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d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山东地方教材《传统文化》提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这也需要很好地学习的。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这应当是人生的第一课,《国学经典诵读》就能给予我们很好的帮助。
  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诗文诵读”的评估报告说,背诵古典诗文能弘扬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据介绍:组织少年儿童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3~13岁)熟背经典诗文,平均每天20分钟,坚持3年,终身受益。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历数近现代文学巨匠、名人,从小就有扎实的背功,雄厚的古诗文底子。鲁迅、郭沫若、老舍、茅盾等,从很小的时候就背诵许多经典古诗文。苏步青读小学时,《左传》《唐诗三百首》能背诵如流。冰心四岁时就能熟背随园全部女弟子诗。现在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能引经据典,博古通今。他在青少年时期肯定对古诗文有扎实的背功。
  六年前,我在振邦中心小学教的六年级班,共五十八人。我要求他们每天抄写一首唐诗并背诵。有的学生就能背诵三百多首唐诗。今年考上大学的就有25人,而学文科的就有十几位。
  二、主题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路径。“老师有一桶水,要指给学生通往大海的一条河。”最终收效最好的是教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近几年,我又教给学生背诵《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幼学琼林》《老子》《唐诗宋词》等经典,每学期背诵一部。
  三、过程与结果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我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出了冲击“小么哥大课堂”的学习目标,探索了经典诵读的多种途径。
  1.诵读
  每天早晨课前20分钟学生自由诵读国学经典。每周的校本地方课程,拿出1节课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辅导。老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
  2.摘抄
  从二年级开始,我就叫学生建立一个《摘抄积累本》。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凡是遇到名句、名篇、美文段落,就要记录下来,并且多诵读几遍。在课堂上要教给他们积累的方法。如学习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名联”方面,就要求他们从社会生活中积累二十副对联;学习描述春天的古诗,就要求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三至五首描述春天的古诗;学习名人名言,就要求他们从校园内、家庭中积累十句名人名言。
  3.讲谈
  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基础上,讲解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谈诵读诗文的感受、心得和体会,说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4.比赛
  在班级进行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比赛分抢答、必答、口答、笔答、表演等多种形式,并有接龙赛、抽卡赛等种类。
  通过几年的诵读活动,有部分学生能够熟背,大部分学生能够熟读,学习效果十分明显。不但没有影响教学成绩,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每次考试全班总分均为第一。这样,学生的人格发育、语文素养均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评析
  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要求他的机械专业的博士生,先要背会《老子》和《论语》,否则不能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杨教授说,让博士生背《老子》《论语》有三个好处:培养民族责任感,锻炼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她是民族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
  古典诗文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已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养的滋养剂。国学经典诵读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妙、顿悟人生真谛,能够把人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之火,可以启迪灵感,增强其原创力
  知识就是力量。可是,人文精神比知识更为重要。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说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就是为了补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国学经典诵读,“这样不断地做下去,你自然就有了一顆‘中国心’了,从气派到做派,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了。”——引自《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水的组成》是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在演示水的电解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1:看到什么现象?两支试管都有无色的气体生成,是什么物质?怎么验证?问题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水也是由元素组成的,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分析與解释:与电源负极连接的试管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与电源正极连接的试管产生
期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少年的志趣,调整好他发自心灵的乐声——这是一种伟大的教育艺术。如果你能以自己的心去感觉另一个人心脏的跳动,那么你就能够掌握这门教育艺术”。  每一堂课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期刊
教学内容:  歌曲《凤阳花鼓》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各地区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  2、通过对歌曲《凤阳花鼓》的学习,辨别民族五声调式;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  3、通过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凤阳花鼓》。  2、歌曲中切分音及衬词的演
期刊
音乐家罗杰·诺斯说:“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新课标阐述音乐教学是以音乐的审美价值为核心,而审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在《小小的船》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做了成功的尝试:  一、在情境创设中营造美  给学生营造视觉的美、听觉的美、肢体的美,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是教学活动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期刊
一、设计意图  石头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我们家乡的沧江边和潞江的沙滩上有各种各样的卵石,有大、有小,表面光滑,颜色各异。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或多或少对卵石也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现在人们还用它来铺小路,用来进行小型的建筑,有的甚至把它作为装饰品,有着广泛的用途,但卵石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深受大家喜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探究欲望。  二、活动目标  1.通
期刊
“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教育。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教师在手工课上布置做一个小木凳,爱因斯坦交了一只粗糙简陋的小木凳,其中一条凳脚还做偏了。教师失望地摇头问:“同学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爆发出一阵嘲笑,教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挖苦说:“我想世界上恐怕没有比这更差的凳子了。”爱因斯坦满脸通红地站起来,大声地对教师说:“有,有的,还有比
期刊
内容提要; 让学生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在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有若干的思考。  关键词; 小学生 倾听能力 培养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惊喜地发现,让学生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无论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行为习惯,都源于最初的倾听。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倾听准备  一般小学生对事物注意的持续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低
期刊
团队智慧就是团队协作精神和力量,团队精神是集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协同合作,集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是教师集体智慧结晶。我校在中青年教师培养中,倡导团队协作,探究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就今年我校团队参加市青年教师教学展示观摩评比——课例“轴对称图形”的研磨历程,我们回顾与反思,加强研究和探讨,不断改进工作。  一、精心策划,未雨稠缪  首先,知人善用,确定人选。我们学校
期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回顾三十八年所走过的教育历程,正如那丝丝细雨,润物无声,默默奉献,躬耕不辍,甘为人梯。在这三尺讲台上,我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用自己无限的爱,用自己的坚定执着,为无数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广阔的蓝天,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辉形象,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追求之歌。  教育是一門艺术,其实就是善待艺术,唤醒艺术。关爱学生,需要我们有
期刊
一、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  1.阅读兴趣不高  由于社会的发展速度迅速,导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家都疲于奔波,很少有人能够沉下心来,专注于阅读,即便是不用为生活操劳的小学生,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喜欢阅读。退一万步讲,即使有一部分农村小学生会偶尔进行阅读,但那几本也都是比较随意翻阅,能够认真做阅读笔记,写读后感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平时的学业压力就比较重,再加上平时可能还要帮忙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