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双能型”教师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双能型”教师教学、行业专门知识与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技术应用和指导学生创业就业的能力意义重大。以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安徽三联学院“双能型”教师培养为例,致力于探索“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可借鉴性策略。
[关 键 词] 民办应用型高校;“双能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080-02
2018年,教育部《普通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应用型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应用型高校要发挥其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应用性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理论、实践、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应用型师资队伍的支撑,教师必须“多能”,既有丰富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能应用其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继续深造的能力。
一、安徽省“双能型”教师含义界定
关于“双能型”教师,有称之为“双师型”教师或“双师双能型”教师,对于其界定,主流观点有“双职称说”“双证书说”“双能力说”和“双融合说”等[1],目前并没有统一结论。2016年安徽省印发《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试行)》,对“双能型”教师做了解释:“‘双能型’教师是指既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科技开发与应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或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教师[2]。”从认定方面来看,安徽省的认定标准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既涵盖教师的双职业资格证书、双专业技术职称,也涉及了教师的双行业从业经历和教师理论+实践的双份经验。目前,在安徽三联学院的实践中,主要结合本校的实际,依据安徽省的认定标准执行,名称上以“双能型”教师进行认定。
二、民办应用型高校“双能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引进先天性疲软
招聘是民办应用型高校引进“双能型”教师的渠道之一,然而在人才引进方面依然存在这样的现实:(1)高校毕业生双能素质先天不足。历史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侧重于学科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即使在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职业教育学院,学生的培养策略上仍然强化学术性、弱化实践性与师范性。因此,毕业生在与应用型院校“双能型”教师的亟需上便产生了尴尬局面。(2)有企业工作经验,具备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或因学历低而被高校拒之招聘门外,学历与能力均符合“双能”条件的人才显然数量不足。(3)民办院校从教学条件、设备资源、培训培养、经费投入、科研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对优质“双能”人才没有绝对的吸引优势。多方面的囧状,导致“双能型”教师人才引进上疲软不堪,大部分院校转而付出时间成本,不得不内部培养与转化。
(二)校企培养渠道未打通
“双能型”教师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教师在实践方面给予充足的指导。然而,由于民办院校各方面经费有限,教学资源较弱,培训质量与力度不够,设备保障不能较好地覆盖教师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也无法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此外,合作企业接洽难,接收意愿低,合作积极性不高,锻炼岗位少,分配名额少,挂职锻炼时间短,教师挂职锻炼实际效果欠佳。“双能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投入、培训培养、教师需求、企业合作几方面未形成良好的闭环,经脉不通,虽多方均有点到,但力度不够、范围不广、程度不深、渠道不畅通,这种困境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的克服。
(三)生师培养粘合度不高
应用型本科高校虽已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但实际上,人才培养方向与师资队伍建设层面的粘合度不是很高,甚至出现“兩张皮”的情况。学校鲜少制定“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对“双能型”教师没有相应的考核和要求。归根结底,学校层面仍然处于一个因循守旧,对教师发展定位不清晰的状态。鉴于学校轻实践的考核标准,教师层面则出现实践锻炼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大部分教师基本在走常规路,没有创新,也没动力突破,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未能发挥出应用型高校教师特色。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常规与守旧跟不上人才培养规格的与时俱进,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得到较好的保障。
三、民办应用型高校“双能型”教师培养模式与策略——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
(一)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双能型”教师内涵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要求,要求应用型高校教师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过硬,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力要求,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指导学生实践工作、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的相关素养。安徽三联学院由安徽三联投资集团于1997年投资创办,是安徽省第一所民办高校,定位应用型学校,为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等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3]。在“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强化思想指导,提高站位,充分利用三联集团科技产业优势,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积极制定安徽三联学院“双能型”教师认定与考核制度,组织选派教师赴产学研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创办创新创业学院,加强教育教学类实践培训,对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教学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考取符合认定“双能型”教师认定条例的相关证书;成立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享实验室、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培养“双能型”教师。近几年多措并举,“双能型”教师数量明显增加,比例基本达标,整体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二)扎实常规化工作,完善培养模式与认定制度
