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观念对传统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冲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减负增效”就是其中的两个方面。初中科学生本课堂的实施整合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实践证明“营造学生熟悉的情境、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激发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全面激活学生的感官、凸现自主探究”等是实施科学生本课堂,从而达到促进减负增效目的之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科学 生本课堂 减负增效
现代教育观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施科学生本课堂,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把生本理念贯穿科学课堂教学的始终。然而,不少科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忽视自己学生的实际,仍然难以摆脱对教案教辅的依赖,出现“教案照搬教辅、练习照抄资料”的现象;虽然相信学生“人人都会学习”,可课堂上还是“以师为本”等。针对这一现状,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科学学科特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本理念,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一、营造学生熟悉的情境,激起认知冲突
科学知识、科学原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生本课堂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生为本,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激活学生的认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其创造性。为此,科学生本课堂应将科学知识的学习置身于一个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现场情境或问题情境中。通过营造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将科学知识与情境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关于该知识的原有认知,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问题可问,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在《植物的一生》种子的结构教学时,教师的生本课堂设计为:首先营造剥毛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边剥毛豆边对种子的结构进行探究,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对毛豆进行研究;接着,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认识种子胚的组成;最后教师利用豆芽和胚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具体地认识胚的各部分的作用。通过剥毛豆及胚与豆芽对比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获得了种子和胚的直接的可触摸的感性认识,当胚与豆芽对比时,认知冲突便产生了,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实现认知的发展。这种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融合在熟悉的情境中的教学,为生本课堂的实施创造了环境条件。学生熟悉的情境的营造是生本课堂实施的前提,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将课本知识的学习融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既降低了知识的抽象度,又为学生使用知识提供了迁移情境,为活学活用知识创造了条件,达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
二、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衔接新旧认知
我国学者裴新宁指出,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要条件是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先拥经验及学习者与各系统要素的互动。现代教育观提倡“承认、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因此,科学生本课堂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以及已有的能力和科学方法,并依此作为新知的生长点。这样,新知的动态生成就顺理成章了。
于是,科学生本课堂应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教学,立足学生已有的能力和方法开展活动。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探究“摩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时,学生已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识有所掌握,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有所理解和领会,以及能够使用控制变量法这些作为新知的生长点,设计如下程序展开生本课堂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的变量有哪些,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各是什么;接着学生运用转化法讨论如何将“摩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量;然后学生分析如何改变变量和控制变量;最后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出探究“摩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方案并修正完善方案。
该案例中,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新知的生长点,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衔接,构建起新的认知。通过这一策略,使得学生顺利地生成知识,减少学习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了“减负增效”的目标。
事实上,基于学生已有水平和知识的科学生本课堂,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种既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的教学,又能创建新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它能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间建立纵横联系,修正完善认知冲突,拓展学生思维,使知识系统,方法应用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激发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内化新的认知
心理学表明,大脑的兴奋度越高,参与活动的意识就越强,学习效率就越高。因此,科学生本课堂若能在学生学习疲惫时及时激发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就能使学生钝化的思维锐化,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在科学生本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和兴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大脑的兴奋点,激活大脑思维,以达到持久高效的听课状态,促进生本课堂的持续进行。
在电的安全使用教学时,在生本理念指导下,教师请学生列举发生在身边或听说的有关用电不当而造成事故的事件,激发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在回顾亲身的经历或倾听身边真实的故事中领会如何安全用电,从而树立安全用电意识,学会安全用电。在科学生本课堂上教师若能恰当地以学生感兴趣的人的事例或故事作为素材,就能激起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唤醒学生思维。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学生通过搜集身边的大量素材来验证科学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新知得到内化,且增强了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按照生本理念,教师设计了科学生本课堂练习课的模式为:先让学生自己做,暴露问题,接着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最后设计一些辨误训练和反面练习,把平时学生易犯常犯的错误编进去,让学生来判断解法的正确性,并找出错误的原因,这种以生为本的有预谋的连环训练,自然而强烈地激起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训练效果比一味地让学生做题更好,印象更深,而且新的认知得到了内化,内化了的新知理解得更透,并且在新的情境下应用该知识的灵活性也增强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搜集和挖掘激活学生大脑兴奋点的素材,选择多样的方法和把握准确的时机,保证生本课堂的有序进行。
实施这一策略,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新知,巩固新知,内化新知,从而提高准确应用知识的能力,收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
