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22年杭州亚运会举办在即,高校志愿者作为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型活动高校志愿者培训现状的研究,结合杭州市志愿者培训的现状设计问卷,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深入了解当下高校志愿者培训现状,研究高校志愿服务培训的革新方向,为后续的志愿服务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
[关 键 词] 高校;志愿者;培训;现状;改进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33-0192-02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及志愿服务事业的推广,越来越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事业。高校志愿者在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同时,既为赛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又降低了赛会的举办成本。高校志愿者的培训成为大型体育赛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工作之一。[1]在我国大型赛会经常性背景下,如何切实有效提升高校志愿者风貌,成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以现阶段高校志愿者培训模式研究现状为立足点,聚焦高校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培训师两大群体,量化高校志愿者培训现状,从而确定改进方向,提出改进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在杭高校生,共计7452人。其中,高校志愿者6730人,大一学生3689人,占比54.8%,大二、大三学生2760人,占比41%,硕士研究生35人,占比0.5%,博士研究生6人,占比0.1%;高校志愿者管理者320人。
2.调查方法
笔者根据科学性、完整性、目的性、结构明晰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相对独立性七个原则[2],采用自编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从设计、定稿到发放使用了访谈及可用性的测试方法。问卷发放前,笔者预估了在问卷填写阶段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从高校志愿者、高校志愿者管理者、高校志愿服务培训师三类群体中分别选择了5人进行了3次访谈,并根据访谈修改问卷。在剔除IP重复、作答时间过短、作答缺失或重复等无效样本后,有效问卷共回收7050份。问卷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使问卷数据更具有可信性。
(二)调查基本内容
1.志愿者培训现状问卷调查
问卷题目由四大部分组成:(1)个人基本情况,题目问题设置包括所在高校、所在年级等;(2)参与志愿服务基本情况,题目问题设定包含参与志愿服务培训内容、方式,对志愿服务岗前培训的了解程度等;(3)对志愿者培训看法情况,题目问题设定包含对志愿者培训的需求程度、满意程度等;(4)对志愿服务培训建议看法,题目问题设定包含所认为合理的志愿服务培训频率、方式、内容等。
2.志愿服务培训师项目问卷调查
问卷题目由三大部分组成:(1)学校培训师项目基本情况,题目问题设置包括项目开设情况、组织方式、培训内容、考核方式、奖励机制等;(2)组织者对项目的反馈情况,题目问题设置包括项目的满意度、预期成果及志愿者满意度等;(3)组织者对项目的意见情况,题目问题设置包括志愿服务培训师项目的规范性、问题及相关意见等。
(三)统计方法
用SPSS 23对搜集的问卷有效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模型和相关假设的验证,构建志愿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具体模型,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和变量关系。问卷经过信度及效度检验得出信度系数大于0.9,效度KMO值大于0.9,因此数据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具体涉及的分析方法包括频率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校志愿者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1.培训方式总体满意度相关因素分析
将志愿者对不同模式培训的满意程度构建单方差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在既定的置信区间上,志愿者对不同方式培训的满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满意度与理论培训、集中培训、线下培训、专项培训、组织培训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变量没有显著关系。说明培训方式为理论、集中、线下、专项、组织培训的志愿者,满意度更高。
2.培训内容总体满意度相关因素分析
将志愿者对不同模式内容的满意程度构建单方差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在既定的置信区间上,志愿者对不同内容培训的满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培训内容为志愿项目知识培训、志愿服务礼仪培训、志愿服务团队意识培训的志愿者,满意度更高。
(二)志愿服务培训师项目情况分析
1.项目开展培训内容及方式
