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中的一门基本课程,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历史及传统文化的重任。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对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构建及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人文关怀的精神。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及探究,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 引言
泱泱中华、浩浩神州历史悠久,巍巍华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其内容丰富,教育意义深远。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能使学生思想充实,视野开阔,文化内涵丰富。然而,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有所削弱。所以,为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是现阶段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究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華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是学生的基础教育学科,其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内涵。在初中语文教材编制时,教育部门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渗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故事、文章、诗歌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有趣,而且意义深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若能充分利用教材,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可促使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文的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精神以及团结意识。不难发现,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描写生活常态、颂扬亲情、友情的文章。当今社会,不论是农村留守儿童亦或是城市留守儿童,都鉴于父母的诸多因素以致对他们的陪伴少,长时间以来使他们对亲情的体验少之又少,很容易出现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孩子不懂感恩的情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感化学生,进而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能够学会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是民族历史上各种观念形态、民俗思想的汇总。其以儒道互补为核心,还包括法家、墨家等文化形态,是以诗、词、古文、曲、赋等形式呈现出来。例如,生活习俗、传统节日、忠孝观念等。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提升其语文文学素养。
三、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应试教育盛行,初中语文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将语文教材当作一种教学工具,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品德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大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对文章分析不够透彻,多以解题、归纳段意、总结的形式进行教学。由于文化传播意识不足,学生不能完全了解文章精髓,导致课堂气氛消极,学习效率提不高。此外,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没有注重知识的沉淀,造成学生学习水平不高,语文素养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提升。
四、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 掘内涵,重传播
语文学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能够教人树德、立信、明志、存善,进而培养出德才兼备、品行俱佳的优秀人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涵,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有着礼仪之邦的称谓,随着儒家经典《三礼》的出现,礼仪的发展日趋成熟。其中《礼记》作为中国的经典论著,主要研究的是中国的典章制度,其主题内容就是礼仪。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例如,《〈论语〉十则》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在说明人应该心胸宽广,处事待人切勿心胸狭窄,而要按照宽容待人的礼仪准则,这是相互尊重,平等待人的体现。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它代表了中国人天性好客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美德是自古以来世代流传的优秀精神品质。先秦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敬佩、仰慕重义轻生的人,鄙夷、蔑视见利忘义的人。因此,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挖掘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并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积极作用,为培养初中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精神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二) 明经典,导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古诗词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渲染课堂学习气氛,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中的词语运用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自身高尚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语文学科是为了了解更多的中国历史文化,而渗透传统文化是在语文教学中感受文章的精髓,取其精华,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例如,唐代诗词《登楼》,全诗借景抒情,以楼的远近景观、时间空间二者兼顾,用万方多难的伤心无奈,进而抒发了想要效仿孔明辅佐朝廷的理想抱负。由于初中生对杜甫的了解甚微,致使对诗人表达的思想难以深切感受,对诗歌的内涵也不能深入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图片以及反映唐代社会背景的短视频等,创设诗词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锦江春色来天地”的高楼景观和“可怜后主还祠庙”中作者的悲愤,进而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受到诗词的文化感染,同时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古代诗人的渊博学识和优秀品行。 (三) 多角度,展视野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风格迥异,多以特定节日的方式呈现,并世代相传。其中蕴含着民族的丰富情感,发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风尚,以多种形式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端午的鸭蛋》时,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端午节吃咸鸭蛋和粽子,但知道节日背景的学生却少之又少。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搜集一些关于节日传统的相关资料。如此一来,学生合作讨论、搜集信息的过程就是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时还还原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學生能够自主学习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使传统文化有效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同时,还有琦君的《春酒》、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以及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文章,都是描写中国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开拓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容,进而树立学生的爱国精神。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来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是比比皆是、触手可及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书籍,比如,中国文学经典《西游记》《水浒传》《镜花缘》《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唐诗三百首》等,使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此一来,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文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文中从礼仪文化、精神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举出了实例。因此,教师应充分合理地利用语文教材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进而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世璧.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中的体现——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思想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3(1):1.
[2]吴一戈.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初中文言文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8):35-36.
[3]钟剑连.文明长久 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杂志,2015,12(11):91.
[4]黄建荣.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探索[J].学苑教育,2016(4).
