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好课堂第一锤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小学美术课是一门艺术教育课程,美术教师在导课设计中,除了遵循普通教育和一般艺术教育的规律外,还应遵循美术教育的自身规律。
  
  一、紧扣教学目标导入
  
  导课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导课方式。
  如《重复图案》的导人:教师出示一只白色的硬纸盒,让学生改变这只盒子面貌,为它做一件农服,要求衣服只能出现一种形状。挑选部分学生作品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重复的概念。接着出示几组单个形与重复形(一枝玫瑰与成行成片的玫瑰园),使学生感受到重复出现的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顺势揭示课题:重复图案。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欣赏、感受重复图案的形式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学习重复图案构成的方法。并进行有创意的创作。围绕这个目标,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趣味性的尝试练习,对重复构成有个感性的认识,对重复构成与生活的关系有个初步的体验,再经过对比欣赏,让学生对重复图案有一种直观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相关文化情境导入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这些经验有的是直接的、比较明确的,有的则是潜在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主题,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文化情境导入,强化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的联系。
  如在学习《我飞起来了》时,上课一开始,先启发学生:有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呀飞,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教师头戴小鸟头饰模仿小鸟在空中飞翔的动作,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模仿兴趣)。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愿意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教师高兴地说:“好!现在我们就来飞一飞。请大家慢慢地站起,伸出胳膊,闭上眼睛飞起来。”说着教师打开录音机。配上轻松的音乐,在乐曲声中教师有表情地朗读:“在蓝蓝的天空中,阳光灿烂,刹那间,我长出了一对翅膀。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起来了。飞过天山,飞过草地,看到了家乡的新面貌,有高楼大厦,有草原牧场,还有我们新建的学校。还有……”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都急不可待地想表现自己。教师抓住学生的表现心理,鼓励学生按顺序接着发挥想象,说出自己飞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待多数学生一一说出自己丰富的想象后,教师让学生慢慢地睁开眼睛,问:“刚才你真的飞起来了吗?”学生回答:“是想象自己飞起来了。”教师说:“同学们说得对极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画一画想象画《我飞起来了》(板书课题)。”这样的导人。利用与“我飞起来了”相关的扮相、音乐、小短文来创设文化情境,既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点明了课题,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根据相关性原则,在导课中还可以选择猜谜语、读儿歌、讲故事、听音乐等导课的方法。
  
  三、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导入
  
  在设计导课时,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可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形象,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设计人教版第七册《色彩的冷与暖》的导课时,利用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的蒙色功能,可以快捷地给同一张图片蒙上不同的色调,给人明显的冷暖感觉。多媒体出示表现不同自然景观的黑白摄影作品:春天的树林、秋天的田野……你能回忆季节的色彩吗?一望无际的大海,夕阳西下的天空,壮观吗?在你心中是什么颜色?宁静的雪山、喷发的火山,在你的想象中又是什么颜色?让学生在图形处理软件中,选取图像调整下的色相饱和度调色板中的着色选项,给画面蒙色。大屏幕切换学生蒙色后的画面,教师问:为什么你蒙的颜色与其他同学不同呢?为什么颜色又比较接近?这些近似的颜色传递给你怎样的感觉?从而引出色彩的冷与暖。
  色彩的冷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一种感觉经验,并由联想而形成。教学导入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通过为黑白照片蒙色,唤起学生对自然景观色彩的记忆,并在相互比较与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冷与暖本是我们身体对周围不同环境的感受,色彩能够传递冷暖的感受。
  美术是直观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更多的信息,还可以利用教具、范图、实物、教师示范等进行导课,直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
  
  四、利用“问题”导入
  
  有效的情境应接近学生的认知发展区,让学生产生冲突、困惑、矛盾等体验,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捕捉有效的美术信息,引发探究的欲望。因此,在美术导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一些矛盾或错误,让学生争一争、辩一辩,在争辩中理解、感受知识。
  如教学《谁画的鱼最大》一课,如何使画出来的鱼让人感觉大,成为这一课的难点。为了化解难点,我们在导课时可以有目的地把握学生认知中产生的冲突,引导学生不断揭示矛盾,不断解决矛盾。教师用课件显示两个不同的环境:一个是正常的海底世界,另一个环境中有人、龙宫(都比较矮小)。然后让两尾一模一样的鱼分别进入两个环境中,于是对比之下,矛盾就产生了:“为什么同样鱼进入不同的环境中就会不一样大?进入矮小景物环境中的鱼一下变得很大?”进而引发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并揭示课题:谁画的鱼最大。
  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利用有趣的活动导入
  
