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现代化过程中的邻避设施而引起的冲突正不断出现,邻避情结是对这一现象的一般性表述。该文在云南PX项目的案例分析基础上,分析邻避情结的涵义,分析云南PX项目的邻避情结产生的原因,并进而从"风险"到"危机"的逻辑顺序,提出具有综合性、主动性、全程性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战略框架,并建构了不同治理阶段的核心配套机制,力求在实践中对处理此类事件有所裨益。
关键词:邻避型事件;群体性实践;治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引言
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灾害与风险,虽然跨越社会阶级,无论贫富皆面临自然灾害及认为科技风险的威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阶级和阶层地位的不平等,他们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分配裸机"(乌尔里希·贝克,2003:21)。随着城市化与科技进步,为满足大众社会生活的需要兴建了许多公共服务设施,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中心、火葬场、能源供应系统、变电所等。这些公共设施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也给公共设施附近的居民带来负外部性影响,即成本由少数人承担,但利益却被社会大众所享有。此类设施我们成为"邻避"型设施。通常邻避设施会以"最小抵抗路径的原则"建立在一些地区,但当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外部性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或人们认知程度提升(Kasperson,Roger E.,Dominic Golding,Seth Tuler,1992:161-187),根据集体行动裸机,这些成本负担着将会有较强的动机与较高的组织能力来反对这项邻避设施。此类群体性时间我们称之为"邻避"型群体事件。
一 邻避情节含义
邻避情节(NIMBY),即"不要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有时也被标书为LULU,即"地方上排斥的土地使用"。邻避情节在城市规划学中常被使用,并且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相关研究(Carissa Schively,2007:255-266),戴尔(Dea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邻避现象是都市冲突的重要形式(Dear M.,1992:288-300),随后引起深入的讨论。但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社会科学领域中关于林碧琴方洁的研究尚少。
关于邻避情节的含义各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可以设定为:一种产生效益为全体社会所共享,但负外部效果却由附近的民众来承担的设施(Lake R.,1993:87-93),当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或人们认知程度提升,从而造成当地民众的抗拒心态与反对行动。
二 我国邻避型群体事件现状与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诸如垃圾处理场、核电厂、污水处理厂、焚化炉、精神病院、传染病防治中心、流浪人员救助服务中心等设施陆续兴起,这些设施在为社会群体产出正外部性效应的同时,也给设施附近的民众带来负外部性影响,今儿引发了群体性抗争现象,即由于邻避设施的兴建而引发的集体上访、机会、阻塞交通、维度党政机关、静坐情缘、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
案例介绍:云南PX项目介绍
2013年2月6日,《昆明日报》刊发《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中石油云南项目 安宁将成西南石油中枢》,称中石油位于安宁市(属昆明市管辖的县级市)的炼化基地项目已经在2013年1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安宁市中石油50万吨/年对二甲苯(PX的中文名)生产项目作为炼化基地的下游配套项目,开始引发舆论关注,并持续发酵。 3月29日,昆明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项目经过最严格审查审核,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气象部门专家表示,中石油炼化项目位于昆明西部的安宁市草铺镇,虽然位于上风口,但中间有西山相隔,可以有效增强污染物扩散,对昆明市的污染很小。中石油云南石化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炼化基地采取的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量都可以实现安全达标排放。4月18日,昆明本地环境组织"绿色流域"和"绿色昆明",对安宁石化项目进行了首次现场调查。 5月4日,昆明市民走上街头,抗议有争议的中国石油PX项目在当地落户。 5月10日昆明市政府、中石油和云天化三方召开新闻发布会。昆明市市长李文荣在现场表示,关于中石油炼油项目副产品配套项目问题,待项目可研报告完成后,市政府将走民主决策程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多数群众说不上,市人民政府就决定不上。"5月13日,政府召开第一次恳谈会,邀请40名民众代表和11名专家进行恳谈。 5月16日,民众再次游行,昆明市长同意协商。2013年5月21日,政府召开第二次恳谈会。
