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实践,从园林景观的生态性分析入手,详细探讨了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详细阐述笔者对于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并进行了扼要的总结。
关键词: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生态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TU986.2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随着住宅建设高速发展和扩大,市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居住区绿化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比率日益增大,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闪光点。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做好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了探讨。
1 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于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組成万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园林设计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些年,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2 当前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发达的大中城市,聚集科技人才,专门的设计公司和资质较高的园林绿化设计公司较多,园林绿化发展的较快,规划设计水平高。但在一些相对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科学技术较薄弱,缺乏专门的设计人才,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相对欠缺,发展极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有6000多家园林绿化公司,有些园林绿化公司根本就没有专门设计人员,存在粗制滥造园林绿化工程的现象,园林绿化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2·2 景观建设缺乏整体考虑
居住区开发规划中常用的组团模式要求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公共绿地。中心公共绿地是居住区的门面,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居住区住宅的卖点。因此不少居住区规划中对此类共享空间关注较多,而对其它局部,如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居住区边缘则关照不足,存在居住区绿化的死角,结果造成整体不和谐,各个景观孤立、不连贯,从而显得居住区绿化景观凌乱无章。
2·3 植物的应用不合理
2·3·1 盲目引进外地植物
一方面是植物种植不考虑植物自身的生理习性,盲目的种植一些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绿化树种,结果因生长环境的不适,造成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达不到成景的效果,植物本身的枯亡也增加了维护费用。因此,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这样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当然还可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
2·3·2 盲目移植大树
为达到绿化速成的目的,时下常见的做法便是大树移植。大树移植有利有弊:首先拆东墙补西墙,缺乏对大树古树的保护,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其次是大树移植的成活率很低,一旦不成活,损失将无法挽回;第三是被移植的大树,通常都具有较为优美的树姿,但为保证其成活率,在移植过程中不得不对其修枝、截干,这种损害加上移植过程中的损伤,使大树的造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甚至很难再达到原有的姿态。
3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路
3·1 保留原有植被
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有植被,这是小绿地建设中常常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当留则留,通常在城市中,经历了若干年的开发经营,几乎很难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来,比较常见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由于这些植物材料与环境间长期的共存,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故而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
3·2 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
“互惠共生”原理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蔗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应当注意的。
3·3 植物营养空间的定位
园林植物的配植以美观为目的,植物与植物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是设计师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自然界植物的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光照、海拔等影响而有水平及垂直分布现象,深入到某群落内部,乔灌木的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空间的层次上,通常所说的摹拟自然植物群落就是要求人工栽植计划合乎自然群落构成规律。小型绿地一般以2个配植层次为宜,即乔木与小灌木的搭配和乔木层加上地被层,这两种配植方法的优点是,充实顶层及地面,留出中层之虚空,从而可以保证视线的通透,避免郁闭感和植物对营养空间的需求。
3·4 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劝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间于互招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我们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尽量保持物种多样性,避免单一化,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尊重所有其他物种的需要。
生态设计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通过生态设计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城市生态设计中,将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审美功能和精神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城市景观格局,并运用产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组织改造城市产业,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少废物的排放,使城市建设走向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态服务功能健全、环境良好的健康发展之路。
3·5 重视水景设计,实现动静合一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因此,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难的是成景。“一潭死水”会让住户掩鼻而过,叫苦连天。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也应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做到真正的“活水”。
因此,在“水景”设计的同时,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关注居住区绿地绿化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时不断创新,不拘泥于前人的成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生态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TU986.2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随着住宅建设高速发展和扩大,市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居住区绿化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比率日益增大,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闪光点。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做好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了探讨。
1 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于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組成万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园林设计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些年,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2 当前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发达的大中城市,聚集科技人才,专门的设计公司和资质较高的园林绿化设计公司较多,园林绿化发展的较快,规划设计水平高。但在一些相对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科学技术较薄弱,缺乏专门的设计人才,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相对欠缺,发展极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有6000多家园林绿化公司,有些园林绿化公司根本就没有专门设计人员,存在粗制滥造园林绿化工程的现象,园林绿化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2·2 景观建设缺乏整体考虑
居住区开发规划中常用的组团模式要求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公共绿地。中心公共绿地是居住区的门面,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居住区住宅的卖点。因此不少居住区规划中对此类共享空间关注较多,而对其它局部,如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居住区边缘则关照不足,存在居住区绿化的死角,结果造成整体不和谐,各个景观孤立、不连贯,从而显得居住区绿化景观凌乱无章。
2·3 植物的应用不合理
2·3·1 盲目引进外地植物
一方面是植物种植不考虑植物自身的生理习性,盲目的种植一些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绿化树种,结果因生长环境的不适,造成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达不到成景的效果,植物本身的枯亡也增加了维护费用。因此,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这样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当然还可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
2·3·2 盲目移植大树
为达到绿化速成的目的,时下常见的做法便是大树移植。大树移植有利有弊:首先拆东墙补西墙,缺乏对大树古树的保护,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其次是大树移植的成活率很低,一旦不成活,损失将无法挽回;第三是被移植的大树,通常都具有较为优美的树姿,但为保证其成活率,在移植过程中不得不对其修枝、截干,这种损害加上移植过程中的损伤,使大树的造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甚至很难再达到原有的姿态。
3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路
3·1 保留原有植被
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有植被,这是小绿地建设中常常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当留则留,通常在城市中,经历了若干年的开发经营,几乎很难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来,比较常见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由于这些植物材料与环境间长期的共存,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故而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
3·2 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
“互惠共生”原理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蔗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应当注意的。
3·3 植物营养空间的定位
园林植物的配植以美观为目的,植物与植物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是设计师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自然界植物的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光照、海拔等影响而有水平及垂直分布现象,深入到某群落内部,乔灌木的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空间的层次上,通常所说的摹拟自然植物群落就是要求人工栽植计划合乎自然群落构成规律。小型绿地一般以2个配植层次为宜,即乔木与小灌木的搭配和乔木层加上地被层,这两种配植方法的优点是,充实顶层及地面,留出中层之虚空,从而可以保证视线的通透,避免郁闭感和植物对营养空间的需求。
3·4 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劝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间于互招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我们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尽量保持物种多样性,避免单一化,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尊重所有其他物种的需要。
生态设计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通过生态设计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城市生态设计中,将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审美功能和精神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城市景观格局,并运用产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组织改造城市产业,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少废物的排放,使城市建设走向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态服务功能健全、环境良好的健康发展之路。
3·5 重视水景设计,实现动静合一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因此,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难的是成景。“一潭死水”会让住户掩鼻而过,叫苦连天。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也应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做到真正的“活水”。
因此,在“水景”设计的同时,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关注居住区绿地绿化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时不断创新,不拘泥于前人的成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