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台镇老年凶杀案说开去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afaff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11日晚8点多,辽宁普兰店市星台镇敬老院82岁的尹某趁室友于某昏睡之际,用手锤将其打死,随后又打伤另外两位老人,然后拖着一条残疾的腿,踩着凳子翻墙逃走……
  事情的起因仅仅源于尹某取暖时烧坏了于某的褥子,赔了于某200元钱和一条厚褥子。
  另据了解,2008年11月,大连市甘井子区一家敬老院,82岁翁砸死87岁室友,行凶老人事后自杀未遂。江苏、四川、浙江等地也爆出类似案件。这种“同归于尽”式的悲情故事在敬老院频繁发生,令人扼腕叹息。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关于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思考。
  为此,本刊特请“北京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及下属老年心理课题组沈德灿、姜德珍等教授就上述事件发表看法。
  大家认为,这类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悲剧不是一个个例。从总体上看,它绝不可能是犯罪率的重头,但因为是发生在体弱力衰的七八十岁老年人身上,格外引人注目和深思。让我们猛然醒悟,只注意到现时代犯罪在不断低龄化,却忽略了在貌似平静的老年人世界却也有阴暗和残忍的角落。出现这样的老年人罪案,都有其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每一个老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当经历了大半人生的世事沧桑或家庭变故,有人可能变得更随和超脱,而有人变得更偏执和自私。肖健教授认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性格会发生一些变化,容易产生妒忌、猜疑和依赖的心理,像老小孩,总希望别人处处照顾他,如不顺心就耍赖皮,时间长了积在心里就容易出问题。”而到了老年,可塑性可能更小,也就是说更不易改变。如果不积极地进行老年期的社会化(反向社会化),那就很难改变了。
  许多居住在城市的知识水平较高的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他们注重自身的提高,加入各种社团,上老年大学,出门旅游参观……通过种种方式进行着终身社会化,这一部分老人能够适时改变自己,与时俱进。而这次案发的敬老院在大连普兰店市星台镇,绝大多数是经济条件较差知识水平不高的老人。他们客观上缺少经济条件,主观上也缺少不断提高自己的需求。其中一些老人有人格缺陷或心理障碍,早该看心理医生。而这个群体的老人,都不会有这个意识。
  这里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关系,就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身体健康的人,心理也会比较健康;而生理残缺很容易导致心理的不健康。不可否认,有不少生理残缺的人长期自卑、自闭,形成心理障碍,心理上也不健康。再受到外界的刺激、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往往产生报复社会、报复他人的心理,这一类人除了本案的老人尹某,其他年龄段的也不乏其人。
  在本案中施害者和受害者两位老人都是残疾人,虽然报道中未提到尹某心理上有无畸变,但看得出来,作为老人和残疾人的双重弱者,在风烛残年中他们已失去很多,且不可能再去创造、再去收获。他们本不富有,便更怕失去。因而对他们原来拥有的财物格外珍惜,哪怕只是如本案中的一条褥子。一旦失去造成的心灵伤痛是我们有收入的健康人无法理解的。人们用“自私”两个字来形容,也符合实际。但正如张小乔教授指出:不要一概说老年人自私,任何年龄段都有自私的人。仔细想想,这种自私和中青年人的自私还不一样,应该是漫长岁月和无奈生涯的积淀,也是对残存余生的本能保护。老年人格外珍惜自己的物件,其实也是老年人的怀旧和恋旧心理,从这个角度看也能理解尹某对那条给出去的褥子何以耿耿于怀。
  而由自私、偏执到报复他人、报复社会引发血案,其实没有太远的、不可逾越的距离。作为老人自身唯一能阻断这种可怕逾越的就是自身的理性和自控力,而老年人难以避免的“退行”(退化)成为“老小孩”,恰恰主要是其自我控制能力、理性的减弱。所以这种逾越,也许只需一根火柴、一个导火索。在本案里,就是那“200元”的赔款、就是那“一条褥子”(这条褥子因敬老院搬迁不能再睡热炕而更显重要)。用流行语来套,这个案件就是《一条褥子引发的血案》。
  那么,老人自身不能控制的事,就需要环境、社会、他人来做。在本案中,尹某在犯罪前已经心存报复,还产生了幻觉。但在我们的敬老院里,心理劝解、心理开导的工作没有专职的人去做。其他人也没有想到要做。领导似乎看到了一些问题,却忙于搬家等各种事务也没空去做。就在这群体性的“忽略”中,一死三伤的惨剧发生了。
  张小乔、孙昌龄等各位教授都提到在敬老院应该设置专职的心理工作者。这个要求,眼下看来好像不切实际,但提出问题和想法同样重要。就如当年心理学工作者呼吁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一样,到现在已慢慢建立起来了。我们的希望是先做到几个结合:有心理学专业者坐镇,结合有心理学知识的志愿者或社会工作者的群防,加上提倡老年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如报道中提到的:“成立老年人管委会,类似学校班委会、学生会,让老人们有自己的组织,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各自的角色。” 在敬老院建立专家、群防、老人自助结合的模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家都来关心敬老院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阻断伤害和罪案发生。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当年曾被好人救,富裕后专救孤苦无助人    王平安是河北省河间市卧佛堂镇北小店村人,他创办“平安养老院”的初衷,还得从35年前的一件事情说起:  1975年12月底,36岁的王平安到京北滦平县办事不幸染上了伤寒,钱花光了病却越来越重,只好露宿街头。就在他以为自己要暴毙异乡时,一对老夫妇发现了他,把他背回了家,为他煎药、喂饭、擦尿端尿,足足伺候了一个多月,王平安才转危为安。  离开那对老夫妇时,王平