“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各高校依据当地政策,结合学校实际需要进行培养与认定。安徽三联学院在培养“双能型”教师方面坚持内培为主,不断拓宽外引渠道,加大“双能型”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有赖于学校、教师、企业三大元素的协同。(1)内培:①招聘入职,招聘符合“双能型”条件的教师或有一定企业对口工作经验的教师入职,但人才吸引力不够。②内培,内部培养是主要渠道,利用已有的培养资源,通过培训、导师制,专业带头人等方式,鼓励教师获得“双证”“双职称”。③挂职锻炼,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面向生产实践,接触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掌握企业一线生产中的技术、工艺、标准、设备操作等,反哺教学。(2)外引,引进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在学校担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的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合作培训教师的方式,弥补校内转化的不足。上述模式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方式,然而,在培养模式上,我们需要不断拓宽畅通渠道,健全制度,探索更多更高效的方式。
(三)畅通“双向流动”机制,合作应用型研发项目
民办应用型高校培训经费有限,设备资源不足,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双向流动”模式,以教促研,以研促教,利用互补优势,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整体素养。校企“双向流动模式,即校企互聘互派,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课程开发、教学实践、毕业生论文和实习等指导,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从事企业生产实践,技术研发[4]。这种模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培训渠道和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将合作延伸到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促进三方展开深度合作,研究有价值的,能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对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有有效导向作用的应用型项目,真正发挥产教融合的作用。从而,提高“双能型”教师和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提升学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加大“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进一步明确“双能型”教师培养方向、目标和任务,改革师资建设方案,克服困难,不断探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師资建设模式,切实提高“双能型”教师培养质量,培养企业所需实用人才,实现多方共赢,真正发挥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谷静,谭为跃.去“双师型”思想政治教师边缘化研究[J].林区教学,2018(4):8-10.
[2]关于印发《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试行)》的通知(联盟教字〔2016〕3号)[EB/OL].安徽省应用型本科联盟秘书处,2016-03-05.
[3]余久久,张继山,陈蕴,等.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五个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7):99-101.
[4]胡文强.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5):43-45.
◎编辑 张 慧
[关 键 词] 民办应用型高校;“双能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080-02
2018年,教育部《普通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应用型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应用型高校要发挥其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应用性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理论、实践、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应用型师资队伍的支撑,教师必须“多能”,既有丰富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能应用其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继续深造的能力。
一、安徽省“双能型”教师含义界定
关于“双能型”教师,有称之为“双师型”教师或“双师双能型”教师,对于其界定,主流观点有“双职称说”“双证书说”“双能力说”和“双融合说”等[1],目前并没有统一结论。2016年安徽省印发《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试行)》,对“双能型”教师做了解释:“‘双能型’教师是指既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科技开发与应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或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教师[2]。”从认定方面来看,安徽省的认定标准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既涵盖教师的双职业资格证书、双专业技术职称,也涉及了教师的双行业从业经历和教师理论+实践的双份经验。目前,在安徽三联学院的实践中,主要结合本校的实际,依据安徽省的认定标准执行,名称上以“双能型”教师进行认定。
二、民办应用型高校“双能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引进先天性疲软
招聘是民办应用型高校引进“双能型”教师的渠道之一,然而在人才引进方面依然存在这样的现实:(1)高校毕业生双能素质先天不足。历史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侧重于学科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即使在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职业教育学院,学生的培养策略上仍然强化学术性、弱化实践性与师范性。因此,毕业生在与应用型院校“双能型”教师的亟需上便产生了尴尬局面。(2)有企业工作经验,具备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或因学历低而被高校拒之招聘门外,学历与能力均符合“双能”条件的人才显然数量不足。(3)民办院校从教学条件、设备资源、培训培养、经费投入、科研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对优质“双能”人才没有绝对的吸引优势。多方面的囧状,导致“双能型”教师人才引进上疲软不堪,大部分院校转而付出时间成本,不得不内部培养与转化。
(二)校企培养渠道未打通
“双能型”教师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教师在实践方面给予充足的指导。然而,由于民办院校各方面经费有限,教学资源较弱,培训质量与力度不够,设备保障不能较好地覆盖教师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也无法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此外,合作企业接洽难,接收意愿低,合作积极性不高,锻炼岗位少,分配名额少,挂职锻炼时间短,教师挂职锻炼实际效果欠佳。“双能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投入、培训培养、教师需求、企业合作几方面未形成良好的闭环,经脉不通,虽多方均有点到,但力度不够、范围不广、程度不深、渠道不畅通,这种困境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的克服。
