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中铁铿锵行
春华秋实,我们盘点硕果累累的“十一五”。这是一个令华夏儿女引为自豪的“十一五”。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逐步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定海神针”,而中央企业则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位居中央企业前列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铁”),以功勋卓著的业绩和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中央企业群体性崛起的突出代表。在“十一五”短短的五年间,中国中铁文明状态大幅度提升,经济规模成倍增长,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与新鲜经验,巩固并提升了中国中铁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入“十二五”,中国中铁更以崭新的姿态全视角谋略、全方位治理、全面抓落实、全速追赶“十二五”目标。中国中铁的铿锵足音值得我们倾听欣赏,中国中铁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勇于跨越 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成为中国中铁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伟大动力。
中国中铁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房地产、矿产资源开发、咨询监理、科技研发、资本经营和外经外贸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特大型企业集团,2007年12月分别在境内外上市。“十一五”期间,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公司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加快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围绕公司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两大转变、实现三大目标、建设四型企业”战略目标,加快企业经营理念、领导体制、管理机制、经营布局、经营方式全方位转变,企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国有骨干企业地位全面巩固
五年来,我们不断推动企业加快发展。企业规模以30%以上的增幅快速增长,2010年完成企业营业额是2005年的3.8倍;完成新签合同额是2005年的3.5倍;实现利润总额是2005年的8.1倍。公司总资产达到3 853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净资产743亿元,是2005年的4.9倍。中国中铁在世界企业500强排名由441位上升到137位、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上升到第9位、在中央企业排名上升到第6位,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行业领军企业作用充分发挥
五年来,我们全力投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参建的青藏铁路、京津城际、武广客专、郑西客专、福厦高铁、沪宁城际、沪杭高铁、宜万铁路开通运营;京沪高铁、哈大客专全线铺通,京石、石武、兰新、南广、玉蒙、向蒲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投资建设的深圳地铁5号线全线贯通。公司还先后建设了杭州湾跨海大桥、武汉长江隧道、武汉天兴洲大桥、南京大胜关大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广深港狮子洋隧道、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青岛海湾大桥、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北京南站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五年来,我们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2006年11月,总公司开展了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工作;2007年,创立股份公司并实现了沪港两地整体上市。全公司逐步建立了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治理结构、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构架和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与市场接轨的绩效考核、组织管理、科技创新、激励约束和内控管理机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资本结构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战略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五年来,我们积极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公司先后对广东中海工程建设总局、中国航空港建设总公司进行了并入式重组;实施了中铁港航、中国航空港和上海工程局的内部重组,将中铁宝工并入中铁宝桥,组建了中铁置业、中铁资源、中铁国际、中铁信托、中铁科工、中铁装备、中铁物贸、委铁分公司、中铁老挝分公司等专业公司以及中铁南方、中铁海西、中铁西南、中铁中原等地区性经营管理公司,目前已拥有所属企业48个,经营范围覆盖到土木建筑的各个领域,拓展到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和海外近60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了建筑业纵向“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横向基建主营业务突出、相关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经营格局。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公司被国家授予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拥有两个国家级实验室、四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 家国家认可的检测实验中心、四个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和15个省部认定的技术中心。公司在高原、高速和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桥梁及隧道、高速铁路道岔、钢结构、盾构设备、信息化建设等多个领域拥有核心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或国内领先水平。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奖8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97项,鲁班奖97项,国家优质工程113项,詹天佑大奖62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80项,拥有有效专利983项、国家级工法103项,拥有科技人才13.2万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勘察设计大师6人,国家级专家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75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13人,成为了中国建筑业获得国家级科技大奖最多、拥有专业技术人才最多、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中国中铁”品牌影响日益扩大
五年来,我们大力弘扬“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全面推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加强项目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中国中铁”品牌。公司编写了《历史性的跨越》,参与拍摄了电影《青藏线》、电视剧《雪域天路》、《铁血》等一批文化产品。公司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在汶川地震、南方雨雪冰冻、西南旱灾、玉树地震等多次重大抢险救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中铁在建筑市场、资本市场和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
企业发展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五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并以首次召开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职代会为新起点,全面加强以工程项目为重点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广泛开展“三工建设”,全面推行“三不让”承诺,对农民工实行“五同”管理,积极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职工收入,2010年,全公司职工人均工资达到51551元,是2005年的2.4倍,极大地增强了广大职工对企业的荣誉感、自豪感与归属感。五年来,公司先后树立了以窦铁成、巨晓林为代表、饮誉全国的一批重大典型,先后有17名员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15个集体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和火车头奖杯等称号,459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和火车头奖章,中国中铁第二次荣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回顾中国中铁“十一五”的奋斗历程,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国家拉动内需保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是全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开拓进取、无私奉献铸就了企业新的辉煌。