这是一起典型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新闻检索的方式了解的邻避型型群体性事件,并且是邻避型群体事件中最普遍的一类,即污染类和风险集聚类事件。从云南PX项目我们可以发现,这类污染类和风险积聚类事件具有高预期损失,人们对于污染引起的身体伤害造成损失存在高于其,而这类事件造成的不确定性很低,再者,涉及人群可能因为信息部队称和对政府信任的确实,而对邻避设施的风险进行主观建构,今儿容易受到谣言、传闻以及相关资讯曲解的影响,于是,人们在面对此类事件时倾向于行动,具有高度动员性。
三 邻避型群体性时间治理战略框架构建
在中国转型期高风险社会中邻避型群体性时间的解决不能直视片面的、孤立的,而应发展出具有综合性的治理框架。群体性时间(公共危机)的发生不是突发而是有着诸多背后因素,全过程、动态的管理是群体性时间治理的重要趋势。所以,群体性实践的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危机发生之后的应急管理,而应该将社会风险治理纳入其中,从而做到对群体性事件的"源头治理"。关于邻避型时间的治理战略应当包括"邻避"风险治理和"邻避"时间治理两大部分。
(一)"邻避"风险治理
该部分隶属于邻避群体性该部分隶属于邻避群体性事件的前端(源头)治理过程,旨在消减该类事件产生的可能性,力求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沟通、政治参与、风险理性倡导等为手段,最终达到风险消减的战略目标,全过程、动态性、主动性是群体性事件治理的重要趋势。正如希斯(R.Heath)所言,"风险"的根源在于决策,而:危机"管理的核心问题亦是决策(罗伯特·希斯,2004:180)。这表明在城市规划中,决策对于邻避风险的产生与危机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对于一些邻避设施建设的决策环节的强化成为必要。在一些公共设施建立过程中,政府首先必须要培养风险理性意识,即政府应建立政治参与平台,优化决策方式,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关切,充分利用风险评估、风险沟通等风险治理手段来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建立信任并达成共识。风险理性培育机制、第三部门引入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等是邻避风险源头治理的重要机制。① 风险理性培育机制,基于风险社会理论上的现代风险管理,不再以简单现代化为基础,而是意识到了现代中理性的困境,并试图以理性的精神来至于这种困境。从政府角色来看,面对风险社会对于政府管理的冲击,政府需要成为风险的规制者、直接干预者(服务)者、自身风险管理者、风险合作治理网络主导者。第三部门引入机制,第三部门引入对于消减风险有重要意义,其引入是基于两点主要原因:其一,在大多数邻避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一般都处于设施建设决策者的角度,与邻避设施附近居民处于对立冲突的位置。如何寻找到双方信赖的第三方,同时这个第三方还必须具有专业性、独立性,能对政府的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判断。其二,在不确定性背景下,风险的主观建构色彩浓厚,专家团体的专业知识也遭受到群众的质疑,而信任缺失更会使风险消减路径中的环境评议措施失去效果,然而具有公正性、专业性、草根性的第三部门容易能受到双方的信任并在解决双方冲突时发挥一定重要功能。风险管理机制,根据英国内阁战略部门(The Cabinet Office Strategy Unit)对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包含着这样一些过程,即确认、评估与判断风险、采取行动、监控整个过程"。在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管理过程中,关于邻避设施的设置需要对周边居民的心理与行为预期各个方面进行风险确认与分析评估,以便将可能的风险加入到决策过程中,对决策进行优化调整,做到事前主动风险管理,今儿将"邻避"风险消减到尽可能低的情形。②
(二)"邻避"事件治理
此部分为邻避风险转变为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之后的治理过程,旨在通过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并通过外部性内在化、补偿、风险消减、搬迁等手段,达成相关协议并平息事态。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相对明确,即属于有直接利益诉求。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首先通过应急手段来平息事件,这一阶段是以触发事件管理为主,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上介绍的诸如补偿、风险消减、公民参与、搬迁等手段要采取灵活运用的方式富有弹性的解决冲突。
从目前关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来看,主要区分为补偿机制、风险消减机制、公民参与机制。
