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皇城相府景区已经成为太行山区一颗耀眼的名珠,享誉三晋、名扬华夏并获得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十大最美村镇、中国十大魅力乡村、中国最美旅游胜地等诸多荣誉。
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会处的沁河流域,绵延着山西1/3的古村落。在这些古村落中,有一座沿存了300多年的明清古城堡,这就是被康熙皇帝御笔亲封为“午亭山村”的、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老师、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山西阳城“皇城相府”。
近年来,皇城村始终坚持“文化旅游业兴村、现代服务业富民、高新技术业强企”发展战略,一手抓集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煤炭变旅游、挖资源变挖文化、单一变多元”等多次经济转型,成功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现在的皇城相府景区已经成为太行山区一颗耀眼的名珠,享誉三晋、名扬华夏,并获得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十大最美村镇、中国十大魅力乡村、中国最美旅游胜地等诸多荣誉。皇城竟获得如此惊人发展,背后到底秘诀何在?为此,本刊记者走入皇城,揭开皇城大变身的神秘面纱。
第一次转型:农业转工业晋级首批小康村
上世纪八、九年代,皇城村和大多数中西部农村一样,山大草木稀,人穷文化低;吃饭靠老天,花钱靠养鸡。村民们吃不饱,穿不暖,居住在残垣断壁的房屋之中。村里几百亩山坡地,一亩大的地块都没有。 “半月无雨苗枯黄、一场大雨全冲光”,“青年跑光、田地撂荒、老人心慌、干部难当”,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空着的袋子立不起来,没有实力的村子站不起来。”以张家胜为首的支村两委班子,感到仅靠土地是很难让村民富起来的,要想让村民快速致富,就必须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于是,依托皇城村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起了煤炭产业。特别是在2009全省煤炭资源整合中,又依靠“皇城相府”这块“金字招牌”取得了全省唯一一个村级经济组织兼并主体资格,成功兼并了4个矿井,年核定生产能力增加到315万吨,进一步筑牢了“以煤为基”的发展基础。
第二次转型:地下转地上焕发勃勃生机
煤炭蛋糕越做越大,煤炭资源却越挖越少。以张家胜为首的支村两委班子吸取一些资源型地区资源挖完后很快“由富返贫”的教训,并没有把煤炭企业积累的资金分光吃尽,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古城堡,带领村民开始第二次创业,大力发展了文化旅游产业。
皇城村是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之恩师、曾辅佐康熙帝执政半个世纪之久、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里。“皇城相府”是陈廷敬的府邸,为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城堡建筑,集明清两代精华于一体,融官宅民居、军事防御、中西方文化于一身,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明清两代,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冠盖如林,声名显赫。曾有19人中举人,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家族诗人33位,盛传“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之美谈,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康熙皇帝盛赞陈廷敬“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
为了把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好,首先通过举办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陈廷敬诗学等一系列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确立了陈廷敬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理学家、诗人以及中国字典创始人的历史地位,肯定了皇城相府“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和“东方第一双城古堡”的历史价值。从1998年开始,以 “拯旧如旧”为原则,积极利用工业积累资金对其修复修缮,在顺利实现举村搬迁的前提下,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一个投资过亿、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古迹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使这一古城堡焕发出勃勃生机。2002年一举建成当时晋城市唯一的国家4A级景区,随后又投巨资开发九女仙湖,兴建生态农业园,整合海会寺,修建三、四、五星级宾馆,兴办家庭旅社和家庭餐馆260余个,建成商业一条街,2010年上档升级为山西省继五台山、云岗石窟之后的第三个、晋城市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还被评为继北京故宫之后获得全国旅游界第二个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接待中外游客16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8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2012年上半年,接待游客9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200万元。