“十一五”实践重要体会
总结企业“十一五”改革发展的实践,我们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重要体会:
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十一五”期间,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前所未有的业绩,源于我们始终坚持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实践证明,加快发展是企业的生存之本、立业之基、兴旺之源,只有不断地加快发展,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根本指针,紧紧抓住机遇,不断推动发展,始终保持和扩大在建筑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使企业基业长青。
必须坚持把战略引领作为根本前提。“十一五” 期间,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得益于我们始终遵循建筑市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超前思考和超前谋划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依靠战略引领、战略管控和战略优化,实现企业理性发展。实践证明,科学的发展战略是企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的根本前提。因此,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推进两大转变、实现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引领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不竭动力。“十一五” 期间,我们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始终不渝地推动企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解放企业生产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今后我们必须要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传统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必须坚持把调整优化作为重要途径。“十一五” 期间,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我们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动企业内外部重组,拓展企业经营领域,完善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构筑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实践证明,顺应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大力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是我们做强做优企业的重要途径。因此,今后我们必须要坚持以建筑业为核心、适度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推动企业调整优化上水平。
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保障。“十一五” 期间,企业的综合实力之所以能够全面提升,基于我们始终坚持以“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使企业在建筑业关键领域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抢占了行业制高点,增强了行业“话语权”。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手段。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必须要坚持推动科技创新,不断保持和扩大在建筑领域的科技领先优势。
必须坚持把发挥政治优势作为根本保证。“十一五” 期间,我们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始终坚持加强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的领导班子建设,打造引领企业发展的领导团队;始终坚持以工程项目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和谐企业建设,不断激发广大职工主人翁创造精神。实践证明,发挥企业政治优势是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进一步加强;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不仅要继承,更要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责任编辑:李万全)
春华秋实,我们盘点硕果累累的“十一五”。这是一个令华夏儿女引为自豪的“十一五”。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逐步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定海神针”,而中央企业则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位居中央企业前列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铁”),以功勋卓著的业绩和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中央企业群体性崛起的突出代表。在“十一五”短短的五年间,中国中铁文明状态大幅度提升,经济规模成倍增长,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与新鲜经验,巩固并提升了中国中铁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入“十二五”,中国中铁更以崭新的姿态全视角谋略、全方位治理、全面抓落实、全速追赶“十二五”目标。中国中铁的铿锵足音值得我们倾听欣赏,中国中铁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勇于跨越 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成为中国中铁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伟大动力。
中国中铁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房地产、矿产资源开发、咨询监理、科技研发、资本经营和外经外贸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特大型企业集团,2007年12月分别在境内外上市。“十一五”期间,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公司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加快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围绕公司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两大转变、实现三大目标、建设四型企业”战略目标,加快企业经营理念、领导体制、管理机制、经营布局、经营方式全方位转变,企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国有骨干企业地位全面巩固
五年来,我们不断推动企业加快发展。企业规模以30%以上的增幅快速增长,2010年完成企业营业额是2005年的3.8倍;完成新签合同额是2005年的3.5倍;实现利润总额是2005年的8.1倍。公司总资产达到3 853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净资产743亿元,是2005年的4.9倍。中国中铁在世界企业500强排名由441位上升到137位、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上升到第9位、在中央企业排名上升到第6位,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行业领军企业作用充分发挥
五年来,我们全力投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参建的青藏铁路、京津城际、武广客专、郑西客专、福厦高铁、沪宁城际、沪杭高铁、宜万铁路开通运营;京沪高铁、哈大客专全线铺通,京石、石武、兰新、南广、玉蒙、向蒲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投资建设的深圳地铁5号线全线贯通。公司还先后建设了杭州湾跨海大桥、武汉长江隧道、武汉天兴洲大桥、南京大胜关大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广深港狮子洋隧道、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青岛海湾大桥、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北京南站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五年来,我们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2006年11月,总公司开展了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工作;2007年,创立股份公司并实现了沪港两地整体上市。