(三)生师培养粘合度不高
应用型本科高校虽已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但实际上,人才培养方向与师资队伍建设层面的粘合度不是很高,甚至出现“兩张皮”的情况。学校鲜少制定“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对“双能型”教师没有相应的考核和要求。归根结底,学校层面仍然处于一个因循守旧,对教师发展定位不清晰的状态。鉴于学校轻实践的考核标准,教师层面则出现实践锻炼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大部分教师基本在走常规路,没有创新,也没动力突破,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未能发挥出应用型高校教师特色。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常规与守旧跟不上人才培养规格的与时俱进,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得到较好的保障。
三、民办应用型高校“双能型”教师培养模式与策略——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
(一)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双能型”教师内涵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要求,要求应用型高校教师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过硬,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力要求,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指导学生实践工作、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的相关素养。安徽三联学院由安徽三联投资集团于1997年投资创办,是安徽省第一所民办高校,定位应用型学校,为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等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3]。在“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强化思想指导,提高站位,充分利用三联集团科技产业优势,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积极制定安徽三联学院“双能型”教师认定与考核制度,组织选派教师赴产学研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创办创新创业学院,加强教育教学类实践培训,对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教学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考取符合认定“双能型”教师认定条例的相关证书;成立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享实验室、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培养“双能型”教师。近几年多措并举,“双能型”教师数量明显增加,比例基本达标,整体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二)扎实常规化工作,完善培养模式与认定制度
“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各高校依据当地政策,结合学校实际需要进行培养与认定。安徽三联学院在培养“双能型”教师方面坚持内培为主,不断拓宽外引渠道,加大“双能型”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有赖于学校、教师、企业三大元素的协同。(1)内培:①招聘入职,招聘符合“双能型”条件的教师或有一定企业对口工作经验的教师入职,但人才吸引力不够。②内培,内部培养是主要渠道,利用已有的培养资源,通过培训、导师制,专业带头人等方式,鼓励教师获得“双证”“双职称”。③挂职锻炼,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面向生产实践,接触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掌握企业一线生产中的技术、工艺、标准、设备操作等,反哺教学。(2)外引,引进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在学校担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的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合作培训教师的方式,弥补校内转化的不足。上述模式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方式,然而,在培养模式上,我们需要不断拓宽畅通渠道,健全制度,探索更多更高效的方式。
(三)畅通“双向流动”机制,合作应用型研发项目
民办应用型高校培训经费有限,设备资源不足,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双向流动”模式,以教促研,以研促教,利用互补优势,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整体素养。校企“双向流动模式,即校企互聘互派,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课程开发、教学实践、毕业生论文和实习等指导,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从事企业生产实践,技术研发[4]。这种模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培训渠道和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将合作延伸到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促进三方展开深度合作,研究有价值的,能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对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有有效导向作用的应用型项目,真正发挥产教融合的作用。从而,提高“双能型”教师和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提升学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加大“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进一步明确“双能型”教师培养方向、目标和任务,改革师资建设方案,克服困难,不断探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師资建设模式,切实提高“双能型”教师培养质量,培养企业所需实用人才,实现多方共赢,真正发挥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谷静,谭为跃.去“双师型”思想政治教师边缘化研究[J].林区教学,2018(4):8-10.
[2]关于印发《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试行)》的通知(联盟教字〔2016〕3号)[EB/OL].安徽省应用型本科联盟秘书处,2016-03-05.
[3]余久久,张继山,陈蕴,等.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五个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7):99-101.
[4]胡文强.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5):43-45.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