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zwqj/zwqj200901/zwqj20090104-1-l.jpg)
引言
张卓元(1933—)是中国当代最有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和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财贸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所长,先后担任《财贸经济》、《经济管理》、《经济研究》主编,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7月被评为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著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主要社会兼职有: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会长,中国价格学会、中国物资流通学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在中国经济学界,张卓元是一个学术上永不满足的开拓者。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翻越过一个个在别人看来是难以逾越的思想障碍,他以敏锐的战略目光审视着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每一个理论难题。他虽年逾七旬,仍然用犀利的笔锋剖析着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经济肌体。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常青树”,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他始终站在经济理论的最前沿。他清癯而庄重,低调而严谨。他坚持原则,但绝不故步自封,常表现出应有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他拥有一流的组织能力,能够把观点各异甚至对立的经济学家组织在一杆大旗之下讨论问题,他是中国经济学界公认的“秘书长”。
作为一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家,他的观点和看法,对于我们中国经济社会变革中的深层次问题,对于我们思考未来,都很有教益。
时值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经济科学出版社就几位经济学家的学术成就举行研讨会,介绍和探讨他们三十年来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在此,谨就他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并作扼要介绍。
由于张卓元的经济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到宏观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这里从五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
改革伊始,与许多经济学家一样,张卓元热切地投入到改革开放事业中。他提出,中国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只是市场经济概念的俄国叫法而已),并就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87年,张卓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国光、戴园晨、陈东琪等经济学家一道,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名义,向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提出了改革和发展都要“稳中求进”的思路后,他便以“经济改革稳健派”的代表人物著称于世。他认为,只有在宏观经济比例重新协调后,改革才能大规模地深入展开。在稳定经济期间,改革只能有选择地进行,推进有利于稳定经济的改革。同时,稳中求进还要求改革本身要稳步推进,不能企求一次到位,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相互协调和配套、互相促进。他说,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求多方面的协调和配合,个别方面孤军突出会搞乱阵脚。更重要的是,改革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全局系统的改善和变革,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地区间、部门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改革,尤其需要慎重对待。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经济学界出现理论上的徘徊局面。针对市场发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怀疑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声浪此起彼伏。市场取向改革论、市场化的改革思路,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和批评,有人甚至把它说成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由此持市场化观点的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此,张卓元则公开为市场化和市场经济辩护。他认为,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和比重,借助市场的力量来使国民经济活跃起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他看来,市场取向改革对于传统的计划体制和计划工作来说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他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明确提出应当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并在不同场合表述自己的观点,与相反意见进行争论。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必须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
时至今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尽管还很不完善,因此,新世纪经济改革的主题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宏观上讲,到200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2 4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微观上讲,我们已经走出短缺的窘境,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我们可以在这个“功劳簿”上列出一个“贡献者”的清单,但可以肯定,最终都是市场化带来的结果。现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列车还在向前飞驰。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坚持市场化,就一定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二、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历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它是在社会上和理论界分歧最多、争议最大的基本经济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对此,张卓元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关于国企改革的部署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改革的成效明显,方向正确,应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他又认为,改革初期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经验不足,被一些人钻了空子,造成一部分国有资产流失,有些还触目惊心,有相当一部分下岗和早期退休职工生活困难等,但决不能把国企改革概括为“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事实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国有经济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企业竞争力得到加强,2007年发布的进入世界500强的内地22家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也大幅度增加。所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总体看是成功的,不容否定。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zwqj/zwqj200901/zwqj20090104-2-l.jpg)
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经过深入研究,张卓元提出了几个基本观点:
1.在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过程中要继续适当收缩战线,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加强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即使国有经济对GDP的贡献率降到20%,只要能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2.要着力加快中央企业改革步伐,特别是大力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改变迄今为止大量特大型中央企业仍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和国有独资状况,积极引进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改善产权结构。
3.将来保留国有独资和控股的主要是百家左右的中央企业,它们是国有经济的主干,各省市分别保留二三十家大中型有优势的骨干企业。
4.要加快推进和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不仅在非自然垄断性业务中要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而且即使属于自然垄断性业务,也可通过特许经营权拍卖等方式使其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与此同时,要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5.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明确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后,股份制这一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将迅速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将逐渐成为大中型企业的主要形式。
三、关于推进市场化价格改革的研究
价格问题和价格改革是张卓元经济研究的重点。这一方面是由于价格问题的重要性决定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离开价格和物与物交换的比例,留给我们的就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改革就是以计划外价格形成为起始点的,价格问题一直困扰着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张卓元在1983—1993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期间,主要研究价格改革问题。他认为,价格理论研究的深化依赖于价格实践的发展,而引导价格改革实践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也是价格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实现价格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深化价格理论的研究,必须实现价格理论研究的具体化、多样化和多层次化。如果把理论研究停留在抽象的一般论述的水平上,就会削弱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为此,他根据中国价格改革实践的进程,具体研究了价格改革在经济改革中的地位、经济转轨时期的价格结构、生产资料的双轨制价格问题以及从计划价格到市场价格的价格模式转换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