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下,在高中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建模素养,帮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相应的高中数学问题,让数学和应用间搭建一座桥梁,学生对数学模型展开求解,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做到由此及彼、学以致用。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建模素养;提升方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建模素养培养的重要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高中数学教育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建模素养,教师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在教学工作中把学生作为主体对象,教师要完全发挥出指导作用,改變以往代替学生学习活动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去亲自体验数学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过程,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数学问题发现能力与解决能力。
(二)自主性原则
在高中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遵循自主性原则,无论是学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学习过程的设定,都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权与自主权,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建模素养。同时,教师要注重以小组形式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在构建小组的时候也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去自主构建模型与选择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与想象的空间。
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提升方法
(一)开设专门的数学建模“必修课”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能够运用于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知识点非常多,教师需要结合高中生的个性化学习特征以及数学认知水平,科学、合理地开设专门的数学建模“必修课”,把数学建模与数学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开展整体的编排与设计,加强对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重视。首先,教师可以把数学建模知识进行分类,结合学习能力标准以及整体教育目标来开展编排,把数学知识按照能力与知识开展专题讲解活动,比如,统计模型、组合模型、概率模型、三角模型、数列模型、函数模型等。其次,还需要在课程设计基础上来设定课题,比如,统计分析模型、实际生活中包含的概率模型、规划和组合模型、方案设计和算法模型、三角函数和周期性模型、不等式和规划模型、解三角形和几何测量模型、数列和贷款以及购房的模型、函数和生活最优化模型等。
(二)结合信息技术辅助数学建模
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性,同样在教育行业也出现了“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在高中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来辅助数学建模,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合理优化数学建模的过程与时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应用软件中的数学函数功能开展建模活动,在具体的数学问题分析过程中,利用软件中包含的函数功能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模式,通过结果来推理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信息技术适合运用在模型构造较为烦琐的模型之中,比如,1/2-hy+(-1+y)+x-sinx=0这个隐函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MATLAB软件来绘制曲线,在MATLAB软件中包含了ezplot函数工具,具体的表达式为:>>ezplot(‘/y-log(y)+log(-1+y)+x-sin(x)’),当学生执行程序了之后,就能够展现出函数对应图像,无论是检验模型,还是求解模型、建立模型,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育活动中除了应用MATLAB建模软件,还有其他结合画板、mathematic等数学软件,帮助学生去检验、作图、数学证明、模型模拟、猜想、计算等。
(三)重视教学中的建立与求解数学模型
在当前命题体制下,求解模型是学生最为擅长的,但是建立模型学生的掌握不够全面。在新课标体系下,数学建模素养中包含了引导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建模需要把很多数学问题聚焦到一个体系之中,在数学问题中提取相应的数学变量,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个变量,最终对变量进行筛选,找到理想的数学切入点,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实际数学问题,如果在数学考题中存在大量变量,那学生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建立与求解模型,比如,在探究和发现“魔术师的地毯”中,高中生结合已知数学认知经验能够明白丢弃的0.01m3是由于存在重合部分,重合部分大比例存在于对角线衔接之处,但是学生根本无法明确需要验证什么、切入点在哪里。教师需要让学生去观察为何会存在重合部分,接着把问题导向MNP不共线方面,如1图所示,学生结合已数学知识来验证不共线,除了运用斜率来比较,还可以用到正切以及勾股定理,最终来验证MN+NP≠MP。以上验证过程,相比寻找“不属于一条直线”切入点更加具备实用性。在寻找理想切入点的学习过程,一定要让高中生自主体验与经验,这样才能够真正获得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建模素养。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期间,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规律与关系,在脑海中能够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模型。
参考文献:
[1]郭玉峰,赵坤. 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教材习题中的表现研究:以“函数”为例[J]. 教育科学研究,2019(03):68-74.
