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为中国艺术发声的“最强业余画家”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李磊的作品,就好像阅读一本书籍,聆听一段交响乐,经历一场深刻的对谈……你确实能从中发现他的内心,他的感悟,和他的激情。尽管也许你从未见过他,但却能恍惚感受到一种久别重逢般的喜悦。而这一切皆与他的成长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多重身份的“业余画家”


  李磊经常笑称自己是“自学成才”的艺术家。这简单的四个字不禁让人感叹于他的天赋异禀,但在仔细斟酌之后,又难免透露出他对于自己从未受过专业学院教育的遗憾之情。
  尽管出生于上海,但3岁时李磊就跟随作为军人的父母离开家乡远赴大西北建设,整个童年时期就在“晴天漫天尘土,雨天则视线所及之地皆是泥浆”的兰州市红古镇海石湾度过。虽然环境恶劣,但父母的疼爱和超强的适应能力让他也能自得其乐,而对于绘画的天赋更是从小学时为学校绘制黑板报时就逐渐显露了出来。
  13岁那年,李磊在父母的安排下回到了家乡上海,并通过亲戚的介绍,拜徐悲鸿的学生周竹湘先生为师。他至今仍记得第一堂课时的情形。“周老师让我们在静安公园写生,对象就是一棵树,他告诉我要取法自然。”可能因为起步就是从“与自然对话”开始的,让李磊在今后的创作中大多都会选取自然的景物为对象,例如花、鸟、云、水等。李磊还提到,在那个年代,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模仿自己的画作,学生也以此为荣。但他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打一开始就是在摸索自己的绘画风格。因此他十分感激周老师那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方式。


  经过两年多正统的学习之后,李磊顺利考取了华山美校,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艺术追寻之梦。他说从启蒙老师之后,自己就再也没有了固定的老师,但这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在他看来,所有好的艺术家都对自己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他的书架上经常摆放着各类书籍,以便自己随时取阅。
  “我的书架会放两类书:经典的和工具书。经典的比如达·芬奇、黄宾虹、八大山人的书,这些都是从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另一类则是关于我手头工作中要研究的话题,用完就会换新的。”而除了阅读书籍之外,李磊还有个临摹的习惯,这个临摹并不是说要画得和原作一模一样,而是看着原作勾勾划划。“我曾经就系统地临摹过毕加索,把他的一本画册从头临摹到尾,从早年到晚年,以此观察他生命和图像的变化过程。”
  就是这样,在二十余年里李磊不断“观大家所长,汲取其中”,随即再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技巧与风格。“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对于表现主义很有感觉。事实上,我接受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既包括传统的中国艺术、欧洲艺术,也包括当代艺术的各种新形式。我不会因为自己创作抽象艺术就去拒绝其他艺术形式。在我看来,全世界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都影响了我,我从中获得了艺术的养分。”也正因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李磊的作品变得越来越丰富大气,耐人寻味。
  李磊的身份很复杂,除了艺术家之外,他还曾任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现在是中华艺术宫副馆长。他一直称自己是个强大的“业余画家”,因为社会工作占据了他80%的时间,而他也在自身职务的立场上,以最大能量为推动中国艺术在国内国际上展现其最佳表现。
  所以,现在他和太太经常在住宿在画室空间,利用上班之余的时间画画、读书,并通过网络和大家交流,“其实最终直接用在画画上的时间不是很多,也不需要很多,更多的时间是用在思考、感受和讨论上。”