据调查显示,当前志愿服务培训师受训内容主要有志愿服务理念(占比93.24%)、志愿服务礼仪(占比82.77%)及志愿服务项目知识(占比71.28%)。培训方式依旧以传统的集中培训(占比72.97%)、理论培训(占比67.23%)、线下培训(66.89%)为主。
2.项目考核、奖励方式及其必要性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部分学校对志愿服务培训师开设了相关的考核制度,其中以专业技能考核(占比56.52%)、理论知识考核(占比39.13%)、仪容仪态考核(占比34.78%)及实操演练考核(占比34.78%)为主。与此同时,部分学校也为高校志愿者培训师设置了部分奖励,以颁发相关证书(占比39.13%)、志愿服务时数(占比39.13%)、志愿活动优先录用(占比39.13%)为主。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追加关于规范志愿服务培训师培训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及奖励制度必要性的相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98.75%的项目负责人认为有必要对项目进一步规范及完善。 三、结论与思考
根据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当前志愿者培训及高校志愿服务培训师项目仍有待完善,据此笔者对高校志愿者培训及志愿者培训师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案。
(一)多样化高校志愿者培训方式
高校志愿者培训可采用“线上+线下+实践”结合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知识、基础技能等理论模块培训及专业技能等专门化模块培训。同时,大力推进志愿服务类通识课程进高校,以解决当前培训岗前突击培训成效低等问题。此外,从培训方式上看,高校志愿者对实践培训呼声较高(占75.33%),高校志愿者管理者可寓教于学,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校內活动等常规性志愿活动开展授课内容实践,提高理论知识掌握与实用程度。
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化的培训方式利于对志愿者进行集中管理,保证其培训内容摄入及反馈,专门化的培训方式有利于不同工种志愿者的专项培训。
(二)模块化高校志愿者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应更多地向技能类知识拓展,而非停留在理论层面。传统的通用知识保证了志愿者对相关赛会及活动有基本了解,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技能类知识培训可使志愿者在上岗过程中遇到突发紧急状况时从容应对,也进一步保证了志愿服务的质量。
此外,高校应根据自身优势打造模块化授课内容,除基础知识培训外,还应注重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培训,将志愿服务培训与志愿者技能融合统一。
(三)规范化高校志愿者学生培训师项目
志愿者培训师是受到专业培训的关键的“螺丝钉”,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力量。志愿者培训师不仅有助于普及志愿理念,还能有效提升志愿者通识培训的覆盖面及效能度。我国尚未设置统一的志愿者培训师考核标准,志愿者培训师受训内容、方式尚未系统化、规范化,自身知识水准、授课水平、经验积累等较为参差不齐。
因此,一方面相关机构需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完善志愿者培训师培训内容、方式、考核标准等,并组织开展专业技能、授课技能培训等,建立健全志愿者培训师体系;另一方面应结合当前志愿者培训师人数较少的现状,完善志愿者培训师相关奖励机制,通过颁发志愿者培训师证书、加强相关政策保障等措施,提高现有培训师的荣誉感与成就感。
(四)志愿服务培训进高校始业教育
高校始业教育有助于新生更好地认识志愿服务相关内容。据问卷数据显示,被试中仅38.76%的大一志愿者参与过志愿服务培训,这反映出当前志愿者培训覆盖范围有限的问题。
在新生步入大学之际,开展志愿服务理念教育及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在引导新生加入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有效提升高校志愿者通识培训的覆盖面及效能度,普遍提高高校志愿者素质,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此外,志愿服务始业教育可为志愿服务培训师提供实践平台,支持其参与培训实践,提升培训师实训能力,推动培训师队伍发挥作用,获得实效。
(五)积极总结高质量经验成果
高校志愿者及管理者应积极总结、凝练志愿服务培训经验,打造优质的基础知识及通用知识培训课程体系,并推广运用于各大高校。同时,志愿者培训师应明确教学领域与教学方式,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提高教学专业度,保证各志愿者可在专业领域获得有效培训。
在实践中应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志愿服务教学模式,为地方及高校发展志愿服务储备专业志愿者及师资队伍。加强校地合作紧密度,促进授课资源共享度,提高培训模式协同创新度。
四、结语
由于受到志愿者培训师群体数量较少且不确定等实际情况的限制,针对志愿者培训师的调研采样数少,因此本文尚未作出志愿者培训师对于此项目的相关看法及意见。正值“后峰会亚运时”特殊时期,改善高校志愿者培训模式、优化高校志愿者培训师项目,才能更好地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培训出一批优质的高校志愿者,向亚洲乃至世界展示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良好风貌。
