》:考虑到中网和上海大师赛都在中国举行,未来双方会不会进行一些合作呢?
杨亦斌:我们的赛事在中网之后的一周进行,中网进行的时候也是我们比较繁忙的时间段,所以之前的很多年也很少有机会能够亲身去体验中网。中网在整体格局上非常合理,比我们要更贴近大满贯赛事的布局,听说他们今年的招商活动也进行的非常顺利,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实中网和上海之间很早就有交流,他们的管理高层以及运营人员和我们都是朋友,有时候在国外考察赛事的时候还会碰到,上次布拉德-德拉维特的葬礼上我们也有过碰面,大家很多时候都会坐下来一起聊聊,分享下双方办赛的一些心得体会。说到合作,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具体的规划,但明年我们肯定会在中网开赛前一周派出团队去北京观摩考察,取取经。
《网球》:中网今年男女合赛的效果不错,上海今后有没有引进女子赛事的打算?做男女合赛?
杨亦斌:不会,没有这样的想法(回答的态度非常坚决)。有很多人问过我们是否有这个考虑,我们确实没有这个打算。首先从比赛组织角度来讲,男女合赛肯定会带来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男女更衣室需要区分开来,我们现有的更衣室区域仅仅给男子球员使用就已经不宽裕了,如果再增加女子赛事进来,肯定会带来分配上的麻烦。另外一点,你要增加一站赛事,就要接待参加这站赛事的球员,运营和接待成本就会增加,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第三点是转播方面的问题,我们增加了一站赛事,是否能够顺利地将转播权卖出,电视及网络媒体的消化能力是否相匹配,能不能把这些赛事都播出去,这些都是问号。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ATP董事会有明确规定,他们不会再批准倒可男女合赛的申请。
《网球》:说说比赛的事情吧,今年我们看到费德勒这样的大牌过早出局,但上海大师赛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你认为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杨亦斌:这正是中国的网球市场正在逐渐成熟的一种象征,现在更多的球迷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某一个球星,而是为了这项运动而来观赛的,来到这里是因为他喜欢网球,喜欢大师赛的氛围,喜欢精彩激烈的比赛。费德勒在第三轮出局其实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今年的球票很早就已经售罄,而且除了费德勒,纳达尔、德约科维奇、德尔·波特罗这些顶级球星都还在。而且我发现,像特松加、瓦林卡、孟菲尔斯这样的球员今年状态比较好,像瓦林卡与纳达尔的那场比赛打得就相当激烈。
但很多喜欢费德勒的球迷有一些失望是肯定的,毕竟他在上海的人气是非常高的。很多朋友和我说原本想等着看费德勒与德约科维奇在八强碰撞的,事实求是的讲,像这样费德勒与其他三巨头会面的比赛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少,大家也是蛮期待看到这样的对决,而且如果他和张择的双打第二轮能够取胜的话,观众还可以继续欣赏他的表演,那场比赛输得也是比较可惜。
《网球》:赛事每年都会给中国球员发放外卡,使他们获得参加高水平赛事的机会,但今年中国球员的表现似乎不是很好。
杨亦斌:我之前也和张择交流过,他觉得打这种级别的赛事和平常的节奏完全不一样。张择和沃达斯科的比赛从头到尾我都看了,他前一天赢了双打比赛后信心特别高涨,第一盘打得其实挺好的,很多球打得很有威胁,但就是打不死对手,那些击球如果放在国内赛事或是挑战赛的话肯定已经得分了,但沃达斯科总能把球顶回来,而且质量还不差,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多了,张择的自信心肯定就会下滑,随后到第二盘就顶不住了。中国球员还是缺少长期在顶级赛事中与世界一流球员交手的机会,仅仅靠每年这么一两次外卡机会是不够的,所以才会不适应比赛的强度。但我们在未来还是会继续给中国球员提供参加上海大师赛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快地取得进步。
《网球》: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的收益是由哪几块构成的?目前大师赛在财政上情况如何?
杨亦斌:有四块组成,一个是赞助商,一个是票房,一个是电视转播权,还有一个就是相关衍生品的开发,这四方面形成了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我相信随着赛事的不断举办,我们的票房收入会不断的增长。
我们的赛事每年都会有一定的盈利,但也不是说这是一个有多大盈利空间的项目,体育赛事本身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也不能用是否赚钱来衡量一个赛事是否成功,总体来说,赛事的运营是比较健康的。
《网球》:今年的赛事从细节上,在经营方面有哪些新增的有特色的内容?
