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被重视。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节省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展现更多的学习资源,提供形象逼真的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高效。
关键词:借助多媒体 构建 和谐高效 数学课堂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地引入课堂教学,特别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更大、更广泛、更深远。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靠一张嘴、一支笔与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那么,如何借助多媒体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到一个圆的周长约等于圆直径的3.14倍,当然周长计算也是小学数学几何知识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我在导入部分设置了一个直观形象、新颖、别致、有趣的学习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两层的大蛋糕,让学生猜测,假如在蛋糕的边缘放上大小相等的樱桃,两层分别需要几个?然后课件展示实际所放的情况和所需的个数。接着,让学生猜测上、下层在直径所在的位置也摆上樱桃,可能要几个,再进行演示验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上、下层边缘和直径所需樱桃的情况,发现有什么特点,由此得出:边缘所用樱桃的个数是直径个数的3倍多一些。接着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用一个硬币在直尺上滚动,当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时,边缘一点在直尺上移动的距离约是3.14厘米;还有一种用绕绳法测量周长的过程。把这些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放映出来,银幕上的图像将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对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也就有比较深刻、更清晰的了解,周长计算公式的概括也水到渠成了。而这种思维的感受过程是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无法给予的,并为进一步学习周长的知识创设了有效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新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知识。
二、突破重难点,提高效率
如在教《圆柱体积》这一课时,采用传统教法演示把圆柱切割成小块,并拼凑成近似的长方体,这样既不方便又讲不清,往往演示不好,还会使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模糊认识。如何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过程呢?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对圆柱进行平均分割的演示:出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圆柱,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将它们分别平均分割成8份、16份、32份、64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立刻把它们拼凑起来,然后在屏幕上展示出拼凑的过程和拼合后的效果:拼凑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学生通过观察深刻理解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从而理解了:如果将圆柱等分成无限份,就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体。比较以后得出: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πr),宽相当于底面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体的面积=长×宽×高,所以圆柱的体积=πr×r×h,即:圆柱的体积=sh。这样的动态演示将复杂的知识在图形的不断组合、对比中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降低了学生思维和推理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在学生感知由圆柱的一个底面缩小变成圆锥时,这个圆锥与圆柱是等底等高的,然后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什么关系,继而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测:用圆锥盛沙子,看看需盛几次才能把圆柱倒满,或者把圆柱里的沙倒到圆锥里,可以倒几次,从而得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接着在变式练习中探究: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它们体积的关系;在等高等体积时,它们底面积的关系;在等底等体积时,它们高的关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同时增加了情趣,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将难点趁机有效突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广泛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1-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刘儒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3-331。
[4]王旭媚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尝试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借助多媒体 构建 和谐高效 数学课堂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地引入课堂教学,特别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更大、更广泛、更深远。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靠一张嘴、一支笔与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那么,如何借助多媒体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到一个圆的周长约等于圆直径的3.14倍,当然周长计算也是小学数学几何知识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我在导入部分设置了一个直观形象、新颖、别致、有趣的学习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两层的大蛋糕,让学生猜测,假如在蛋糕的边缘放上大小相等的樱桃,两层分别需要几个?然后课件展示实际所放的情况和所需的个数。接着,让学生猜测上、下层在直径所在的位置也摆上樱桃,可能要几个,再进行演示验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上、下层边缘和直径所需樱桃的情况,发现有什么特点,由此得出:边缘所用樱桃的个数是直径个数的3倍多一些。接着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用一个硬币在直尺上滚动,当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时,边缘一点在直尺上移动的距离约是3.14厘米;还有一种用绕绳法测量周长的过程。把这些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放映出来,银幕上的图像将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对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也就有比较深刻、更清晰的了解,周长计算公式的概括也水到渠成了。而这种思维的感受过程是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无法给予的,并为进一步学习周长的知识创设了有效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新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知识。
二、突破重难点,提高效率
如在教《圆柱体积》这一课时,采用传统教法演示把圆柱切割成小块,并拼凑成近似的长方体,这样既不方便又讲不清,往往演示不好,还会使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模糊认识。如何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过程呢?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对圆柱进行平均分割的演示:出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圆柱,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将它们分别平均分割成8份、16份、32份、64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立刻把它们拼凑起来,然后在屏幕上展示出拼凑的过程和拼合后的效果:拼凑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学生通过观察深刻理解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从而理解了:如果将圆柱等分成无限份,就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体。比较以后得出: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πr),宽相当于底面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体的面积=长×宽×高,所以圆柱的体积=πr×r×h,即:圆柱的体积=sh。这样的动态演示将复杂的知识在图形的不断组合、对比中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降低了学生思维和推理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在学生感知由圆柱的一个底面缩小变成圆锥时,这个圆锥与圆柱是等底等高的,然后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什么关系,继而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测:用圆锥盛沙子,看看需盛几次才能把圆柱倒满,或者把圆柱里的沙倒到圆锥里,可以倒几次,从而得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接着在变式练习中探究: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它们体积的关系;在等高等体积时,它们底面积的关系;在等底等体积时,它们高的关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同时增加了情趣,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将难点趁机有效突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广泛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1-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刘儒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3-331。
[4]王旭媚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尝试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