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STS 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近年来已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文章分析了新教材STS素材的切入点,阐述了STS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的方法和渗透途径。
关键词: STS教育;教材素材; 渗透途径
从2009年河北省全面开展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教学,新课程改革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作为一名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应根据STS的教学特点积极构建新型的教育理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积极调整以往的教学策略。
1、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
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将学科教学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科研究的内容不但涉及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而且更深入到微观的分子水平,从基因、DNA分子水平上去研究人类生命的起源、进化、疾病的发生以及人类日益面临的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健康的危机。因此,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更为有效地实施STS教育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值得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去深深地思考。
2、“活用教材”寻找 STS教育的切入点
2004年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中蕴含大量显性、隐性的STS教育素材,其中附设的“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科学前沿”“科学、技术、社会调查”等专题栏目,内容丰富,是实施STS教育很好的切入点。
2.1.利用“问题探讨” “资料分析”等专栏,假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教育家波丽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而且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此部分专栏以其科学性、导向性、创造性、应用性等特点创设了一个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案例一:例如“从生物圈到细胞”的课前“问题探讨”是学生熟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SARS。导人开始,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非典的一段新闻录像,学生记忆犹新,非常关注。之后向学生展示了SARS病毒的结构示意图和SARS患者肺部的x光照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请说一说SARS病毒是一种什么生物?主要侵害人体哪些部位的细胞呢?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学生思维活跃,个个争相发言。接着,我又向学生展示了烟草花叶病病毒的资料图片,并提出下面问题:结晶出来的烟草花叶病毒没有生命活性和致病力,但再注人烟草叶片中就会恢复活性、繁殖再生并使烟草患病,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自然得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结论,同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习的兴趣,还促进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2. 利用“与生活的联系” “与社会联系”专栏,渗透STS教育。
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常见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寻求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最佳同化渠道,引发认知碰撞。”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这些栏目中的知识背景都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或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总结并适时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案例二:蛋白质一节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食品包装袋,利用他们所熟悉物体的食品成分说明,唤起学生极大兴趣,不经意间已开始了对蛋白质有关内容的学习,并且从中对生物科学的实用价值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渗透了STS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专栏作为课程资源,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及发现意识,变单纯的接受式为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让学生与课程资源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
2.3.利用“科学前沿”“科学、技术、社会”等,拓展STS教育
新教材比旧教材更关注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体液调节》一节中几乎每一种激素都有对应的内分泌失调疾病,如巨人症,甲亢等;《免疫调节》一节的内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备等紧密联系……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很自然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灵活运用这些生物科技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用尖端的生物技术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恰当应用造成的负面影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4.利用“调查”“探究”“实验”等专栏,深化STS教育。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活动的主渠道,调查研究、科学探究活动是生物教育中实施STS教育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于培养为社会服务,关心公众利益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例如:在实验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改进或者寻找变式实验,利用实验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做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可能会提出:(1)此实验中将紫色的洋葱换成白菜叶、洋葱根尖或红心蘿卜;(2)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或其他的浓度;(3)用葡萄糖、白糖溶液替代蔗糖溶液。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将这些设计成研究性裸题,并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具体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新想象完成的,不断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2.5、利用“插图、表格”“ “资料分析”落实STS教育。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教材中的重点插图,不仅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图的含意,还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让图文信息转变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理论知识,形成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
可以结合近几年生物考试中的图文题,强化训练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未来综合知识的测评掌握主动权。插图教学不仅能够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用好课本插图、结合丰富的文字介绍,还能够培养学生绘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较好的注释和补充作用。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作为生物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因素,不断整理和调整教学内容,利用这些素材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总结并适时拓展延伸,对学生实施STS教育,以促使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课程标准》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STS教育;教材素材; 渗透途径
从2009年河北省全面开展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教学,新课程改革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作为一名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应根据STS的教学特点积极构建新型的教育理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积极调整以往的教学策略。
1、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
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将学科教学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科研究的内容不但涉及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而且更深入到微观的分子水平,从基因、DNA分子水平上去研究人类生命的起源、进化、疾病的发生以及人类日益面临的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健康的危机。因此,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更为有效地实施STS教育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值得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去深深地思考。
2、“活用教材”寻找 STS教育的切入点
2004年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中蕴含大量显性、隐性的STS教育素材,其中附设的“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科学前沿”“科学、技术、社会调查”等专题栏目,内容丰富,是实施STS教育很好的切入点。
2.1.利用“问题探讨” “资料分析”等专栏,假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教育家波丽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而且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此部分专栏以其科学性、导向性、创造性、应用性等特点创设了一个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案例一:例如“从生物圈到细胞”的课前“问题探讨”是学生熟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SARS。导人开始,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非典的一段新闻录像,学生记忆犹新,非常关注。之后向学生展示了SARS病毒的结构示意图和SARS患者肺部的x光照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请说一说SARS病毒是一种什么生物?主要侵害人体哪些部位的细胞呢?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学生思维活跃,个个争相发言。接着,我又向学生展示了烟草花叶病病毒的资料图片,并提出下面问题:结晶出来的烟草花叶病毒没有生命活性和致病力,但再注人烟草叶片中就会恢复活性、繁殖再生并使烟草患病,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自然得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结论,同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习的兴趣,还促进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2. 利用“与生活的联系” “与社会联系”专栏,渗透STS教育。
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常见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寻求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最佳同化渠道,引发认知碰撞。”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这些栏目中的知识背景都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或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总结并适时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案例二:蛋白质一节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食品包装袋,利用他们所熟悉物体的食品成分说明,唤起学生极大兴趣,不经意间已开始了对蛋白质有关内容的学习,并且从中对生物科学的实用价值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渗透了STS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专栏作为课程资源,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及发现意识,变单纯的接受式为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让学生与课程资源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
2.3.利用“科学前沿”“科学、技术、社会”等,拓展STS教育
新教材比旧教材更关注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体液调节》一节中几乎每一种激素都有对应的内分泌失调疾病,如巨人症,甲亢等;《免疫调节》一节的内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备等紧密联系……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很自然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灵活运用这些生物科技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用尖端的生物技术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恰当应用造成的负面影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4.利用“调查”“探究”“实验”等专栏,深化STS教育。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活动的主渠道,调查研究、科学探究活动是生物教育中实施STS教育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于培养为社会服务,关心公众利益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例如:在实验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改进或者寻找变式实验,利用实验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做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可能会提出:(1)此实验中将紫色的洋葱换成白菜叶、洋葱根尖或红心蘿卜;(2)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或其他的浓度;(3)用葡萄糖、白糖溶液替代蔗糖溶液。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将这些设计成研究性裸题,并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具体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新想象完成的,不断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2.5、利用“插图、表格”“ “资料分析”落实STS教育。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教材中的重点插图,不仅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图的含意,还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让图文信息转变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理论知识,形成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
可以结合近几年生物考试中的图文题,强化训练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未来综合知识的测评掌握主动权。插图教学不仅能够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用好课本插图、结合丰富的文字介绍,还能够培养学生绘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较好的注释和补充作用。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作为生物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因素,不断整理和调整教学内容,利用这些素材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总结并适时拓展延伸,对学生实施STS教育,以促使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课程标准》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