杨亦斌:我觉得包厢是今年赛事的一个亮点,我们把原先四人或八人为一个隔断的格局全部打破了,做成了现在这种类似剧院式的布局,总体来讲效果还不错,座位相比往年更为舒适,观赛感觉也有很大提升。
《网球》:上海大师赛已经连续四年获得球员评选的“年度最佳1000赛”,球员为什么会投票给上海?
杨亦斌:肯定是因为我们对他们比较好咯(笑)。我觉得这种服务是全方位的,比如说在饮食方面的照顾啊,还有雨水天气时,给他们安排的一些活动啊。其实我们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看看他们最需要什么,然后再去提供一些相应的服务。说实话,我们还想连续五年获得最佳呢(笑),如果在明年大师赛五周年的时候还能够获得这个奖项,那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网球》:球员们是如何评价上海大师赛的?
杨亦斌:他们对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还是蛮感激的,很多球员和我们说:“我在上海过得很舒服,谢谢你们为我考虑了很多事情,在这里生活非常便利。”球员们能够给出这样的评价让我们很欣慰了,至少在他们的接待方面我们没有听到负面的评价,他们的需求我们基本上都能够很好地去满足。
去年我们第三次获得最佳赛事的时候,我和同事一起去接费德勒,一见面他就问,今年赛事怎么样啊?我说已经三年最佳了,明年还想继续。费德勒也说,既然你们做了这么多的努力,球员也觉得很开心,在上海就像在家一样,那么你们拿到最佳赛事的奖项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我觉得费德勒所说的应该能够代表一部分球员的想法。
《网球》:我知道,你们这个团队既做网球赛又要做F1,您能否把上海大师赛与F1中国站做个比较?
杨亦斌: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们也一直在讨论,大家经常会把球迷和车迷来进行对比。关注F1的车迷群体可能更年轻一些,年龄相对更小一点,更感性一点,因为赛车运动本来就是一项疯狂、冒险的运动。相比较而言,关注网球的人群可能理性层面更多一点,但并不是说缺乏激情啊,主要是指年龄层次会高一点,大学生和白领组成了网球迷的重要群体,相对更成熟一些。
谈到比赛方面的话,F1只有三天,大师赛要做九天到十天,这对我们的组织管理以及持续作战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再有一个,F1的比赛不管是刮风下雨,只要不是那种不能接受的天气条件,基本都能举行下去,网球比赛就不行了,只要一下雨,赛事马上就会有延期、取消或者调整的状况出现,这个对我们的应急反应能力要求要更高一点。就比如这次遭遇的台风状况,我觉得也是考验了我们的团队,尽管对于整个赛事还是造成了一些影响,但基本上还是比较平稳地度过了。
《网球》:今年的赛事一开始就遭遇了台风雨水,这在往年都是没有过的情况,组委会是如何应对这类不可抗因素的呢?
杨亦斌:我们在赛前是考虑到下雨这类的情况的,2011年我们也碰到过雨水天气,也是因为下雨对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年我们关于雨天的方案做的也很早,也考虑的比较细致和周到。但是台风是没有想到的,这是我们从1998年举办喜力公开赛以来赛事第一次遇到台风天气。台风的预案我们是不可能提前做的,因为这个是不可预测的,一直到10月3、4号,我们才得到比较明确的消息,台风肯定是朝上海来了,但是不是正面登陆上海那时还不清楚,不过赛事受影响是肯定的。而且当时报得还挺吓人的,说是风力会达到八级以上,这个影响就会非常大,现场包括赞助商展位、赛事推广以及广告等很多设施都是临时搭建的,抗风能力比较差,我们很担心安全隐患,大家都不希望高高兴兴来看比赛的球迷们因为台风的影响而受到人身伤害,如果真的要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观众的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
10月3号这一天,大家都集中到了赛场,我们就开始研究关于台风的应急预案,当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现场的临时设施,当时我们就定下来,如果风力超过六级,能拆的全部拆掉,不能拆的要加固,当天我们就有一个由专家、场馆方以及我们公司负责安全方面的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去巡视赛场搭建的各个设施,包括赞助商的展位等等,去寻找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给他们一些建议。赞助商奔驰在二楼平台的展位正好处于一个风口,10月5号那天报的风力级别是三到四级,但那上面已经达到六七级了,我们在现场看过后决定把展位拆掉,喜力舞台上方的设施也都拆掉了,还有在品牌天地旁边的小花园也全部拆掉了。后来还是觉得不放心,在10月6号晚上我们把外面那个四面体的大屏幕给拆掉了,那天晚上的风最大,雨也开始下了,虽然大屏幕是现场观众获取赛事信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但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它拆掉,其他的设施都全部加固。