同时,根据省政府批准设立“皇城相府风景名胜旅游区”和市政府批复的“皇城相府旅游经济区特色城镇化总体规划”,正在对郭峪古堡、海会寺、上庄天官王府等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投资12亿元集中建成一个30平方公里的皇城相府文化生态旅游区和特色城镇化乡村都市,打造一个在山西乃至全国具有标杆引领作用的,以皇城相府为龙头、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皇城相府风景名胜旅游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三次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全面发展
“十一五”以来,支村两委班子又带领全村群众开始了更高层次的第三部创业曲。顺利收购山西爱德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了相府药业(晋城经开区);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合作,建成了锂离子节能动力电池厂(晋城经开区、晋城金匠工业园区);和晋煤集团合作,兴建1830煤化工项目;采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纯蜂蜜酿酒技术,兴办起蜂蜜酒厂。相府药业主要生产小儿和老年人系列用药,主打产品小儿专用感冒药双扑伪麻分散片为国内独家生产,坎地沙坦酯片是目前国内新型的抗高血压一线用药。最新开发的口腔速溶条片引进德国最先进的膜剂生产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年产值1个多亿,“十二五”期间计划达到8亿元,并实现上市目标。中道新能源公司主要生产的产品有18650电池、笔记本电脑派克电池、矿用电池、电动车电池和手机电池等共5大类20多个品种。2011年10月又投资30亿元开工建设了占地1000亩的中道新能源金匠科技工业园区,并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基地,同时和我省国有企业山西宇星客车厂合作,在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1000亩、投资30亿元进行新能源整装客车生产。建成投产后,一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创造利税10亿元,安排就业岗位5000余个。另外,还有蜂蜜酒厂,年可生产蜂蜜酒3000—5000吨,主打婚庆酒、庆功酒市场,同时也是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目前正在和上海一家企业进行合作洽谈。
目前,皇城村正在进行第四次转型,大力发展以房地产建筑、物流贸易、星级酒店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已在晋城开工建设一个“润泽苑”精品花园小区,和在晋城白水街建造一个集五星酒店、高档公寓、写字楼、商铺为一体的国际标准的城市综合体。 “十二五”末,皇城村计划要在经济总量要突破50亿元、力争达到6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要达到20亿元,旅游和其他地面企业要达到10亿元;上缴国家利税达到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建设一个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人文皇城、科技皇城、绿色皇城、幸福皇城。
这就是皇城,一个仅有700多人口的小山村,通过转型跨越发展,以旅游为核心,成功打造了一个集合煤炭开采、旅游开发、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庞大经济体,实现了和谐人居环境,并正在将自己旅游产业转型跨越发展方面的影响扩大到更多地方。
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会处的沁河流域,绵延着山西1/3的古村落。在这些古村落中,有一座沿存了300多年的明清古城堡,这就是被康熙皇帝御笔亲封为“午亭山村”的、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老师、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山西阳城“皇城相府”。
近年来,皇城村始终坚持“文化旅游业兴村、现代服务业富民、高新技术业强企”发展战略,一手抓集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煤炭变旅游、挖资源变挖文化、单一变多元”等多次经济转型,成功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现在的皇城相府景区已经成为太行山区一颗耀眼的名珠,享誉三晋、名扬华夏,并获得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十大最美村镇、中国十大魅力乡村、中国最美旅游胜地等诸多荣誉。皇城竟获得如此惊人发展,背后到底秘诀何在?为此,本刊记者走入皇城,揭开皇城大变身的神秘面纱。
第一次转型:农业转工业晋级首批小康村
上世纪八、九年代,皇城村和大多数中西部农村一样,山大草木稀,人穷文化低;吃饭靠老天,花钱靠养鸡。村民们吃不饱,穿不暖,居住在残垣断壁的房屋之中。村里几百亩山坡地,一亩大的地块都没有。 “半月无雨苗枯黄、一场大雨全冲光”,“青年跑光、田地撂荒、老人心慌、干部难当”,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空着的袋子立不起来,没有实力的村子站不起来。”以张家胜为首的支村两委班子,感到仅靠土地是很难让村民富起来的,要想让村民快速致富,就必须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于是,依托皇城村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起了煤炭产业。特别是在2009全省煤炭资源整合中,又依靠“皇城相府”这块“金字招牌”取得了全省唯一一个村级经济组织兼并主体资格,成功兼并了4个矿井,年核定生产能力增加到315万吨,进一步筑牢了“以煤为基”的发展基础。
第二次转型:地下转地上焕发勃勃生机
煤炭蛋糕越做越大,煤炭资源却越挖越少。以张家胜为首的支村两委班子吸取一些资源型地区资源挖完后很快“由富返贫”的教训,并没有把煤炭企业积累的资金分光吃尽,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古城堡,带领村民开始第二次创业,大力发展了文化旅游产业。