参考文献:
[1]吴迪.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2]万聪.网络问卷调查系统分析与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高校;志愿者;培训;现状;改进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33-0192-02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及志愿服务事业的推广,越来越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事业。高校志愿者在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同时,既为赛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又降低了赛会的举办成本。高校志愿者的培训成为大型体育赛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工作之一。[1]在我国大型赛会经常性背景下,如何切实有效提升高校志愿者风貌,成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以现阶段高校志愿者培训模式研究现状为立足点,聚焦高校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培训师两大群体,量化高校志愿者培训现状,从而确定改进方向,提出改进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在杭高校生,共计7452人。其中,高校志愿者6730人,大一学生3689人,占比54.8%,大二、大三学生2760人,占比41%,硕士研究生35人,占比0.5%,博士研究生6人,占比0.1%;高校志愿者管理者320人。
2.调查方法
笔者根据科学性、完整性、目的性、结构明晰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相对独立性七个原则[2],采用自编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从设计、定稿到发放使用了访谈及可用性的测试方法。问卷发放前,笔者预估了在问卷填写阶段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从高校志愿者、高校志愿者管理者、高校志愿服务培训师三类群体中分别选择了5人进行了3次访谈,并根据访谈修改问卷。在剔除IP重复、作答时间过短、作答缺失或重复等无效样本后,有效问卷共回收7050份。问卷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使问卷数据更具有可信性。
(二)调查基本内容
1.志愿者培训现状问卷调查
问卷题目由四大部分组成:(1)个人基本情况,题目问题设置包括所在高校、所在年级等;(2)参与志愿服务基本情况,题目问题设定包含参与志愿服务培训内容、方式,对志愿服务岗前培训的了解程度等;(3)对志愿者培训看法情况,题目问题设定包含对志愿者培训的需求程度、满意程度等;(4)对志愿服务培训建议看法,题目问题设定包含所认为合理的志愿服务培训频率、方式、内容等。
2.志愿服务培训师项目问卷调查
问卷题目由三大部分组成:(1)学校培训师项目基本情况,题目问题设置包括项目开设情况、组织方式、培训内容、考核方式、奖励机制等;(2)组织者对项目的反馈情况,题目问题设置包括项目的满意度、预期成果及志愿者满意度等;(3)组织者对项目的意见情况,题目问题设置包括志愿服务培训师项目的规范性、问题及相关意见等。
(三)统计方法
用SPSS 23对搜集的问卷有效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模型和相关假设的验证,构建志愿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具体模型,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和变量关系。问卷经过信度及效度检验得出信度系数大于0.9,效度KMO值大于0.9,因此数据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具体涉及的分析方法包括频率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校志愿者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1.培训方式总体满意度相关因素分析
将志愿者对不同模式培训的满意程度构建单方差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在既定的置信区间上,志愿者对不同方式培训的满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满意度与理论培训、集中培训、线下培训、专项培训、组织培训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变量没有显著关系。说明培训方式为理论、集中、线下、专项、组织培训的志愿者,满意度更高。
2.培训内容总体满意度相关因素分析
将志愿者对不同模式内容的满意程度构建单方差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在既定的置信区间上,志愿者对不同内容培训的满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培训内容为志愿项目知识培训、志愿服务礼仪培训、志愿服务团队意识培训的志愿者,满意度更高。
(二)志愿服务培训师项目情况分析
1.项目开展培训内容及方式
据调查显示,当前志愿服务培训师受训内容主要有志愿服务理念(占比93.24%)、志愿服务礼仪(占比82.77%)及志愿服务项目知识(占比71.28%)。培训方式依旧以传统的集中培训(占比72.97%)、理论培训(占比67.23%)、线下培训(66.89%)为主。
