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的责任是关注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历史概念决定了历史教学是否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历史教学是人文的教学,必须赋予历史人物他该有的尊重和尊严。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伦理和理智,让历史课堂成为有“德”课堂,使历史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概念;伦理;课堂
想要深入研究和历史,首先要透彻地理解历史概念。历史概念决定了历史教学是否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想让历史在学术界独占鳌头,关键亦是理解历史概念。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浅析高中历史概念与伦理的关系。
一、历史概念犹如“困笼之兽”,难以发挥相应的价值
在很多高中历史课堂里,历史概念五花八门,给历史教学带来了相应的危机。
1.照本宣科现象较为严重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以书本知识为核心来教学、设计、评价。这是传统的教师在课堂秩序良好的情况下讲授课程,以书本为本,用灌输的方式完成历史教学,这个过程不需要太多的教学场景模拟和思考,也就是简单机械的授课方法。譬如:在讲述一些内容时,采用表格的方法梳理知识要点,将知识点制作成动画,采用动画对应表格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方法很明显,教师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课堂教学貌似很很完整,而课堂效果评价却不尽人意。高中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丰富的史料作为基础,形成课堂内容的“基石”,如果缺少“基石”,学术尊严将无处安放。单纯机械的将历史知识强行灌输,缺乏史料佐证的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课堂的“灾难”。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是背不完的知识点。
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历史教学是纯“知识性”教学,其中包括能够流传至今的历史人物,有着迥异的性格特征;能够千古传诵的历史情节,经历了无尽的风云暴雨。如:学习“张骞”这个人物时,对于他通西域的概念,有部分教师忽略了当时的背景,将整个事情发生的过程简单化,把这里的教学“知识化”“程式化”,只是简单的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道路、扣留时间最后回到长安。因为“知识性”教学,学生很难对张骞的经历以及他的贡献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说这是没有“德”的授课方式。“德”是指伦理、理智的德性,伦理是“德”的智慧方向而理智则是“德”的载体。历史教学是人文的教学,必须赋予历史人物他该有的尊严,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伦理和理智,让历史课堂成为有“德”课堂,使历史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2.简化过程,功利于应试
思辨课堂需要丰富的史料作为佐证材料,有不少教师简化史料佐证的环节,立足于传统的授课模式,简化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环节,没有形成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如:在“西周社会制度”的授课中,有些老师阐述了相关概念、形成过程以及特点等,有的适当增加了“礼乐制度”相关知识。貌似完美的课程,却使学生掉进了死记硬背的“深渊”。因为授课过程中没有用同学们能够理解的生活材料作为铺垫,也没有史料实证作为他们的参考。这样的课堂,教师是高高在上、神圣的权威者,没有和学生形成沟通交流合作的关系。学生心智成长离不开思维启动,在历史教学中简单化过程,就没办法启动学生的思维,那也就谈不上心智的成长了。教授内容虚浮、空心、无根的形式,看似把知识点都灌输给了学生,其实一切都漂浮在半空中,师生都难以脚踏实地的建立历史概念。求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历史典故的形成,不是单纯的存在。它的形成方式是它存在的根本,凡事都有前因后果。因此,根据过程向“善”的求真,是历史教学的方向,以知识点为主的历史教学,功利地应试教育是虚浮的、浑噩的、懵懂的也是失真的。这种教学模式出来的学生,没办法认清历史的“真”,更加没有办法学会自主思考。
3.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价值观
历史概念的教育功能,涉及到升华历史概念,阐述概念的意义,它为高中同学个人价值观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因此。历史教学教育不仅是历史内容的教授,還关系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比如:在讲授近代民族资本企业的时候,实践部分要站到一个新的高度考虑,一些近代民族企业,流行至今。我们现在的民族企业想要立足于世界,做出“中国”品牌,该怎样从近代民族企业里提炼这种传承的精神以及方法。这样的价值观就促进了素养的形成。
二、运用史料佐证,提高技术寻求出路
历史概念教学之所以走入伦理困境,是因为随着网络平台的普遍化,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时代已经扑面而来。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开始“翻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迅速地建立。想要走出这样的伦理困境,就要在历史概念教学中赋予“人”的尊严,增加师生沟通合作的机会,创造思辨课堂,在历史教育中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
1.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摆脱困境