台风天气过去之后,我们又把拆掉的设施、展位重新搭建起来,在安全方面我们这里绝对是一票否决制的,尽可能地通过我们的工作,去降低观众来看比赛过程中的人身安全的风险。
《网球》:赛程也应该受了很大影响。
杨亦斌:台风来了肯定会带着雨水,所以第二方面考虑的是赛程问题,这样的天气条件下赛程是否会受到影响?一旦赛程做出了调整,该如何来安排持外场票的观众?怎么能让这么多球迷看到比赛?人家买了票大老远来到这里,你是要让人家看上比赛的。所以我们准备了两套方案,一个是付费升级,这个我们已经事先通过微博、微信、APP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告知了,如果因为下雨导致外场比赛延期或取消,球迷可以通过付费升级的方式到中央球场去看比赛,我们要建立起这样一种规则,不可能说把所有持外场票的观众全部放进中央球场,这对我们以后的售票会造成很负面的影响。另外一个方案,如果你实在不愿意付钱升级的话,那么就只能等到雨停后比赛恢复。其实我们还留有一个备用方案,就是把2号馆旁边的两个室内训练馆腾出来了,我们把里面三片场地中的两片作为比赛场地,在中间一片场地上搭建了800人的看台,这个是最后应急使用的。10月7号的外场比赛都取消了,10月8号的时候第一轮如果再不打的话赛程就会延误的,我们就把一些比赛安排在室内训练馆进行,这里的比赛对持外场票的观众开放。 我们一直在引导球迷该如何来观看网球比赛,也是在严格按照国际惯例执行各种观赛规则,总体来看,在遭遇台风天气的几天里,观众的反应都非常理智,也非常理解赛事的安排,没有出现任何混乱的场面。
《网球》:今年大师赛的观众上座率怎么样?
杨亦斌:因为台风嘛,上座率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特别是在前三天。今年的赛事是从10月5号开始的,5、6、7号三天还是十一长假期间,本来我们还想测试一下假期对于赛事上座率有怎样的影响,5号公众开放日那天观众人数还是蛮多的,有6000多人次,但随后几天观众人数受天气影响就比较大了,预计少掉了10000多观众吧。
《网球》:您认为大师赛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呢?
杨亦斌:可以改进的地方还是有很多的,比如说交通方面,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努力能够帮助观众更为便利地来到赛场,这个应该是现在制约观众上座人数很大的因素,如果地铁能够通到这里的话,肯定对我们很有帮助,F1中国站在11号地铁线通了之后,上座率确实得到了大幅提升。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外场的活动,我觉得在未来可以做得更丰富一些。今年我是第一次去看中网,中网给我的感觉不错,整个场地的空间很大,布局规划也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大师赛做得比较精致,但总体感觉内容还是偏少了一点,外场的活动包括赞助商的活动每天都会有,但观众的参与热情感觉并不是特别地高涨,所以我觉得现场的活动设置方面还是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网球》:有些传统的和球迷互动的活动做得还是很不错。
杨亦斌:从大师杯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十年来赛场内包括和观众的互动活动以及各种细节方面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新意不够,这也是我要说的可以改进的第三方面。在未来我们更多地建立起观众对于赛事内外的新鲜感,不能让人们感觉每年来都是一个样,如果没有一定的新鲜事物去刺激观众的话,赛事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就会逐年下降。我举个例子,现场的几个大屏幕除了播放比分以及精彩画面之外,还会播放承诺给赞助商的广告,这样的方式效果并不好,而且观众也很少会去关注这些,所以我们今后会更多地去做与现场娱乐有关的东西。
这次我们和ATP合作,请来了一位在美国专门从事NBA娱乐领域的专家,他近年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来观察,看看这个赛事缺少些什么,现场的娱乐元素怎么来安排,还需要添加什么设施才能更好地支撑起整个赛场的氛围,他回去之后会发给我们一份比较详细的报告。ATP也是希望能够投入一些娱乐资源来帮助赛事增加吸引力,现在体育和娱乐的结合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巧妙地把商业元素再植入进去,那么既能够带给观众乐趣,又可以传播商业的信息,会收到比现在更好的效果。
《网球》:考虑到中网和上海大师赛都在中国举行,未来双方会不会进行一些合作呢?