补偿机制,补偿机制基于经济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基础之上,将风险的成因、损失的结果和预防控制方式借助科学知识加以计算、规划的模式,对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中的损失易计算的部分较为有效。风险消减机制,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尽量降低可能发生的污染及其污染程度,考虑到设施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通过为居民提供应对可能损害的保险性措施,达到减轻居民预期恐惧与不安、弱化反抗动机的目的。在风险消减机制下,安全保证与环保标准、环境监测、环保协议等措施的建立成为必要。公民参与机制。环境议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包括专业性、不确定性与高风险性)的考虑,亦有浓厚的价值判断成分,如民众对风险的评估、风险的承受意愿、及环保与经济发展的权衡等,因此,刻意将这类的决策过程"去政治化",将其简化成技术性问题,反而会制造出更多邻避抗争,并增加日后政策执行上的困难(汤京平,1999)。自下而上的决策过程(Bottom-up Voluntary Approach)及政治对话的强化(Facilitation of Political Dialogue)有助于邻避困境的化解。
四 结论
邻避情结是是公共政策环节中部分群体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在集体行动逻辑中,这部分社会成员的社会剥夺感较强,具有高度的社会动员性。污染类和风险集聚类由于发生的损失较大,并且直接带来生命安全威胁。从而具有高度预期损失性和风险高度不确定性,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战略来看,具有综合性、主,动性、全程性的治理战略成为该类事件治理的重,要趋势,而相关配套机制是该类事件治理战略的,核心构件。具体地,在邻避风险治理中,注重培育,政府部门的风险理性意识,将第三部门纳入到风,险治理中来,并不断重视以风险沟通为核心的风,险确认、风险评估、决策执行、评估等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在邻避事件管理中,在加强对触发事件,的管理同时,综合运用补偿机制、风险消减机制、,公民参与机制等,使邻避型群体性事件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注释:
①张奇林,张兴文.《风险与社会保障:一个解释性框架》[J].社会保障研究,2011(03)
②陈静.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探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03)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2]童星、张海波:《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学术界》2008年第2期。
[3] Dear M, 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 NIMBY Syndrom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58,1992. pp.288-300.
[4] 张奇林,张兴文.《风险与社会保障:一个解释性框架》[J].社会保障研究,2011(03)
作者简介: 易继芬,1990年2月,女,湖北恩施,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12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
关键词:邻避型事件;群体性实践;治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引言
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灾害与风险,虽然跨越社会阶级,无论贫富皆面临自然灾害及认为科技风险的威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阶级和阶层地位的不平等,他们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分配裸机"(乌尔里希·贝克,2003:21)。随着城市化与科技进步,为满足大众社会生活的需要兴建了许多公共服务设施,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中心、火葬场、能源供应系统、变电所等。这些公共设施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也给公共设施附近的居民带来负外部性影响,即成本由少数人承担,但利益却被社会大众所享有。此类设施我们成为"邻避"型设施。通常邻避设施会以"最小抵抗路径的原则"建立在一些地区,但当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外部性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或人们认知程度提升(Kasperson,Roger E.,Dominic Golding,Seth Tuler,1992:161-187),根据集体行动裸机,这些成本负担着将会有较强的动机与较高的组织能力来反对这项邻避设施。此类群体性时间我们称之为"邻避"型群体事件。
一 邻避情节含义
邻避情节(NIMBY),即"不要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有时也被标书为LULU,即"地方上排斥的土地使用"。邻避情节在城市规划学中常被使用,并且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相关研究(Carissa Schively,2007:255-266),戴尔(Dea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邻避现象是都市冲突的重要形式(Dear M.,1992:288-300),随后引起深入的讨论。但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社会科学领域中关于林碧琴方洁的研究尚少。