  游戏式导课是一种很吸引学生的导课方式,贴近儿童的生活,亲切自然,围绕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小游戏。
  如上人教版第七册《染纸图案》时,我请几位学生上台做染色接龙游戏,规则是:四人参加,前三人每人染一种颜色(红、黄、蓝),只可浸染或点染,不可用笔画。我把三张不同折法的纸取一张交给第一个同学,第一个同学染好第一种颜色后交给下一个同学……三个颜色都染完后交给最后一个同学展示。接着染第二张、第三张。随着台上作品一张张的展示,孩子们兴趣渐浓,这时出示课题——染纸图案。
  
  责任编辑:林 彦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既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依据一些教学理论和平时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案例1]利用偶发教学资源。转危为安  在《画风》一课学习
期刊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种诗化的语文教学尝试。在这种诗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及交流与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一、引导编拟,整体把握。感悟内蕴    由于高年级课文较“长”,学生在初步感知时,不容易把准内容,突入中心;在理解内容时,缺乏准度;在总结提高时,缺乏全面,主题得不到揭示和升华。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编拟诗文的方式。即
期刊
一、预设为生成保驾护航    1 预设的广度性——灵活应对。  预设应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上。我们不妨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对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
期刊
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科普知识的课文,利用文中的科技知识培养小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这是有必要的,但不能把这类课文上成自然常识课、人文地理课、社会科学课等。因为语文课的课文凭借字、词、句、段、篇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的科学知识只是为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埋下欲望的种子。科普课文的教学不能丧失语文课的本质特点,淡化了语文学科的特性
期刊
品德课程是综合性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它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到以评价促发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成为广大教师最为关切的话题。有效品德课堂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改进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行为为导向。    一、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基础教育课
期刊
众所周知,在有些情况下,掌握一种智力技能或习惯的主要困难在于感知最初的事实方面,而不在于感知后的操作方面。如:解一道数学题,或在各类数学竞赛中,当学生对题目所给的条件从本质上理解后,在列式和计算方面就不一定有很大的困难(否则就是一道毫无意义的繁杂题目)。  对于具备较强数学能力的学生来说,对题目的初步定向有其独特性。他们从分析、综合的两方面出发,首先感知题目的每个条件,把每个条件看作整体的一部分。
期刊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在对自己平常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其他教师教学实践的观察中,笔者觉得“创设问题情景”应当探讨并把握住几点。  1 何谓“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应当成为一种刺激,让学生觉得是“问题”,激起悬念,产生解决该问题的欲望。如我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的单位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数学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学生在测量中发现测量标
期刊
课堂互动,构建交互式教学平台的创新点  1 通过动手操作和科学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实践是何等重要。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眼、脑等各种器官参与学习。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实现以人为本。如,在讲授“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等活
期刊
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感觉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障碍,而且每一种障碍都是递增式发展的。    1 情感方面障碍。    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在情感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布卢姆认为:“学习成绩中的四分之一的差异是由于学习前的情感特点造成的。”我们发现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常常是按照“失败一再失败一还是失败”的过程进行的。当老师同学不断给他们以失败性的评价,他们会把前一次学习活动中的失败情感带到新的学习任务中。从
期刊
因工作需要,听了不少教师的说课。在说课活动中发现了一些制约说课朝更高层次发展的共性问题。即误区。  误区一:大玩“空手道”。说课不仅要回答“怎样教”,而且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阐述“为什么要这样教”。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理论运用得越多,说课含金量就越大,自己的水平就越高。于是。盲目地搬用名家论述、滥用理论术语,至于具体的教材该如何处理,具体的程序该如何设计,具体的文本内容该如何取舍等,则谈及甚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