四、全面激活学生的感官,整合提升新知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参与活动的感官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因而科学生本课堂实施的关键是如何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感官。科学原理、科学术语、仪器结构及工作过程等,是学生在不断的动口动手等活动中掌握起来的。许多科学术语,学生从来没听过,学起来当然困难。不妨让学生尝试着练说,说给同桌听,说给小组成员听,说给老师听。这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的生本课堂,使学生更多地利用眼、耳、手、口等感官,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同时学生在互帮互教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整合提升新知。
如在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的教学时,教师的生本课堂是这样设计的: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模型来熟悉其结构和工作过程,然后由学生把原理图画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对照原理图口述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也可以同桌互说,使每个同学掌握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显微镜的结构生本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如下设计来全面激活学生的感官:先让学生自己对照图和实物认识各个结构的名称,接着尝试操作领会各结构的作用,最后同桌互教互查。在显微镜的使用生本课堂教学时,改变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倾听观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步骤进行独立操作,有疑点时学生之间互相帮忙或教师进行点拨指导。通过师生的互动释疑,达到真正领会、巩固新知的目的。
正如学生所说的:“看过了,我知道了;听过了,我明白了;做过了,我记住了;想过了,我深化了。”科学生本课堂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各个感官的功能,交替使用各种感官,协调整合各种感官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知识的目的。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生本课堂,通过全面激活学生的感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口头表达、抽象思维和观察等多种能力,学生也乐于这种课堂学习。新时期需要的正是具有多种能力的新型人才,因而,这种生本课堂从多层意义上讲都达到了“减负增效”。
五、凸现自主探究,动态生成新知
全面依靠学生的科学生本课堂,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的课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师生的有效互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因此,科学生本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科学探究等活动,通过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体验感悟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的形成过程。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生本课堂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在该课堂教学环境中,自己设计电路探索滑动变阻器的各种接法,自主探究滑片的移动对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和灯泡亮度的影响,最后自主得出滑动变阻器各种接线方法对电路中电流的影响。在科学生本课堂中,教师不必过多干预学生,只在学生需要时点拨指导。通过自主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了积极、主动的探索。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中,动态生成了新知。科学生本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这正是科学生本课堂实施的归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经常性的自主探究的训练,学生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会终身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不正是“减负增效”的最终目标吗?
总之,科学生本课堂的实施始终遵循“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优势,想方设法挖掘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易学、乐学、活学”的条件,实现“减负增效”,最终达到“学会、会学、会用”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2]袁运开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4]励兰英:《新课程初中科学说课稿精选》[M],宁波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2版。
[5]励兰英:新课标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实例[M], 宁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6]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初中)
关键词:初中科学 生本课堂 减负增效
现代教育观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施科学生本课堂,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把生本理念贯穿科学课堂教学的始终。然而,不少科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忽视自己学生的实际,仍然难以摆脱对教案教辅的依赖,出现“教案照搬教辅、练习照抄资料”的现象;虽然相信学生“人人都会学习”,可课堂上还是“以师为本”等。针对这一现状,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科学学科特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本理念,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一、营造学生熟悉的情境,激起认知冲突
科学知识、科学原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生本课堂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生为本,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激活学生的认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其创造性。为此,科学生本课堂应将科学知识的学习置身于一个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现场情境或问题情境中。通过营造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将科学知识与情境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关于该知识的原有认知,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问题可问,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在《植物的一生》种子的结构教学时,教师的生本课堂设计为:首先营造剥毛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边剥毛豆边对种子的结构进行探究,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对毛豆进行研究;接着,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认识种子胚的组成;最后教师利用豆芽和胚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具体地认识胚的各部分的作用。通过剥毛豆及胚与豆芽对比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获得了种子和胚的直接的可触摸的感性认识,当胚与豆芽对比时,认知冲突便产生了,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实现认知的发展。这种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融合在熟悉的情境中的教学,为生本课堂的实施创造了环境条件。学生熟悉的情境的营造是生本课堂实施的前提,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将课本知识的学习融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既降低了知识的抽象度,又为学生使用知识提供了迁移情境,为活学活用知识创造了条件,达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
二、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衔接新旧认知
我国学者裴新宁指出,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要条件是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先拥经验及学习者与各系统要素的互动。现代教育观提倡“承认、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因此,科学生本课堂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以及已有的能力和科学方法,并依此作为新知的生长点。这样,新知的动态生成就顺理成章了。