关于邻避情节的含义各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可以设定为:一种产生效益为全体社会所共享,但负外部效果却由附近的民众来承担的设施(Lake R.,1993:87-93),当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或人们认知程度提升,从而造成当地民众的抗拒心态与反对行动。
二 我国邻避型群体事件现状与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诸如垃圾处理场、核电厂、污水处理厂、焚化炉、精神病院、传染病防治中心、流浪人员救助服务中心等设施陆续兴起,这些设施在为社会群体产出正外部性效应的同时,也给设施附近的民众带来负外部性影响,今儿引发了群体性抗争现象,即由于邻避设施的兴建而引发的集体上访、机会、阻塞交通、维度党政机关、静坐情缘、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
案例介绍:云南PX项目介绍
2013年2月6日,《昆明日报》刊发《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中石油云南项目 安宁将成西南石油中枢》,称中石油位于安宁市(属昆明市管辖的县级市)的炼化基地项目已经在2013年1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安宁市中石油50万吨/年对二甲苯(PX的中文名)生产项目作为炼化基地的下游配套项目,开始引发舆论关注,并持续发酵。 3月29日,昆明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项目经过最严格审查审核,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气象部门专家表示,中石油炼化项目位于昆明西部的安宁市草铺镇,虽然位于上风口,但中间有西山相隔,可以有效增强污染物扩散,对昆明市的污染很小。中石油云南石化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炼化基地采取的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量都可以实现安全达标排放。4月18日,昆明本地环境组织"绿色流域"和"绿色昆明",对安宁石化项目进行了首次现场调查。 5月4日,昆明市民走上街头,抗议有争议的中国石油PX项目在当地落户。 5月10日昆明市政府、中石油和云天化三方召开新闻发布会。昆明市市长李文荣在现场表示,关于中石油炼油项目副产品配套项目问题,待项目可研报告完成后,市政府将走民主决策程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多数群众说不上,市人民政府就决定不上。"5月13日,政府召开第一次恳谈会,邀请40名民众代表和11名专家进行恳谈。 5月16日,民众再次游行,昆明市长同意协商。2013年5月21日,政府召开第二次恳谈会。
这是一起典型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新闻检索的方式了解的邻避型型群体性事件,并且是邻避型群体事件中最普遍的一类,即污染类和风险集聚类事件。从云南PX项目我们可以发现,这类污染类和风险积聚类事件具有高预期损失,人们对于污染引起的身体伤害造成损失存在高于其,而这类事件造成的不确定性很低,再者,涉及人群可能因为信息部队称和对政府信任的确实,而对邻避设施的风险进行主观建构,今儿容易受到谣言、传闻以及相关资讯曲解的影响,于是,人们在面对此类事件时倾向于行动,具有高度动员性。
三 邻避型群体性时间治理战略框架构建
在中国转型期高风险社会中邻避型群体性时间的解决不能直视片面的、孤立的,而应发展出具有综合性的治理框架。群体性时间(公共危机)的发生不是突发而是有着诸多背后因素,全过程、动态的管理是群体性时间治理的重要趋势。所以,群体性实践的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危机发生之后的应急管理,而应该将社会风险治理纳入其中,从而做到对群体性事件的"源头治理"。关于邻避型时间的治理战略应当包括"邻避"风险治理和"邻避"时间治理两大部分。
(一)"邻避"风险治理
该部分隶属于邻避群体性该部分隶属于邻避群体性事件的前端(源头)治理过程,旨在消减该类事件产生的可能性,力求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沟通、政治参与、风险理性倡导等为手段,最终达到风险消减的战略目标,全过程、动态性、主动性是群体性事件治理的重要趋势。正如希斯(R.Heath)所言,"风险"的根源在于决策,而:危机"管理的核心问题亦是决策(罗伯特·希斯,2004:180)。这表明在城市规划中,决策对于邻避风险的产生与危机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对于一些邻避设施建设的决策环节的强化成为必要。在一些公共设施建立过程中,政府首先必须要培养风险理性意识,即政府应建立政治参与平台,优化决策方式,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关切,充分利用风险评估、风险沟通等风险治理手段来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建立信任并达成共识。风险理性培育机制、第三部门引入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等是邻避风险源头治理的重要机制。① 风险理性培育机制,基于风险社会理论上的现代风险管理,不再以简单现代化为基础,而是意识到了现代中理性的困境,并试图以理性的精神来至于这种困境。从政府角色来看,面对风险社会对于政府管理的冲击,政府需要成为风险的规制者、直接干预者(服务)者、自身风险管理者、风险合作治理网络主导者。第三部门引入机制,第三部门引入对于消减风险有重要意义,其引入是基于两点主要原因:其一,在大多数邻避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一般都处于设施建设决策者的角度,与邻避设施附近居民处于对立冲突的位置。如何寻找到双方信赖的第三方,同时这个第三方还必须具有专业性、独立性,能对政府的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判断。