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介绍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颓废的。如何准确理解两者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这种关系,成为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预设与环节设计
有时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从表面上看好像对学生的文本阅读的疑难点进行了全面的预设,但实际上老师已经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以自己或参考教参的思想,预设教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探究自认为有深刻含义的语句。而学生只能就着老师预设的问题进行探究,这过程中学生也能获得理解和体会,形成认识,但往往获得的是表层甚至是虚假的思想熏陶,因为其缺乏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这种“知识”或“道理”缺乏深刻性,很难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
究其原因,是教师过多的预设,当教师预设过多,往往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这样的课就缺乏了思维的生成。
优秀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没有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没有给学生思维的圈诱,没有刻意追求“标准答案”, 这种没有过多“预设”的教学,反而给了学生一次独特而真实的体验,让他们带着自己对这个文本的初步解读,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感受与思考,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此时学生与文本有了深入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又在生生、师生的对话交流中阐述、讨论,以达到互识共识,最终得到主动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成的课堂。
三、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既统一又矛盾的,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低效的,缺乏思维火花迸发的课堂。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它们的关系呢?
(1)生成中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的河床。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它告诉我们预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毕竟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也就是说教学预设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那么,怎样的预设是相对有效的呢?
我认为有生成的預设是有效的,这种预设要把握好三点:
首先,教学预设是以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现有的思想状况为前提,因为学生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特征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时只有分析学生的情况,你的预设才可能成为学生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理解的保障。
其次,教学预设是基于整体布局和设计的预设,在备课中,教师对于问题的预设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一些“大问题”,这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把课上得“大气”一点,上得“糙”一点,就给学生留有充分想像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种预设是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
再次,教学预设是基于质疑教学的预设,我们认为,相对而言较有利于生成的学习方式是以往西方盛行的“问题教学”。只要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意识,预设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可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内容,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学生出现的质疑情况而灵活变化,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是一种能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
(2)预设中生成,生成是课堂教学的河流。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如果我们积极地全面的准备,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中学生的疑惑点、学生希望弄明白的期望点等各方面进行预设,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除了必要的预设,我们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时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首先把握师生、生生中对话的生成,师生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主持人。在对话中,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
当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一起走进了作品的“内心世界”,就有了多元性解读。教师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的思想,逐步调整对话内容,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学生在情境中自由对话,发表见解,最终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幸福。
其次,在教学留白中生成,田彗生博士在《创新教育与课堂改革》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教育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应当有充分自由思想的空间。换句话说,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留足“空白”,只有这样,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胸有成竹地给学生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和动态生成。
这种留白目的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在对文本的多元性解读中生成,由于学生的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看待学生们的多元解读(这种解读或许在成年人看来是可笑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正因为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它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思想的全面成长。
因此,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颓废的。如何准确理解两者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这种关系,成为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预设与环节设计
有时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从表面上看好像对学生的文本阅读的疑难点进行了全面的预设,但实际上老师已经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以自己或参考教参的思想,预设教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探究自认为有深刻含义的语句。而学生只能就着老师预设的问题进行探究,这过程中学生也能获得理解和体会,形成认识,但往往获得的是表层甚至是虚假的思想熏陶,因为其缺乏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这种“知识”或“道理”缺乏深刻性,很难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
究其原因,是教师过多的预设,当教师预设过多,往往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这样的课就缺乏了思维的生成。
优秀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没有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没有给学生思维的圈诱,没有刻意追求“标准答案”, 这种没有过多“预设”的教学,反而给了学生一次独特而真实的体验,让他们带着自己对这个文本的初步解读,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感受与思考,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此时学生与文本有了深入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又在生生、师生的对话交流中阐述、讨论,以达到互识共识,最终得到主动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成的课堂。
三、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既统一又矛盾的,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低效的,缺乏思维火花迸发的课堂。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它们的关系呢?
(1)生成中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的河床。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它告诉我们预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毕竟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也就是说教学预设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那么,怎样的预设是相对有效的呢?
我认为有生成的預设是有效的,这种预设要把握好三点:
首先,教学预设是以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现有的思想状况为前提,因为学生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特征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时只有分析学生的情况,你的预设才可能成为学生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理解的保障。
其次,教学预设是基于整体布局和设计的预设,在备课中,教师对于问题的预设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一些“大问题”,这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把课上得“大气”一点,上得“糙”一点,就给学生留有充分想像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种预设是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
再次,教学预设是基于质疑教学的预设,我们认为,相对而言较有利于生成的学习方式是以往西方盛行的“问题教学”。只要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意识,预设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可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内容,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学生出现的质疑情况而灵活变化,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是一种能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
(2)预设中生成,生成是课堂教学的河流。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如果我们积极地全面的准备,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中学生的疑惑点、学生希望弄明白的期望点等各方面进行预设,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除了必要的预设,我们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时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首先把握师生、生生中对话的生成,师生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主持人。在对话中,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
当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一起走进了作品的“内心世界”,就有了多元性解读。教师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的思想,逐步调整对话内容,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学生在情境中自由对话,发表见解,最终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幸福。
其次,在教学留白中生成,田彗生博士在《创新教育与课堂改革》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教育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应当有充分自由思想的空间。换句话说,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留足“空白”,只有这样,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胸有成竹地给学生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和动态生成。
这种留白目的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在对文本的多元性解读中生成,由于学生的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看待学生们的多元解读(这种解读或许在成年人看来是可笑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正因为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它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思想的全面成长。
因此,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