于是,科学生本课堂应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教学,立足学生已有的能力和方法开展活动。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探究“摩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时,学生已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识有所掌握,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有所理解和领会,以及能够使用控制变量法这些作为新知的生长点,设计如下程序展开生本课堂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的变量有哪些,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各是什么;接着学生运用转化法讨论如何将“摩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量;然后学生分析如何改变变量和控制变量;最后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出探究“摩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方案并修正完善方案。
该案例中,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新知的生长点,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衔接,构建起新的认知。通过这一策略,使得学生顺利地生成知识,减少学习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了“减负增效”的目标。
事实上,基于学生已有水平和知识的科学生本课堂,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种既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的教学,又能创建新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它能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间建立纵横联系,修正完善认知冲突,拓展学生思维,使知识系统,方法应用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激发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内化新的认知
心理学表明,大脑的兴奋度越高,参与活动的意识就越强,学习效率就越高。因此,科学生本课堂若能在学生学习疲惫时及时激发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就能使学生钝化的思维锐化,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在科学生本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和兴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大脑的兴奋点,激活大脑思维,以达到持久高效的听课状态,促进生本课堂的持续进行。
在电的安全使用教学时,在生本理念指导下,教师请学生列举发生在身边或听说的有关用电不当而造成事故的事件,激发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在回顾亲身的经历或倾听身边真实的故事中领会如何安全用电,从而树立安全用电意识,学会安全用电。在科学生本课堂上教师若能恰当地以学生感兴趣的人的事例或故事作为素材,就能激起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唤醒学生思维。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学生通过搜集身边的大量素材来验证科学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新知得到内化,且增强了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按照生本理念,教师设计了科学生本课堂练习课的模式为:先让学生自己做,暴露问题,接着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最后设计一些辨误训练和反面练习,把平时学生易犯常犯的错误编进去,让学生来判断解法的正确性,并找出错误的原因,这种以生为本的有预谋的连环训练,自然而强烈地激起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训练效果比一味地让学生做题更好,印象更深,而且新的认知得到了内化,内化了的新知理解得更透,并且在新的情境下应用该知识的灵活性也增强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搜集和挖掘激活学生大脑兴奋点的素材,选择多样的方法和把握准确的时机,保证生本课堂的有序进行。
实施这一策略,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新知,巩固新知,内化新知,从而提高准确应用知识的能力,收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
四、全面激活学生的感官,整合提升新知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参与活动的感官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因而科学生本课堂实施的关键是如何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感官。科学原理、科学术语、仪器结构及工作过程等,是学生在不断的动口动手等活动中掌握起来的。许多科学术语,学生从来没听过,学起来当然困难。不妨让学生尝试着练说,说给同桌听,说给小组成员听,说给老师听。这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的生本课堂,使学生更多地利用眼、耳、手、口等感官,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同时学生在互帮互教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整合提升新知。
如在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的教学时,教师的生本课堂是这样设计的: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模型来熟悉其结构和工作过程,然后由学生把原理图画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对照原理图口述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也可以同桌互说,使每个同学掌握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显微镜的结构生本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如下设计来全面激活学生的感官:先让学生自己对照图和实物认识各个结构的名称,接着尝试操作领会各结构的作用,最后同桌互教互查。在显微镜的使用生本课堂教学时,改变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倾听观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步骤进行独立操作,有疑点时学生之间互相帮忙或教师进行点拨指导。通过师生的互动释疑,达到真正领会、巩固新知的目的。
正如学生所说的:“看过了,我知道了;听过了,我明白了;做过了,我记住了;想过了,我深化了。”科学生本课堂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各个感官的功能,交替使用各种感官,协调整合各种感官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知识的目的。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生本课堂,通过全面激活学生的感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口头表达、抽象思维和观察等多种能力,学生也乐于这种课堂学习。新时期需要的正是具有多种能力的新型人才,因而,这种生本课堂从多层意义上讲都达到了“减负增效”。
五、凸现自主探究,动态生成新知
全面依靠学生的科学生本课堂,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的课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师生的有效互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因此,科学生本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科学探究等活动,通过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体验感悟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的形成过程。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生本课堂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在该课堂教学环境中,自己设计电路探索滑动变阻器的各种接法,自主探究滑片的移动对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和灯泡亮度的影响,最后自主得出滑动变阻器各种接线方法对电路中电流的影响。在科学生本课堂中,教师不必过多干预学生,只在学生需要时点拨指导。通过自主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了积极、主动的探索。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中,动态生成了新知。科学生本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这正是科学生本课堂实施的归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经常性的自主探究的训练,学生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会终身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不正是“减负增效”的最终目标吗?
总之,科学生本课堂的实施始终遵循“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优势,想方设法挖掘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易学、乐学、活学”的条件,实现“减负增效”,最终达到“学会、会学、会用”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2]袁运开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4]励兰英:《新课程初中科学说课稿精选》[M],宁波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2版。
[5]励兰英:新课标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实例[M], 宁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6]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