其二,在不确定性背景下,风险的主观建构色彩浓厚,专家团体的专业知识也遭受到群众的质疑,而信任缺失更会使风险消减路径中的环境评议措施失去效果,然而具有公正性、专业性、草根性的第三部门容易能受到双方的信任并在解决双方冲突时发挥一定重要功能。风险管理机制,根据英国内阁战略部门(The Cabinet Office Strategy Unit)对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包含着这样一些过程,即确认、评估与判断风险、采取行动、监控整个过程"。在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管理过程中,关于邻避设施的设置需要对周边居民的心理与行为预期各个方面进行风险确认与分析评估,以便将可能的风险加入到决策过程中,对决策进行优化调整,做到事前主动风险管理,今儿将"邻避"风险消减到尽可能低的情形。②
(二)"邻避"事件治理
此部分为邻避风险转变为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之后的治理过程,旨在通过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并通过外部性内在化、补偿、风险消减、搬迁等手段,达成相关协议并平息事态。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相对明确,即属于有直接利益诉求。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首先通过应急手段来平息事件,这一阶段是以触发事件管理为主,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上介绍的诸如补偿、风险消减、公民参与、搬迁等手段要采取灵活运用的方式富有弹性的解决冲突。
从目前关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来看,主要区分为补偿机制、风险消减机制、公民参与机制。
补偿机制,补偿机制基于经济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基础之上,将风险的成因、损失的结果和预防控制方式借助科学知识加以计算、规划的模式,对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中的损失易计算的部分较为有效。风险消减机制,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尽量降低可能发生的污染及其污染程度,考虑到设施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通过为居民提供应对可能损害的保险性措施,达到减轻居民预期恐惧与不安、弱化反抗动机的目的。在风险消减机制下,安全保证与环保标准、环境监测、环保协议等措施的建立成为必要。公民参与机制。环境议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包括专业性、不确定性与高风险性)的考虑,亦有浓厚的价值判断成分,如民众对风险的评估、风险的承受意愿、及环保与经济发展的权衡等,因此,刻意将这类的决策过程"去政治化",将其简化成技术性问题,反而会制造出更多邻避抗争,并增加日后政策执行上的困难(汤京平,1999)。自下而上的决策过程(Bottom-up Voluntary Approach)及政治对话的强化(Facilitation of Political Dialogue)有助于邻避困境的化解。
四 结论
邻避情结是是公共政策环节中部分群体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在集体行动逻辑中,这部分社会成员的社会剥夺感较强,具有高度的社会动员性。污染类和风险集聚类由于发生的损失较大,并且直接带来生命安全威胁。从而具有高度预期损失性和风险高度不确定性,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战略来看,具有综合性、主,动性、全程性的治理战略成为该类事件治理的重,要趋势,而相关配套机制是该类事件治理战略的,核心构件。具体地,在邻避风险治理中,注重培育,政府部门的风险理性意识,将第三部门纳入到风,险治理中来,并不断重视以风险沟通为核心的风,险确认、风险评估、决策执行、评估等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在邻避事件管理中,在加强对触发事件,的管理同时,综合运用补偿机制、风险消减机制、,公民参与机制等,使邻避型群体性事件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注释:
①张奇林,张兴文.《风险与社会保障:一个解释性框架》[J].社会保障研究,2011(03)
②陈静.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探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03)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2]童星、张海波:《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学术界》2008年第2期。
[3] Dear M, 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 NIMBY Syndrom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58,1992. pp.288-300.
[4] 张奇林,张兴文.《风险与社会保障:一个解释性框架》[J].社会保障研究,2011(03)
作者简介: 易继芬,1990年2月,女,湖北恩施,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12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