  不过,平日的工作虽然繁忙,却也依然带给了李磊更广阔的视野,“我的工作和创作是相辅相成的。积累的艺术修养可以帮助我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做得更准确更好,而由于我的工作具有社会性,我看的东西多,面对的矛盾也很多,这是一般的艺术家或是普通员工不会涉及和考虑的。”也因此他近来的作品开始越来越偏向于反映社会化问题。
  思考关于中国艺术的传播
  2015年5月,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拉开帷幕,李磊受邀参加圣马力诺国家馆“友谊·中国”项目,第一次有机会清醒地认识威尼斯双年展,认识其他艺术家,以及自己。作为曾经策划过上海双年展的艺术工作者,李磊深刻理解要做好一个展览所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辛劳,但他也同时对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馆的艺术处理保留着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做好中国馆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中国精神,什么内容能代表中国精神,什么方法能展现中国精神,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去找合适的艺术家及作品。我在这个展览中没有看到大气舒心的作品。在作品呈现上,展厅内的几件作品也没有形成互动的关系,反而相互干扰,在气氛上显得凌乱,在气质上接近中国城乡接合部的感觉。”李磊对此略显失望和难过。“我觉得作为中国艺术家很挫败,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不仅要学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还要正确地认识今天我们的国家和文化在世界政治和文化领域里的定位。”
  另一方面,由于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不乏出现很多中国艺术家的身影,舆论因此有了“镀金”、“赶集”之说,对此李磊忍不住为中国艺术家发声,他认为华人扎堆去威尼斯并没有什么不好,并坚信这将成为今后的常态。“威尼斯双年展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最为开放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我们为什么不来参加表演?”他表示过去是因为没有条件,而现在中国的艺术开始变得越发成熟,自然也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
  回国之后,李磊也并没有遗忘自己在威尼斯的所思所想,并通过创作《迷失在威尼斯》系列延续这种思考。“我觉得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虽然说起来名气很大,但其实去过现场的人都知道,各种展览太多了,找都找不到,一个展览也没什么人看。”于是,他就开始思考如何将艺术更有效地传播给大众。
  受大地艺术家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劳德夫妇(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的影响,他把在威尼斯展出的装置中用到的布和丝绸,与威尼斯现场的图片和当地杂志上剪下来的人物拼凑演绎成另一个故事,做成盒子,完成一个全新的呈现。“相当于用织物做一个抽象画,是一个结合了自己视觉和经验的复合体,也算是蛮有意思的一次新尝试。”李磊说。
  对于人生,他不慌不忙;对于艺术,他不急不躁。有人说,“艺术家都是孤独的”,对于这句话,我不置可否。因为在李磊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活力和热情,正努力地燃烧着——他想要带给世界更多的“中国惊艳”。
其他文献
和白玛多吉先生聊天,是在香格里拉松赞绿谷酒店一间办公室里。不时有建筑承包商、设计师等敲门进来,还有就是白玛远在北京的宝贝女儿通过微信,在与父亲聊着。这位出生在香格里拉克纳村的藏族汉子,在回到家乡之前,曾在中央电视台从事过纪录片摄制,直到有一天,他感到该回到眷恋着的家乡,去做点儿什么……  在北京体悟到自己的价值  在汉藏员工的嘴里,白玛多吉被称为“白总”或者“白玛总”,如今,他经营着云南好几家松赞
期刊
1.《财富堂》一问:我们获悉你最近对“加强丝绸之路上陶瓷贸易研究”的课题发表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观点,引起文化界和收藏界的极大关注。我们知道,丝绸、陶瓷以及后来的茶叶,是中国在千百年里向世界输出的大宗商品,这些具有世界性优势的商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关国家的文明程度,改变了欧洲及阿拉伯国家民众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观念,而且深刻记录了中国在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版图上的坐标。你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当代陶艺创作的艺
期刊
6月从来就不是一个单调的季节,从第一天的儿童节开始,就注定会与变化无常在一起,六月天,孩儿脸。冷不丁的云雨变换就会浇你一头没商量。儿童节的当天我们都可以是孩子,都可以撒娇卖萌。成人的皮囊里装着一颗不想长大的心。如果要给6月一个词解释,我想是“纯真”。  这是你们女人的天真遐想。6月,是残酷的季节。有万众瞩目的高考,有各奔东西的毕业典礼。“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期刊
经过香港、北京与上海等地几个轮次的拍卖,2015春拍已近尾声。拍卖结果显示,中国艺术市场正处在十字路口,不再被某种单一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所左右。对盘点2015春拍而言,这固然增加了难度,但也启发我们采用多角度盘点的新方法,反而可以通过更多侧面来呈现艺术市场丰富的层次。  看点一:亿元拍品靓丽  2015春拍伊始,前两个轮次就连连拍出了4件亿元拍品:4月初的香港第一轮,苏富比春拍中一件宋代官窑的八方
期刊
采访杜可风,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虽然起初还在为要面对这样一个大师级人物而感到紧张不安,但在见到他之后,一切疑虑烟消云散。该如何形容他呢?有趣、搞笑、活跃、坦诚、亲切……似乎很难用三言两语来概括。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浑身都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令人不免心生好奇,想要走进他的世界,听听他对人生对艺术,还有对生活的感悟。  我对当代艺术有偏见!  《财富堂》:您平时会收藏艺术品吗?  杜可风:不会,因为
期刊
因为从小学习德语,很早就知道德国的港口城市汉堡,当时东西德国还没有统一,这座一百二十万人口的城市是当时西德第一大城市。尽管一直明白汉堡位居德国北部,并没有注意细看她的精确纬度,想当然就觉得和北京差不多。在一个上海人的眼里,北京的地理位置是很北方但还适宜生活的,哈尔滨的纬度就已经是我可接受的寒冷边缘,再往北就是西伯利亚那种难以生存的地方了。因为汉堡是人口密集的欧洲港口重镇,我主观臆断她应该处在人性化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人竞说“互联网+”,连某些从古至今一对一口口相传私家授受的艺术门类,竟然也刮起了在线艺术教育之风,这靠谱吗?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歌唱、舞蹈、器乐,假设没有面对面教授独门技艺的那位导师,学艺者一事无成的概率将会增大。然而,随着在线艺术教育种类的增多,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摈却空间的隔阂,来一场在线互动。那么,在线艺术教育目下的状
期刊
5月19日下午,美国休斯敦副市长Ed.Gonzalez先生应邀造访易居中国集团办公大楼,就休斯敦城市发展、房地产市场前景与新浪海外地产交换了看法并作了愉快沟通。随行人士还有休斯敦市场办公室主任Jerry Peruchini先生、休斯敦房地产开发商DC Partners中国区负责人Roberto Contreras先生和休斯敦EB-5区域中心中国代表Leo朱皓天先生。  开放性城市往来频现机遇  “
期刊
“女性艺术家专场”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即便是在如今开放的时代,呼吁“男女平等”依然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无论你是否承认,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女性似乎总是处于一个劣势的地位,口号喊得再多,充其量也不过是维持表面的平和。“男主外,女主内”是千百年来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无论是在传统的东方国家,还是相对开放的西方,男性总是能称霸一方天地,也难怪希拉里竞选一次美国总统都能在全世界被炒得沸沸扬扬。  这股奇异的风潮
期刊
当艺术家们以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舶来文化作为一种重要工具,试图矫正或重构更契合时代潮流的创作核心,并以此自喜于“东方原创”的优越感时,他们便不可避免地踏上了断崖,成为文化殖民中的牺牲品。一方面,个体的差异性思考受制于“主流意识”的冲击,创作语言被囚禁在狭小的空间中无法拓展;另一方面,对文化根性的割裂与舍弃必然造成创作者的重心游离,宛如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显然,谢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