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教材内容和学习材料去粗取精,在教学设计中加以有所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在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学习材料的准备是否精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讨上,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还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学习材料的精心准备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一)从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联结。数学材料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中,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二)把教材提供的静态的转换成动态的、变明的为暗的学习材料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
1.变“静”为“动”。材料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变“明”为“暗”。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这种明明白白是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实际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学生笨、不听话。变“明”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变“明”为“暗”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二、提问策略探讨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课堂提问是指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那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一)要精心设计对预习的提问
科学地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知积极性。
1.精心设计预习问题。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提出预习问题时,要有可操作性、要体现量力性、要体现启发性、要因课而宜把握好预习的适当性。
2.合理确定预习形式。“读”、“想”、“试”、“问”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可以或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性,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确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二)有效引导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是因为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学生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要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分工、注意倾听他人发表意见、合理对别人提建议、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别人相反意见的应答以及说服他人等合作与交流的技能。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利用多媒体,加强练习密度、强度,减轻课外负担。
练习有多种类型,基础练习、反馈练习、强化练习等。而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容量很大,老师在黑板上常常擦写反复,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练习容量,降低了训练的密度,也给教师增大了强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缩短了课堂授课时间,节约了在黑板上作图、写字的时间,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这样,在上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用难易不同的习题进行练习,既照顾了全体,又兼顾到了两头,做到了因材施教,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學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巩固学习,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课下少留作业,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提高。
综上所述,典型的学习材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课前不应疏忽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在提问时,教师的提问不应过大、空乏,而是要将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方便学生能抓住问题的重点。教师对课堂提问行为的详细、客观、有效评价是提高教师提问技能、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对于合作学习,很多教师讲得都非常好。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变成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和实施新课程的“标签”。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在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学习材料的准备是否精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讨上,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还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学习材料的精心准备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一)从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联结。数学材料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中,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二)把教材提供的静态的转换成动态的、变明的为暗的学习材料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
1.变“静”为“动”。材料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变“明”为“暗”。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这种明明白白是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实际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学生笨、不听话。变“明”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变“明”为“暗”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二、提问策略探讨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课堂提问是指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那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一)要精心设计对预习的提问
科学地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知积极性。
1.精心设计预习问题。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提出预习问题时,要有可操作性、要体现量力性、要体现启发性、要因课而宜把握好预习的适当性。
2.合理确定预习形式。“读”、“想”、“试”、“问”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可以或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性,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确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二)有效引导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是因为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学生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要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分工、注意倾听他人发表意见、合理对别人提建议、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别人相反意见的应答以及说服他人等合作与交流的技能。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利用多媒体,加强练习密度、强度,减轻课外负担。
练习有多种类型,基础练习、反馈练习、强化练习等。而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容量很大,老师在黑板上常常擦写反复,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练习容量,降低了训练的密度,也给教师增大了强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缩短了课堂授课时间,节约了在黑板上作图、写字的时间,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这样,在上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用难易不同的习题进行练习,既照顾了全体,又兼顾到了两头,做到了因材施教,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學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巩固学习,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课下少留作业,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提高。
综上所述,典型的学习材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课前不应疏忽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在提问时,教师的提问不应过大、空乏,而是要将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方便学生能抓住问题的重点。教师对课堂提问行为的详细、客观、有效评价是提高教师提问技能、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对于合作学习,很多教师讲得都非常好。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变成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和实施新课程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