[2]彭乃霞,谢辉,徐大刚. 高中数学建模素养培育的教学案例分析——以人教版(A)数学必修4三角函数模型之“货船进出港时间问题”为例[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02):74-81.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建模素养;提升方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建模素养培养的重要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高中数学教育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建模素养,教师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在教学工作中把学生作为主体对象,教师要完全发挥出指导作用,改變以往代替学生学习活动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去亲自体验数学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过程,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数学问题发现能力与解决能力。
(二)自主性原则
在高中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遵循自主性原则,无论是学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学习过程的设定,都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权与自主权,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建模素养。同时,教师要注重以小组形式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在构建小组的时候也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去自主构建模型与选择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与想象的空间。
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提升方法
(一)开设专门的数学建模“必修课”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能够运用于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知识点非常多,教师需要结合高中生的个性化学习特征以及数学认知水平,科学、合理地开设专门的数学建模“必修课”,把数学建模与数学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开展整体的编排与设计,加强对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重视。首先,教师可以把数学建模知识进行分类,结合学习能力标准以及整体教育目标来开展编排,把数学知识按照能力与知识开展专题讲解活动,比如,统计模型、组合模型、概率模型、三角模型、数列模型、函数模型等。其次,还需要在课程设计基础上来设定课题,比如,统计分析模型、实际生活中包含的概率模型、规划和组合模型、方案设计和算法模型、三角函数和周期性模型、不等式和规划模型、解三角形和几何测量模型、数列和贷款以及购房的模型、函数和生活最优化模型等。
(二)结合信息技术辅助数学建模
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性,同样在教育行业也出现了“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在高中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来辅助数学建模,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合理优化数学建模的过程与时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应用软件中的数学函数功能开展建模活动,在具体的数学问题分析过程中,利用软件中包含的函数功能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模式,通过结果来推理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信息技术适合运用在模型构造较为烦琐的模型之中,比如,1/2-hy+(-1+y)+x-sinx=0这个隐函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MATLAB软件来绘制曲线,在MATLAB软件中包含了ezplot函数工具,具体的表达式为:>>ezplot(‘/y-log(y)+log(-1+y)+x-sin(x)’),当学生执行程序了之后,就能够展现出函数对应图像,无论是检验模型,还是求解模型、建立模型,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育活动中除了应用MATLAB建模软件,还有其他结合画板、mathematic等数学软件,帮助学生去检验、作图、数学证明、模型模拟、猜想、计算等。
(三)重视教学中的建立与求解数学模型
在当前命题体制下,求解模型是学生最为擅长的,但是建立模型学生的掌握不够全面。在新课标体系下,数学建模素养中包含了引导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建模需要把很多数学问题聚焦到一个体系之中,在数学问题中提取相应的数学变量,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个变量,最终对变量进行筛选,找到理想的数学切入点,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实际数学问题,如果在数学考题中存在大量变量,那学生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建立与求解模型,比如,在探究和发现“魔术师的地毯”中,高中生结合已知数学认知经验能够明白丢弃的0.01m3是由于存在重合部分,重合部分大比例存在于对角线衔接之处,但是学生根本无法明确需要验证什么、切入点在哪里。教师需要让学生去观察为何会存在重合部分,接着把问题导向MNP不共线方面,如1图所示,学生结合已数学知识来验证不共线,除了运用斜率来比较,还可以用到正切以及勾股定理,最终来验证MN+NP≠MP。以上验证过程,相比寻找“不属于一条直线”切入点更加具备实用性。在寻找理想切入点的学习过程,一定要让高中生自主体验与经验,这样才能够真正获得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建模素养。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期间,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规律与关系,在脑海中能够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模型。
参考文献:
[1]郭玉峰,赵坤. 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教材习题中的表现研究:以“函数”为例[J]. 教育科学研究,2019(03):68-74.
[2]彭乃霞,谢辉,徐大刚. 高中数学建模素养培育的教学案例分析——以人教版(A)数学必修4三角函数模型之“货船进出港时间问题”为例[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02):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