期刊
与按摩师忘年激恋    1999年,乔芳因感情不和与丈夫离婚,独自带着10岁的儿子生活。作为京城最早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女性之一,乔芳创下了数千万的家业,但她在感情方面一直处于空白期。特别是2007年9月,儿子到上海读大学后,她每天从公司回到家里,总是一个人在宽大的别墅里黯然神伤。  一次,乔芳听一位姐妹说起在京城悄然兴起的水疗很减压,按摩师技术不错。于是2008年1月,乔芳抱着试试的心态随朋友来到某
期刊
老翁今年64岁了,在上海16万赴黑龙江的老知青眼中,堪称知青一哥。老知青们戏称他是北大荒的“驻沪”大使。身在浦江心在黑土,他把一腔热血和全部精力都扑到黑土地和弘扬知青文化上去了。  老翁名叫翁德坤,是1966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三应届生。下乡潮起,已定留在上海港工作的他,却情定北大荒,硬是与同学们一起走进了黑土地,在完达山下的八五四农场一扎10年。结了婚,生了子,提了干。1977年底,“文革”后第一批
期刊
我和老伴吵闹大都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说最近的一次吧,起因是外孙。外孙上中学,中午在我家吃饭。可是最近我突然发现,这孩子每次进门都先叫外公。于是我便嘟囔开了:“孩子只跟你亲,眼里根本没有我!”“你怎么这样,先叫你先叫我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我辛辛苦苦每天给做好吃的,他当然要先叫我呀!”“我教他书法、写作,难道就不应该和我亲?”“你总是顺着他、护着他,处处当好人,他当然对你好呀。”“你只
期刊
从艺路上不孤单,因为有父爱相随    1975年3月19日,徐若生于我国台湾岛的台中丰原县,本名徐淑娟,是家里的二女儿。  徐若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不断更换职业,先后搬过三十几次家。  由于感情不和,徐若父母的婚姻没有维持多久就画上了句号。徐妈妈去了日本,徐若就跟父亲一起在台湾生活。  徐若从小对文艺特别感兴趣,为了给徐若创造表演机会,徐爸爸在家里举办过几次晚会,邀请邻居和朋友参加。徐若与生俱来的
期刊
在家里,老伴做事我总喜欢在一旁静静地看。夜深人静,老伴伏案写作,我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台灯很柔和地把光亮铺到他的身上,他的身影投射在背后的墙上显得更加高大,空气里好像轻轻柔柔地流淌着什么……看着他凝眸苦思的样子,我觉得好亲切,心里不禁涌出阵阵温热和甜美,我一下子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只要能和这个人相守白头,永远做夫妻就是我一生的幸福。  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唱的那首古老的童谣:“小妮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
期刊
■口述:张贵芳 整理:楚璇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肇源县。在我两岁那年,父亲就被日军杀害了,母亲焦淑清为了躲避日军的追杀,带着我改嫁到肇东,我随着继父姓张。  14岁时,一天我放学回家,碰见母亲正流着泪摩挲一副纸鞋样子。在我的追问下,母亲告诉我:“这副鞋样子是你爸的,是我过去给他做鞋时用过的,他姓耿,是专门打日本鬼子的好人。”从那以后,我逐渐从母亲那里了解到,父亲名叫耿殿君,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的
期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清晰地从一只鹩哥的嘴里“蹦”出来的时候,人们先是惊讶、继而好奇地围拢过来……这是我老爸心爱的鹩哥——“学者”在公园亮相的经典镜头之一。  老爸退休后,一度精神不振、心神不安。邻居麻叔说老爸患的是“退休综合症”,并且开出了“药方”:培养新的兴趣和爱好。思量再三,我从东山鸟市上拎回来一只鹩哥。这小家伙颇有“人缘”,一进家门便
期刊
如果将人体比喻成“热水瓶”,冬帽就是须臾不可或缺的“瓶塞”。戴上帽子可以减少人体20%的热量散失。何况冬帽虽小,却也能提升个人气质,不由得老年人不重视。  粗花呢鸭舌帽男女皆宜。生性诙谐的中年夫妻,甚至用同种面料的粗花呢“量头定制”一对情侣帽。千鸟格鸭舌帽或苏格兰格子的鸭舌帽,用在女士身上别是一番俏丽时髦之气;要是男士戴呢,记得把风衣或大衣的领子竖起,真有《上海滩》中许文强的翩翩风度呢。  牛仔八
期刊
“你的办法不错,但我的主意比你的更好。不信咱们就走着瞧”。这就是我的加拿大房东——一个倔老头抬杠时常对我说的话。这加拿大老爷子性子是倔,但为人还是非常和蔼可亲的。就算是倔起来的时候也带着些许孩子的稚气。他抱着肩膀或双手叉腰,脸上的皱纹随着他表情的变化倔出一条条小沟,北高加索人特有的高眉骨衬着一双不屑的蓝眼睛,满眼全是“你那玩意说的不对!”的意思。我两次都想用相机把他跟别人据理力争的样子拍下来,可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