2.项目考核、奖励方式及其必要性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部分学校对志愿服务培训师开设了相关的考核制度,其中以专业技能考核(占比56.52%)、理论知识考核(占比39.13%)、仪容仪态考核(占比34.78%)及实操演练考核(占比34.78%)为主。与此同时,部分学校也为高校志愿者培训师设置了部分奖励,以颁发相关证书(占比39.13%)、志愿服务时数(占比39.13%)、志愿活动优先录用(占比39.13%)为主。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追加关于规范志愿服务培训师培训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及奖励制度必要性的相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98.75%的项目负责人认为有必要对项目进一步规范及完善。 三、结论与思考
根据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当前志愿者培训及高校志愿服务培训师项目仍有待完善,据此笔者对高校志愿者培训及志愿者培训师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案。
(一)多样化高校志愿者培训方式
高校志愿者培训可采用“线上+线下+实践”结合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知识、基础技能等理论模块培训及专业技能等专门化模块培训。同时,大力推进志愿服务类通识课程进高校,以解决当前培训岗前突击培训成效低等问题。此外,从培训方式上看,高校志愿者对实践培训呼声较高(占75.33%),高校志愿者管理者可寓教于学,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校內活动等常规性志愿活动开展授课内容实践,提高理论知识掌握与实用程度。
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化的培训方式利于对志愿者进行集中管理,保证其培训内容摄入及反馈,专门化的培训方式有利于不同工种志愿者的专项培训。
(二)模块化高校志愿者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应更多地向技能类知识拓展,而非停留在理论层面。传统的通用知识保证了志愿者对相关赛会及活动有基本了解,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技能类知识培训可使志愿者在上岗过程中遇到突发紧急状况时从容应对,也进一步保证了志愿服务的质量。
此外,高校应根据自身优势打造模块化授课内容,除基础知识培训外,还应注重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培训,将志愿服务培训与志愿者技能融合统一。
(三)规范化高校志愿者学生培训师项目
志愿者培训师是受到专业培训的关键的“螺丝钉”,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力量。志愿者培训师不仅有助于普及志愿理念,还能有效提升志愿者通识培训的覆盖面及效能度。我国尚未设置统一的志愿者培训师考核标准,志愿者培训师受训内容、方式尚未系统化、规范化,自身知识水准、授课水平、经验积累等较为参差不齐。
因此,一方面相关机构需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完善志愿者培训师培训内容、方式、考核标准等,并组织开展专业技能、授课技能培训等,建立健全志愿者培训师体系;另一方面应结合当前志愿者培训师人数较少的现状,完善志愿者培训师相关奖励机制,通过颁发志愿者培训师证书、加强相关政策保障等措施,提高现有培训师的荣誉感与成就感。
(四)志愿服务培训进高校始业教育
高校始业教育有助于新生更好地认识志愿服务相关内容。据问卷数据显示,被试中仅38.76%的大一志愿者参与过志愿服务培训,这反映出当前志愿者培训覆盖范围有限的问题。
在新生步入大学之际,开展志愿服务理念教育及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在引导新生加入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有效提升高校志愿者通识培训的覆盖面及效能度,普遍提高高校志愿者素质,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此外,志愿服务始业教育可为志愿服务培训师提供实践平台,支持其参与培训实践,提升培训师实训能力,推动培训师队伍发挥作用,获得实效。
(五)积极总结高质量经验成果
高校志愿者及管理者应积极总结、凝练志愿服务培训经验,打造优质的基础知识及通用知识培训课程体系,并推广运用于各大高校。同时,志愿者培训师应明确教学领域与教学方式,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提高教学专业度,保证各志愿者可在专业领域获得有效培训。
在实践中应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志愿服务教学模式,为地方及高校发展志愿服务储备专业志愿者及师资队伍。加强校地合作紧密度,促进授课资源共享度,提高培训模式协同创新度。
四、结语
由于受到志愿者培训师群体数量较少且不确定等实际情况的限制,针对志愿者培训师的调研采样数少,因此本文尚未作出志愿者培训师对于此项目的相关看法及意见。正值“后峰会亚运时”特殊时期,改善高校志愿者培训模式、优化高校志愿者培训师项目,才能更好地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培训出一批优质的高校志愿者,向亚洲乃至世界展示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良好风貌。
参考文献:
[1]吴迪.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2]万聪.网络问卷调查系统分析与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