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应积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
量,凸显办学特色,提高社会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良性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李兰军(1967-),女,河南鹤壁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统计引用和金融。(河南鹤壁
45803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67-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促进和带动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高职教育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
遇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需求的
变化与更新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
育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突
显办学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高职教育现状
(一)招生状况
据中国民教网教研室统计,2011年专科(高职)二批的录取
最低控制线降到了历史最低谷,每门课平均大约
30分就能上大
学。尽管如此,专科(高职)批次,尤其是专科(高职)二批的投档
情况显示,不少院校仍然生源不足,零投档情形较大面积出现。
有专家认为,部分高职院校已到了“生死抉择”的关口。究其原
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社会认同感不高。受传统的“唯士唯学,重士轻工”思想
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心理,职业教育被
归结为“次等教育”。同时,还由于高职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
的功能和价值缺乏宣传和引导,形成了尽管高职教育就业能力
提升,但依旧很难吸引家长学生的关注,社会吸引力不强。与全
国高校火爆的招生现象相比,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这
种招生现象充分显示了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2.生源不断减少。高职院校生源急剧减少一方面与考生人
数逐年减少有关;另一方面,考生选择的多元化也是生源不断减
少的一个原因。有的考生觉得专科学历不值钱,选择直接就业;
也有不少考生选择复读,冲刺心中的名校;还有的选择到国外自
费留学,这些都导致了生源的分流。生源的减少也加剧了高职
院校的竞争激烈度,被淘汰的可能性也因此加大,导致没有特色
的学校或经营不善的学校很可能会陷入困境甚至消亡。
3.实行注册入学,喜忧参半。从
2011年开始,有些省市开
始试行注册入学,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
招生范围更广,招生自主权扩大了;忧的是办学实力一般的院校
很可能出现无人可招的局面。
4.专升本比例减少,影响高职院校生源。高职院校实行专
升本,可使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渗透贯通,为高职毕业
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条件,也可以使更多家庭愿意让子女进入高
职院校。但是国家逐年减少专升本比例,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
升学渠道受阻,致使许多考生放弃了入读高职。
(二)校企合作状况
高技能人才与知识型人才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高技能人
才属于经营型的范畴,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必须依赖于经验的积
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
的技能型人才,它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校企合作。所以我
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
求,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校企合作。但现实
中,由于校企之间缺乏利益驱动和有效的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高职院校
和企业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的规定也比较模糊,因此,双方很难
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校
企合作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目前,校企合作在效果上普
遍处于自发性、浅表性、松散性的合作状态,校企合作深度不
够。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政策层面的问题。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國家和地
方政府在参与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方面仅限于舆论宣传、行政
鼓励,政府缺乏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缺乏相关法律
政策制度的保障,使得校企合作常常流于形式或难以为继。虽
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培
养等方面得到一定提升,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同
时在实践技能方面也能得到锻炼,学校和学生所得到的效益都
会比较明显。但问题在于,短期内的实习实训企业需为学生加
大投入,但利益却不明显。同时,由于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
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企业利益保护不够,校企合作
缺乏最根本的利益驱动机制,企业一方无利可图。另一方面,学
生到企业中实习或实训,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和运行,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机密和知识产权问题时,由于双方责
权利规定较模糊,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企业出于市场竞争考
虑,合作热情不高,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
作,无法得到深入锻炼,无法得到真切的实践体验。因此,在目
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高职院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
导致的局面是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校企合作 只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相差甚远。
2.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弱。由于历史原因,目前高职院校
实验实训的条件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项目与企业
关联度不高,学校很难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很难满足
企业的需求,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因而,
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经营影响力、支持力较弱,这影响了校企合
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实行“2+1”或
“2.5+0.5”教学计划,强调学生完成理论课后集中到企业实习,
但企业在临时性活动或其他任务需要用人时,学校因教学计划
局限往往不能安排学生去实践,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及时性不够,
这也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高职教育实现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丰富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社会认同感
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严
重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发达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发展职业教育,甚至被
视为解决经济低迷、走出危机的关键因素。在发达国家,高职教
育不但没有受到鄙视,反而受到很高的待遇。各国提升高职教
育社会认可度的做法,主要是以特色为重,以质量取胜。如德国
的应用技术大学(FH),注重应用技术、注重学生实习,形成了适
用性强、学生就业前景好的社会形象,向“FH进军”成为德国高
中生的梦想。因此,我们看到,培养出有别于普通院校的高技
能、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
条出路,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欢迎,高职教育的社会形象才能得
以更新。因而,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其特点,结合经济发展的需
要,探索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达到丰富内涵,提高质量,
提升整个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感,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但就目前的校企合作状况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积极
性和参与度,可企业的动力不能仅仅依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感,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与机制进行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尽
快研究出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以及与法律法规配套的
可行性措施,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同时,制定校
企合作的相关优惠税法和激励政策,引导和激励校企合作,通过
政策导向,在财政税收、信贷奖励政策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引导
和激励校企合作。这样不仅可使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甜头,
认真履行校企合作责任和义务,也符合市场运作规则。在培养
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这部分支出单靠强调企业的
社会责任是无法长久坚持的,这就需要通过优惠政策或其他方
面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如可根据企业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