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可以活化史料,教师则可以使用这个先进武器,丰富历史课堂教学,从而摆脱历史概念所遇到的危机,走出伦理困境,解救现实和历史里的人所碰到的“人文”危机,赋予他们“人”的尊严。例如:在讲授《五四运动》概念的时候,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搜集相关视频,结合动画的形式,将当时的场景呈现在同学面前。在音乐声中、激情四溢的游行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现场的气氛。同学们都身临其境,被那种震撼人心情节所感动。课堂教学目标也圆满的完成。再比如:利用信息技术挖掘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在“格尔尼卡”这篇内容里,教师利用动画配以悲哀苦诉的音乐,放大有关油画的悲惨细节,让课堂效果达到高潮。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课堂的技术支持,通过它可以还原历史场景,让师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现场,配以相应的音乐达到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效果。
2.弘扬史料佐证教学
传统的历史概念教学中,知识是无价值,独立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史料教学”隆重的登上历史课堂教学的讲台,要历史的“真”,离不开史料佐证。“史料教学”让知识有了价值、真理以及活化的性能。要让高中历史教学走向学术界的舞台,离不开史料教学。自此,历史学术的研究不再只是专家、学者的事情,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史料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走出传统的牢笼,形成了新辨析思维,进入“德性”境界。
3.历史概念教学的价值“标杆”
历史概念教学培养同学们的辨析思维,追求“真”字,给予历史人物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尊严,这是富有人性化的教育,是创新的人格培养。历史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他们的个性。高中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学会辨别人类文明史中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历史教学过程是培养人格的过程,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需要从历史教学中慢慢实现。历史的教育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高中学生公民素养的形成,意识的培养,对公共道德和责任的关注,都离不开历史教育。没有灵魂的肉体,是麻木不仁的,没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人格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高中历史教学的责任是关注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关注历史概念的升华和伦理的出路,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黄牧航.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科试卷分析[J].广州:广东省高考年报,2008
[2]刘万海.从“知性教学”走向“德性教学”——论当代教学价值的重构与实践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4
[3]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概念;伦理;课堂
想要深入研究和历史,首先要透彻地理解历史概念。历史概念决定了历史教学是否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想让历史在学术界独占鳌头,关键亦是理解历史概念。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浅析高中历史概念与伦理的关系。
一、历史概念犹如“困笼之兽”,难以发挥相应的价值
在很多高中历史课堂里,历史概念五花八门,给历史教学带来了相应的危机。
1.照本宣科现象较为严重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以书本知识为核心来教学、设计、评价。这是传统的教师在课堂秩序良好的情况下讲授课程,以书本为本,用灌输的方式完成历史教学,这个过程不需要太多的教学场景模拟和思考,也就是简单机械的授课方法。譬如:在讲述一些内容时,采用表格的方法梳理知识要点,将知识点制作成动画,采用动画对应表格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方法很明显,教师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课堂教学貌似很很完整,而课堂效果评价却不尽人意。高中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丰富的史料作为基础,形成课堂内容的“基石”,如果缺少“基石”,学术尊严将无处安放。单纯机械的将历史知识强行灌输,缺乏史料佐证的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课堂的“灾难”。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是背不完的知识点。
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历史教学是纯“知识性”教学,其中包括能够流传至今的历史人物,有着迥异的性格特征;能够千古传诵的历史情节,经历了无尽的风云暴雨。如:学习“张骞”这个人物时,对于他通西域的概念,有部分教师忽略了当时的背景,将整个事情发生的过程简单化,把这里的教学“知识化”“程式化”,只是简单的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道路、扣留时间最后回到长安。因为“知识性”教学,学生很难对张骞的经历以及他的贡献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说这是没有“德”的授课方式。“德”是指伦理、理智的德性,伦理是“德”的智慧方向而理智则是“德”的载体。历史教学是人文的教学,必须赋予历史人物他该有的尊严,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伦理和理智,让历史课堂成为有“德”课堂,使历史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2.简化过程,功利于应试