全公司逐步建立了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治理结构、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构架和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与市场接轨的绩效考核、组织管理、科技创新、激励约束和内控管理机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资本结构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战略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五年来,我们积极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公司先后对广东中海工程建设总局、中国航空港建设总公司进行了并入式重组;实施了中铁港航、中国航空港和上海工程局的内部重组,将中铁宝工并入中铁宝桥,组建了中铁置业、中铁资源、中铁国际、中铁信托、中铁科工、中铁装备、中铁物贸、委铁分公司、中铁老挝分公司等专业公司以及中铁南方、中铁海西、中铁西南、中铁中原等地区性经营管理公司,目前已拥有所属企业48个,经营范围覆盖到土木建筑的各个领域,拓展到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和海外近60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了建筑业纵向“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横向基建主营业务突出、相关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经营格局。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公司被国家授予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拥有两个国家级实验室、四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 家国家认可的检测实验中心、四个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和15个省部认定的技术中心。公司在高原、高速和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桥梁及隧道、高速铁路道岔、钢结构、盾构设备、信息化建设等多个领域拥有核心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或国内领先水平。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奖8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97项,鲁班奖97项,国家优质工程113项,詹天佑大奖62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80项,拥有有效专利983项、国家级工法103项,拥有科技人才13.2万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勘察设计大师6人,国家级专家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75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13人,成为了中国建筑业获得国家级科技大奖最多、拥有专业技术人才最多、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中国中铁”品牌影响日益扩大
五年来,我们大力弘扬“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全面推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加强项目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中国中铁”品牌。公司编写了《历史性的跨越》,参与拍摄了电影《青藏线》、电视剧《雪域天路》、《铁血》等一批文化产品。公司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在汶川地震、南方雨雪冰冻、西南旱灾、玉树地震等多次重大抢险救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中铁在建筑市场、资本市场和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
企业发展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五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并以首次召开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职代会为新起点,全面加强以工程项目为重点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广泛开展“三工建设”,全面推行“三不让”承诺,对农民工实行“五同”管理,积极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职工收入,2010年,全公司职工人均工资达到51551元,是2005年的2.4倍,极大地增强了广大职工对企业的荣誉感、自豪感与归属感。五年来,公司先后树立了以窦铁成、巨晓林为代表、饮誉全国的一批重大典型,先后有17名员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15个集体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和火车头奖杯等称号,459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和火车头奖章,中国中铁第二次荣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回顾中国中铁“十一五”的奋斗历程,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国家拉动内需保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是全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开拓进取、无私奉献铸就了企业新的辉煌。
“十一五”实践重要体会
总结企业“十一五”改革发展的实践,我们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重要体会:
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十一五”期间,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前所未有的业绩,源于我们始终坚持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实践证明,加快发展是企业的生存之本、立业之基、兴旺之源,只有不断地加快发展,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根本指针,紧紧抓住机遇,不断推动发展,始终保持和扩大在建筑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使企业基业长青。
必须坚持把战略引领作为根本前提。“十一五” 期间,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得益于我们始终遵循建筑市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超前思考和超前谋划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依靠战略引领、战略管控和战略优化,实现企业理性发展。实践证明,科学的发展战略是企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的根本前提。因此,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推进两大转变、实现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引领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不竭动力。“十一五” 期间,我们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始终不渝地推动企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解放企业生产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今后我们必须要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传统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必须坚持把调整优化作为重要途径。“十一五” 期间,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我们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动企业内外部重组,拓展企业经营领域,完善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构筑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实践证明,顺应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大力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是我们做强做优企业的重要途径。因此,今后我们必须要坚持以建筑业为核心、适度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推动企业调整优化上水平。
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保障。“十一五” 期间,企业的综合实力之所以能够全面提升,基于我们始终坚持以“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使企业在建筑业关键领域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抢占了行业制高点,增强了行业“话语权”。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手段。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必须要坚持推动科技创新,不断保持和扩大在建筑领域的科技领先优势。
必须坚持把发挥政治优势作为根本保证。“十一五” 期间,我们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始终坚持加强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的领导班子建设,打造引领企业发展的领导团队;始终坚持以工程项目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和谐企业建设,不断激发广大职工主人翁创造精神。实践证明,发挥企业政治优势是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进一步加强;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不仅要继承,更要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