杨亦斌:我们的赛事在中网之后的一周进行,中网进行的时候也是我们比较繁忙的时间段,所以之前的很多年也很少有机会能够亲身去体验中网。中网在整体格局上非常合理,比我们要更贴近大满贯赛事的布局,听说他们今年的招商活动也进行的非常顺利,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实中网和上海之间很早就有交流,他们的管理高层以及运营人员和我们都是朋友,有时候在国外考察赛事的时候还会碰到,上次布拉德-德拉维特的葬礼上我们也有过碰面,大家很多时候都会坐下来一起聊聊,分享下双方办赛的一些心得体会。说到合作,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具体的规划,但明年我们肯定会在中网开赛前一周派出团队去北京观摩考察,取取经。
《网球》:中网今年男女合赛的效果不错,上海今后有没有引进女子赛事的打算?做男女合赛?
杨亦斌:不会,没有这样的想法(回答的态度非常坚决)。有很多人问过我们是否有这个考虑,我们确实没有这个打算。首先从比赛组织角度来讲,男女合赛肯定会带来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男女更衣室需要区分开来,我们现有的更衣室区域仅仅给男子球员使用就已经不宽裕了,如果再增加女子赛事进来,肯定会带来分配上的麻烦。另外一点,你要增加一站赛事,就要接待参加这站赛事的球员,运营和接待成本就会增加,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第三点是转播方面的问题,我们增加了一站赛事,是否能够顺利地将转播权卖出,电视及网络媒体的消化能力是否相匹配,能不能把这些赛事都播出去,这些都是问号。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ATP董事会有明确规定,他们不会再批准倒可男女合赛的申请。
《网球》:说说比赛的事情吧,今年我们看到费德勒这样的大牌过早出局,但上海大师赛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你认为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杨亦斌:这正是中国的网球市场正在逐渐成熟的一种象征,现在更多的球迷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某一个球星,而是为了这项运动而来观赛的,来到这里是因为他喜欢网球,喜欢大师赛的氛围,喜欢精彩激烈的比赛。费德勒在第三轮出局其实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今年的球票很早就已经售罄,而且除了费德勒,纳达尔、德约科维奇、德尔·波特罗这些顶级球星都还在。而且我发现,像特松加、瓦林卡、孟菲尔斯这样的球员今年状态比较好,像瓦林卡与纳达尔的那场比赛打得就相当激烈。
但很多喜欢费德勒的球迷有一些失望是肯定的,毕竟他在上海的人气是非常高的。很多朋友和我说原本想等着看费德勒与德约科维奇在八强碰撞的,事实求是的讲,像这样费德勒与其他三巨头会面的比赛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少,大家也是蛮期待看到这样的对决,而且如果他和张择的双打第二轮能够取胜的话,观众还可以继续欣赏他的表演,那场比赛输得也是比较可惜。
《网球》:赛事每年都会给中国球员发放外卡,使他们获得参加高水平赛事的机会,但今年中国球员的表现似乎不是很好。
杨亦斌:我之前也和张择交流过,他觉得打这种级别的赛事和平常的节奏完全不一样。张择和沃达斯科的比赛从头到尾我都看了,他前一天赢了双打比赛后信心特别高涨,第一盘打得其实挺好的,很多球打得很有威胁,但就是打不死对手,那些击球如果放在国内赛事或是挑战赛的话肯定已经得分了,但沃达斯科总能把球顶回来,而且质量还不差,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多了,张择的自信心肯定就会下滑,随后到第二盘就顶不住了。中国球员还是缺少长期在顶级赛事中与世界一流球员交手的机会,仅仅靠每年这么一两次外卡机会是不够的,所以才会不适应比赛的强度。但我们在未来还是会继续给中国球员提供参加上海大师赛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快地取得进步。
《网球》: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的收益是由哪几块构成的?目前大师赛在财政上情况如何?
杨亦斌:有四块组成,一个是赞助商,一个是票房,一个是电视转播权,还有一个就是相关衍生品的开发,这四方面形成了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我相信随着赛事的不断举办,我们的票房收入会不断的增长。
我们的赛事每年都会有一定的盈利,但也不是说这是一个有多大盈利空间的项目,体育赛事本身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也不能用是否赚钱来衡量一个赛事是否成功,总体来说,赛事的运营是比较健康的。
《网球》:今年的赛事从细节上,在经营方面有哪些新增的有特色的内容?
杨亦斌:我觉得包厢是今年赛事的一个亮点,我们把原先四人或八人为一个隔断的格局全部打破了,做成了现在这种类似剧院式的布局,总体来讲效果还不错,座位相比往年更为舒适,观赛感觉也有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