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兴趣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的、快乐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1. 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上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教师能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报出彩球的颜色,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因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很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2. 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3. 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概率)这一节知识点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引导:“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游戏,好不?”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好!”师:“这里每个袋子里各装了2个球,有的袋子里放的2个全是红的或2个全是绿的,有的袋子放的是一个红的和一个绿的。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看是什么颜色,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推选一人做记录。”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兴趣。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了,这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好方法。
4. 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量一量课前用硬纸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发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5.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總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参考文献
[1]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J].当代教育科学 2007年18期 .
[2]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7年第03期.
[3]王文娟,郭彬等.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J].林区教学2008年12.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兴趣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的、快乐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1. 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上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教师能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报出彩球的颜色,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因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很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2. 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3. 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概率)这一节知识点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引导:“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游戏,好不?”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好!”师:“这里每个袋子里各装了2个球,有的袋子里放的2个全是红的或2个全是绿的,有的袋子放的是一个红的和一个绿的。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看是什么颜色,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推选一人做记录。”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兴趣。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了,这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好方法。
4. 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量一量课前用硬纸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发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5.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總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参考文献
[1]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J].当代教育科学 2007年18期 .
[2]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7年第03期.
[3]王文娟,郭彬等.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J].林区教学2008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