企业材料的费用,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和特殊的财政资助政策等
(如银行贷款上的优惠支持),使得企业得以坚持下去,形成校企
合作的良好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
(三)校企合作需深度化
校企合作应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企
业双方的利益诉求,根据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全方
位的不局限于一种模式的灵活性深度化合作,培养出针对性强、
工作实际能力高的应用型人才。
1.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动
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
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对技术发展的最新应用和生
产的直接需要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设置上紧贴市场需求,同
时,依据市场需求积极研发拓展新的职业岗位。一方面有利于
提升专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鲜
明的職业指向。高职院校只有找准了其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具体
实践空间,形成其独特的优势,才能保持活力,实现良性发展。
在课程安排上,按照工作实际的具体要求构建高职院校的
课程体系,打破传统教育课程安排的局限性,遵循职业岗位技能
形成的规律,创造一个好的技能学习环境。注重实施“教、学、
做”一体化教学,把教学过程与实训实践过程紧密融为一体,努
力实现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教育的成功实
施主要也由教师决定。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
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
论知识,也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基于此,目前我国高职院
校都在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
以教师职称与行业技术职称为就业标准,把教师基本素养与行
业素质合于一身的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熟练的专业实践技
能以及较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但就我国高职
院校的发展来看,多数高职院校是由普通教育院校转变而来,或
由几所普通教育学校合并而成,原有教师基本上没有企业实践
经验,新招聘的教师也因刚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没有企业生产的
一线工作经验。
因此,学校应强化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学校可采取分期、
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去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以解决教师实践
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等活
动,不仅能服务企业研发,还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使教师由
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转变,
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另一方面,企业应选派专家、工程
师、技师等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企业人员完全按照学校管理要
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教师、学生融为一体,这不仅可以帮助
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对于优化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也有着
重要作用,达到教学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双赢的效果。
3.课程考核标准与方法灵活化。为了提高就业率,高职院
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除此之外,学校
在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方面,不应单纯用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
能力,还应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人员参与到考核中来,
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工作表现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创建技能
考评标准,真正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石卫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J].江苏教育(职
业教育版),2010(15).
[2]马树超.如何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8(7).
[3]刘艳青.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指向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
究及实践[J].职业技术,2010(4).
量,凸显办学特色,提高社会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良性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李兰军(1967-),女,河南鹤壁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统计引用和金融。(河南鹤壁
45803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67-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促进和带动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高职教育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
遇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需求的
变化与更新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
育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突
显办学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高职教育现状
(一)招生状况
据中国民教网教研室统计,2011年专科(高职)二批的录取
最低控制线降到了历史最低谷,每门课平均大约
30分就能上大
学。尽管如此,专科(高职)批次,尤其是专科(高职)二批的投档
情况显示,不少院校仍然生源不足,零投档情形较大面积出现。
有专家认为,部分高职院校已到了“生死抉择”的关口。究其原
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社会认同感不高。受传统的“唯士唯学,重士轻工”思想
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心理,职业教育被
归结为“次等教育”。同时,还由于高职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
的功能和价值缺乏宣传和引导,形成了尽管高职教育就业能力
提升,但依旧很难吸引家长学生的关注,社会吸引力不强。与全
国高校火爆的招生现象相比,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这
种招生现象充分显示了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2.生源不断减少。高职院校生源急剧减少一方面与考生人
数逐年减少有关;另一方面,考生选择的多元化也是生源不断减
少的一个原因。有的考生觉得专科学历不值钱,选择直接就业;
也有不少考生选择复读,冲刺心中的名校;还有的选择到国外自
费留学,这些都导致了生源的分流。生源的减少也加剧了高职
院校的竞争激烈度,被淘汰的可能性也因此加大,导致没有特色
的学校或经营不善的学校很可能会陷入困境甚至消亡。
3.实行注册入学,喜忧参半。从
2011年开始,有些省市开
始试行注册入学,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
招生范围更广,招生自主权扩大了;忧的是办学实力一般的院校
很可能出现无人可招的局面。
4.专升本比例减少,影响高职院校生源。高职院校实行专
升本,可使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渗透贯通,为高职毕业
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条件,也可以使更多家庭愿意让子女进入高
职院校。但是国家逐年减少专升本比例,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
升学渠道受阻,致使许多考生放弃了入读高职。
(二)校企合作状况
高技能人才与知识型人才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高技能人
才属于经营型的范畴,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必须依赖于经验的积
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
的技能型人才,它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校企合作。所以我
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
求,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校企合作。但现实
中,由于校企之间缺乏利益驱动和有效的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高职院校
和企业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的规定也比较模糊,因此,双方很难
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校
企合作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目前,校企合作在效果上普
遍处于自发性、浅表性、松散性的合作状态,校企合作深度不
够。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政策层面的问题。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國家和地
方政府在参与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方面仅限于舆论宣传、行政
鼓励,政府缺乏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缺乏相关法律
政策制度的保障,使得校企合作常常流于形式或难以为继。虽
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培
养等方面得到一定提升,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同
时在实践技能方面也能得到锻炼,学校和学生所得到的效益都
会比较明显。但问题在于,短期内的实习实训企业需为学生加