[5]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3).
作者简介:薛增声,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实验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 引言
泱泱中华、浩浩神州历史悠久,巍巍华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其内容丰富,教育意义深远。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能使学生思想充实,视野开阔,文化内涵丰富。然而,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有所削弱。所以,为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是现阶段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究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華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是学生的基础教育学科,其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内涵。在初中语文教材编制时,教育部门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渗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故事、文章、诗歌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有趣,而且意义深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若能充分利用教材,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可促使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文的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精神以及团结意识。不难发现,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描写生活常态、颂扬亲情、友情的文章。当今社会,不论是农村留守儿童亦或是城市留守儿童,都鉴于父母的诸多因素以致对他们的陪伴少,长时间以来使他们对亲情的体验少之又少,很容易出现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孩子不懂感恩的情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感化学生,进而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能够学会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是民族历史上各种观念形态、民俗思想的汇总。其以儒道互补为核心,还包括法家、墨家等文化形态,是以诗、词、古文、曲、赋等形式呈现出来。例如,生活习俗、传统节日、忠孝观念等。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提升其语文文学素养。
三、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应试教育盛行,初中语文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将语文教材当作一种教学工具,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品德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大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对文章分析不够透彻,多以解题、归纳段意、总结的形式进行教学。由于文化传播意识不足,学生不能完全了解文章精髓,导致课堂气氛消极,学习效率提不高。此外,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没有注重知识的沉淀,造成学生学习水平不高,语文素养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提升。
四、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 掘内涵,重传播
语文学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能够教人树德、立信、明志、存善,进而培养出德才兼备、品行俱佳的优秀人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涵,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有着礼仪之邦的称谓,随着儒家经典《三礼》的出现,礼仪的发展日趋成熟。其中《礼记》作为中国的经典论著,主要研究的是中国的典章制度,其主题内容就是礼仪。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例如,《〈论语〉十则》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在说明人应该心胸宽广,处事待人切勿心胸狭窄,而要按照宽容待人的礼仪准则,这是相互尊重,平等待人的体现。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它代表了中国人天性好客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美德是自古以来世代流传的优秀精神品质。先秦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敬佩、仰慕重义轻生的人,鄙夷、蔑视见利忘义的人。因此,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挖掘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并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积极作用,为培养初中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精神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二) 明经典,导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古诗词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渲染课堂学习气氛,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中的词语运用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自身高尚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语文学科是为了了解更多的中国历史文化,而渗透传统文化是在语文教学中感受文章的精髓,取其精华,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例如,唐代诗词《登楼》,全诗借景抒情,以楼的远近景观、时间空间二者兼顾,用万方多难的伤心无奈,进而抒发了想要效仿孔明辅佐朝廷的理想抱负。由于初中生对杜甫的了解甚微,致使对诗人表达的思想难以深切感受,对诗歌的内涵也不能深入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图片以及反映唐代社会背景的短视频等,创设诗词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锦江春色来天地”的高楼景观和“可怜后主还祠庙”中作者的悲愤,进而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受到诗词的文化感染,同时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古代诗人的渊博学识和优秀品行。 (三) 多角度,展视野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风格迥异,多以特定节日的方式呈现,并世代相传。其中蕴含着民族的丰富情感,发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风尚,以多种形式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端午的鸭蛋》时,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端午节吃咸鸭蛋和粽子,但知道节日背景的学生却少之又少。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搜集一些关于节日传统的相关资料。如此一来,学生合作讨论、搜集信息的过程就是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时还还原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學生能够自主学习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使传统文化有效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同时,还有琦君的《春酒》、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以及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文章,都是描写中国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开拓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容,进而树立学生的爱国精神。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来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是比比皆是、触手可及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书籍,比如,中国文学经典《西游记》《水浒传》《镜花缘》《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唐诗三百首》等,使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此一来,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文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文中从礼仪文化、精神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举出了实例。因此,教师应充分合理地利用语文教材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进而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世璧.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中的体现——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思想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3(1):1.
[2]吴一戈.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初中文言文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8):35-36.
[3]钟剑连.文明长久 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杂志,2015,12(11):91.
[4]黄建荣.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探索[J].学苑教育,2016(4).
[5]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3).
作者简介:薛增声,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