皇城村是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之恩师、曾辅佐康熙帝执政半个世纪之久、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里。“皇城相府”是陈廷敬的府邸,为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城堡建筑,集明清两代精华于一体,融官宅民居、军事防御、中西方文化于一身,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明清两代,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冠盖如林,声名显赫。曾有19人中举人,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家族诗人33位,盛传“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之美谈,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康熙皇帝盛赞陈廷敬“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
为了把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好,首先通过举办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陈廷敬诗学等一系列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确立了陈廷敬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理学家、诗人以及中国字典创始人的历史地位,肯定了皇城相府“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和“东方第一双城古堡”的历史价值。从1998年开始,以 “拯旧如旧”为原则,积极利用工业积累资金对其修复修缮,在顺利实现举村搬迁的前提下,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一个投资过亿、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古迹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使这一古城堡焕发出勃勃生机。2002年一举建成当时晋城市唯一的国家4A级景区,随后又投巨资开发九女仙湖,兴建生态农业园,整合海会寺,修建三、四、五星级宾馆,兴办家庭旅社和家庭餐馆260余个,建成商业一条街,2010年上档升级为山西省继五台山、云岗石窟之后的第三个、晋城市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还被评为继北京故宫之后获得全国旅游界第二个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接待中外游客16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8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2012年上半年,接待游客9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200万元。
同时,根据省政府批准设立“皇城相府风景名胜旅游区”和市政府批复的“皇城相府旅游经济区特色城镇化总体规划”,正在对郭峪古堡、海会寺、上庄天官王府等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投资12亿元集中建成一个30平方公里的皇城相府文化生态旅游区和特色城镇化乡村都市,打造一个在山西乃至全国具有标杆引领作用的,以皇城相府为龙头、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皇城相府风景名胜旅游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三次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全面发展
“十一五”以来,支村两委班子又带领全村群众开始了更高层次的第三部创业曲。顺利收购山西爱德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了相府药业(晋城经开区);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合作,建成了锂离子节能动力电池厂(晋城经开区、晋城金匠工业园区);和晋煤集团合作,兴建1830煤化工项目;采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纯蜂蜜酿酒技术,兴办起蜂蜜酒厂。相府药业主要生产小儿和老年人系列用药,主打产品小儿专用感冒药双扑伪麻分散片为国内独家生产,坎地沙坦酯片是目前国内新型的抗高血压一线用药。最新开发的口腔速溶条片引进德国最先进的膜剂生产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年产值1个多亿,“十二五”期间计划达到8亿元,并实现上市目标。中道新能源公司主要生产的产品有18650电池、笔记本电脑派克电池、矿用电池、电动车电池和手机电池等共5大类20多个品种。2011年10月又投资30亿元开工建设了占地1000亩的中道新能源金匠科技工业园区,并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基地,同时和我省国有企业山西宇星客车厂合作,在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1000亩、投资30亿元进行新能源整装客车生产。建成投产后,一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创造利税10亿元,安排就业岗位5000余个。另外,还有蜂蜜酒厂,年可生产蜂蜜酒3000—5000吨,主打婚庆酒、庆功酒市场,同时也是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目前正在和上海一家企业进行合作洽谈。
目前,皇城村正在进行第四次转型,大力发展以房地产建筑、物流贸易、星级酒店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已在晋城开工建设一个“润泽苑”精品花园小区,和在晋城白水街建造一个集五星酒店、高档公寓、写字楼、商铺为一体的国际标准的城市综合体。 “十二五”末,皇城村计划要在经济总量要突破50亿元、力争达到6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要达到20亿元,旅游和其他地面企业要达到10亿元;上缴国家利税达到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建设一个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人文皇城、科技皇城、绿色皇城、幸福皇城。
这就是皇城,一个仅有700多人口的小山村,通过转型跨越发展,以旅游为核心,成功打造了一个集合煤炭开采、旅游开发、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庞大经济体,实现了和谐人居环境,并正在将自己旅游产业转型跨越发展方面的影响扩大到更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