思辨课堂需要丰富的史料作为佐证材料,有不少教师简化史料佐证的环节,立足于传统的授课模式,简化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环节,没有形成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如:在“西周社会制度”的授课中,有些老师阐述了相关概念、形成过程以及特点等,有的适当增加了“礼乐制度”相关知识。貌似完美的课程,却使学生掉进了死记硬背的“深渊”。因为授课过程中没有用同学们能够理解的生活材料作为铺垫,也没有史料实证作为他们的参考。这样的课堂,教师是高高在上、神圣的权威者,没有和学生形成沟通交流合作的关系。学生心智成长离不开思维启动,在历史教学中简单化过程,就没办法启动学生的思维,那也就谈不上心智的成长了。教授内容虚浮、空心、无根的形式,看似把知识点都灌输给了学生,其实一切都漂浮在半空中,师生都难以脚踏实地的建立历史概念。求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历史典故的形成,不是单纯的存在。它的形成方式是它存在的根本,凡事都有前因后果。因此,根据过程向“善”的求真,是历史教学的方向,以知识点为主的历史教学,功利地应试教育是虚浮的、浑噩的、懵懂的也是失真的。这种教学模式出来的学生,没办法认清历史的“真”,更加没有办法学会自主思考。
3.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价值观
历史概念的教育功能,涉及到升华历史概念,阐述概念的意义,它为高中同学个人价值观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因此。历史教学教育不仅是历史内容的教授,還关系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比如:在讲授近代民族资本企业的时候,实践部分要站到一个新的高度考虑,一些近代民族企业,流行至今。我们现在的民族企业想要立足于世界,做出“中国”品牌,该怎样从近代民族企业里提炼这种传承的精神以及方法。这样的价值观就促进了素养的形成。
二、运用史料佐证,提高技术寻求出路
历史概念教学之所以走入伦理困境,是因为随着网络平台的普遍化,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时代已经扑面而来。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开始“翻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迅速地建立。想要走出这样的伦理困境,就要在历史概念教学中赋予“人”的尊严,增加师生沟通合作的机会,创造思辨课堂,在历史教育中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
1.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摆脱困境
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可以活化史料,教师则可以使用这个先进武器,丰富历史课堂教学,从而摆脱历史概念所遇到的危机,走出伦理困境,解救现实和历史里的人所碰到的“人文”危机,赋予他们“人”的尊严。例如:在讲授《五四运动》概念的时候,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搜集相关视频,结合动画的形式,将当时的场景呈现在同学面前。在音乐声中、激情四溢的游行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现场的气氛。同学们都身临其境,被那种震撼人心情节所感动。课堂教学目标也圆满的完成。再比如:利用信息技术挖掘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在“格尔尼卡”这篇内容里,教师利用动画配以悲哀苦诉的音乐,放大有关油画的悲惨细节,让课堂效果达到高潮。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课堂的技术支持,通过它可以还原历史场景,让师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现场,配以相应的音乐达到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效果。
2.弘扬史料佐证教学
传统的历史概念教学中,知识是无价值,独立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史料教学”隆重的登上历史课堂教学的讲台,要历史的“真”,离不开史料佐证。“史料教学”让知识有了价值、真理以及活化的性能。要让高中历史教学走向学术界的舞台,离不开史料教学。自此,历史学术的研究不再只是专家、学者的事情,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史料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走出传统的牢笼,形成了新辨析思维,进入“德性”境界。
3.历史概念教学的价值“标杆”
历史概念教学培养同学们的辨析思维,追求“真”字,给予历史人物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尊严,这是富有人性化的教育,是创新的人格培养。历史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他们的个性。高中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学会辨别人类文明史中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历史教学过程是培养人格的过程,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需要从历史教学中慢慢实现。历史的教育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高中学生公民素养的形成,意识的培养,对公共道德和责任的关注,都离不开历史教育。没有灵魂的肉体,是麻木不仁的,没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人格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高中历史教学的责任是关注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关注历史概念的升华和伦理的出路,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黄牧航.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科试卷分析[J].广州:广东省高考年报,2008
[2]刘万海.从“知性教学”走向“德性教学”——论当代教学价值的重构与实践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4
[3]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