大投入,但利益却不明显。同时,由于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
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企业利益保护不够,校企合作
缺乏最根本的利益驱动机制,企业一方无利可图。另一方面,学
生到企业中实习或实训,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和运行,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机密和知识产权问题时,由于双方责
权利规定较模糊,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企业出于市场竞争考
虑,合作热情不高,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
作,无法得到深入锻炼,无法得到真切的实践体验。因此,在目
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高职院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
导致的局面是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校企合作 只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相差甚远。
2.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弱。由于历史原因,目前高职院校
实验实训的条件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项目与企业
关联度不高,学校很难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很难满足
企业的需求,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因而,
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经营影响力、支持力较弱,这影响了校企合
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实行“2+1”或
“2.5+0.5”教学计划,强调学生完成理论课后集中到企业实习,
但企业在临时性活动或其他任务需要用人时,学校因教学计划
局限往往不能安排学生去实践,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及时性不够,
这也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高职教育实现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丰富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社会认同感
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严
重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发达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发展职业教育,甚至被
视为解决经济低迷、走出危机的关键因素。在发达国家,高职教
育不但没有受到鄙视,反而受到很高的待遇。各国提升高职教
育社会认可度的做法,主要是以特色为重,以质量取胜。如德国
的应用技术大学(FH),注重应用技术、注重学生实习,形成了适
用性强、学生就业前景好的社会形象,向“FH进军”成为德国高
中生的梦想。因此,我们看到,培养出有别于普通院校的高技
能、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
条出路,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欢迎,高职教育的社会形象才能得
以更新。因而,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其特点,结合经济发展的需
要,探索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达到丰富内涵,提高质量,
提升整个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感,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但就目前的校企合作状况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积极
性和参与度,可企业的动力不能仅仅依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感,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与机制进行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尽
快研究出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以及与法律法规配套的
可行性措施,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同时,制定校
企合作的相关优惠税法和激励政策,引导和激励校企合作,通过
政策导向,在财政税收、信贷奖励政策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引导
和激励校企合作。这样不仅可使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甜头,
认真履行校企合作责任和义务,也符合市场运作规则。在培养
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这部分支出单靠强调企业的
社会责任是无法长久坚持的,这就需要通过优惠政策或其他方
面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如可根据企业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
企业材料的费用,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和特殊的财政资助政策等
(如银行贷款上的优惠支持),使得企业得以坚持下去,形成校企
合作的良好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
(三)校企合作需深度化
校企合作应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企
业双方的利益诉求,根据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全方
位的不局限于一种模式的灵活性深度化合作,培养出针对性强、
工作实际能力高的应用型人才。
1.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动
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
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对技术发展的最新应用和生
产的直接需要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设置上紧贴市场需求,同
时,依据市场需求积极研发拓展新的职业岗位。一方面有利于
提升专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鲜
明的職业指向。高职院校只有找准了其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具体
实践空间,形成其独特的优势,才能保持活力,实现良性发展。
在课程安排上,按照工作实际的具体要求构建高职院校的
课程体系,打破传统教育课程安排的局限性,遵循职业岗位技能
形成的规律,创造一个好的技能学习环境。注重实施“教、学、
做”一体化教学,把教学过程与实训实践过程紧密融为一体,努
力实现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教育的成功实
施主要也由教师决定。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
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
论知识,也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基于此,目前我国高职院
校都在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
以教师职称与行业技术职称为就业标准,把教师基本素养与行
业素质合于一身的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熟练的专业实践技
能以及较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但就我国高职
院校的发展来看,多数高职院校是由普通教育院校转变而来,或
由几所普通教育学校合并而成,原有教师基本上没有企业实践
经验,新招聘的教师也因刚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没有企业生产的
一线工作经验。
因此,学校应强化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学校可采取分期、
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去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以解决教师实践
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等活
动,不仅能服务企业研发,还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使教师由
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转变,
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另一方面,企业应选派专家、工程
师、技师等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企业人员完全按照学校管理要
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教师、学生融为一体,这不仅可以帮助
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对于优化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也有着
重要作用,达到教学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双赢的效果。
3.课程考核标准与方法灵活化。为了提高就业率,高职院
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除此之外,学校
在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方面,不应单纯用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
能力,还应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人员参与到考核中来,
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工作表现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创建技能
考评标准,真正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石卫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J].江苏教育(职
业教育版),2010(15).
[2]马树超.如何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8(7).
[3]刘艳青.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指向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
究及实践[J].职业技术,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