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教师、书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發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精心设计阅读导入环节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用有趣的谜语、故事、问题、一段谈话、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实物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池塘边的叫声》导言:“小朋友,每当太阳落山时,池塘边就传来一阵阵响亮的叫声。这是谁在叫呀?他为什么要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池塘边的叫声》。”又如:《妈妈的爱》可以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瀑布》可用一段瀑布录像导入。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的视线引向广阔的自然界,了解自然,无形中激发起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情感打下基础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进行默读、流览训练,重点通过速读、感知、感悟文意及思想内涵
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和自主读文的空间,以学生自读自悟,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反复的速读,感悟训练。教师在活动中要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的阅读活动紧贴主题。例如:在指导《植物的季节》时,引导学生读一读描写春天的那一段,重点理解春天的特征,感悟为什么春天是植树的季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植树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带着这一问题读3、4自然段,通过速读后,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再穿插默读与感情朗读。使学生自己了解到植树的好处。再默读课文,讨论“如果不植树会有什么结果?”更加深刻领悟植树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植树造林,爱护树木的意识增强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行朗读的时候就充满了激情。如《妈妈不要送伞来》、《小狮子》通过读,学生更懂得了自立、自强;《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可爱的娃娃》读出了诚实可爱的好品格。这说明学生真正读懂了,也受到了教育。
四、在读准、读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陶醉式朗读和欣赏活动
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听老师范读,听同学读,配乐朗读,欣赏配乐朗读。使阅读水平升级,阅读活动达到艺术升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书目,使阅读更具实践性。我推荐读物,书、报、课文,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交流展示读书成果,稳定课外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兴趣,变“老师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而逐步提高阅读的自觉性。通过班级评比“背诵大王”、“故事大王”、“朗读之星”,开展朗读竞赛活动,我们班建立一个班组图书角,给学生一次做主的机会,让学生经过几天的调查,从科技书、故事书、童话书、文学作品等书中统计出最喜欢的书籍,从而进行了主题为《小鬼当家》的系列活动,现在班组已经有100本图书的图书角,学生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知识营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外得到了延伸。要激活阅读教学,就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能自己动口,动脑去阅读、领悟。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灵活设计阅读教学方案,多形式、多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精心设计阅读导入环节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用有趣的谜语、故事、问题、一段谈话、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实物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池塘边的叫声》导言:“小朋友,每当太阳落山时,池塘边就传来一阵阵响亮的叫声。这是谁在叫呀?他为什么要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池塘边的叫声》。”又如:《妈妈的爱》可以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瀑布》可用一段瀑布录像导入。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的视线引向广阔的自然界,了解自然,无形中激发起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情感打下基础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进行默读、流览训练,重点通过速读、感知、感悟文意及思想内涵
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和自主读文的空间,以学生自读自悟,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反复的速读,感悟训练。教师在活动中要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的阅读活动紧贴主题。例如:在指导《植物的季节》时,引导学生读一读描写春天的那一段,重点理解春天的特征,感悟为什么春天是植树的季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植树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带着这一问题读3、4自然段,通过速读后,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再穿插默读与感情朗读。使学生自己了解到植树的好处。再默读课文,讨论“如果不植树会有什么结果?”更加深刻领悟植树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植树造林,爱护树木的意识增强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行朗读的时候就充满了激情。如《妈妈不要送伞来》、《小狮子》通过读,学生更懂得了自立、自强;《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可爱的娃娃》读出了诚实可爱的好品格。这说明学生真正读懂了,也受到了教育。
四、在读准、读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陶醉式朗读和欣赏活动
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听老师范读,听同学读,配乐朗读,欣赏配乐朗读。使阅读水平升级,阅读活动达到艺术升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书目,使阅读更具实践性。我推荐读物,书、报、课文,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交流展示读书成果,稳定课外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兴趣,变“老师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而逐步提高阅读的自觉性。通过班级评比“背诵大王”、“故事大王”、“朗读之星”,开展朗读竞赛活动,我们班建立一个班组图书角,给学生一次做主的机会,让学生经过几天的调查,从科技书、故事书、童话书、文学作品等书中统计出最喜欢的书籍,从而进行了主题为《小鬼当家》的系列活动,现在班组已经有100本图书的图书角,学生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知识营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外得到了延伸。要激活阅读教学,就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能自己动口,动脑去阅读、领悟。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灵活设计阅读教学方案,多形式、多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