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联合国维和部队开战
当联合国维和部队替换掉比利时军队入驻加丹加省时,驻扎在加丹加地区的地方叛军,已经是一支颇具规模的武装力量。以数百名雇佣军为核心,加上数千名来自周边部落的当地非洲士兵,配合一支精心组建的所谓“加丹加空军”,拥有这样的实力,冲伯等人自信有了与联合国“谈判”的资本。
在这个关键时刻,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达格·哈马舍德却认为,加丹加和南开塞的自行宣布独立是刚果内部事件,联合国维和部队不予以参与,而只在当地执行维任务。在向联合国求助无果后,卢蒙巴政府转而寻求苏联的帮助。在苏联的支援下,卢蒙巴政府指挥刚果国民军迅速对南开塞发起攻击。
苏联对卢蒙巴政府的支持引起了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警惕。当时正是冷战高峰时期,为了遏制苏联力量在非洲的扩张,美国中情局在艾森豪威尔的支持下开始干涉刚果危机。在中情局的暗中支持下,利奥波德维尔驻军司令、军队参谋长约瑟夫·蒙博托发动了政变,驱逐了支援刚果国民军的苏联和捷克军事顾问,于1960年的12月1日抓捕了卢蒙巴,并在转年的1月将其交给冲伯组织。卢蒙巴本人被冲伯手下的雇佣兵殴打致死。影片《雅多维尔围城战》开头的故事便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
在杀害卢蒙巴后,冲伯当局开始肆无忌惮,公然在自己的地盘内大肆屠杀所谓“卢蒙巴分子”。1961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取代了艾森豪威尔的肯尼迪政府开始转变态度,支持联合国。此时,联合国内部已经取得了共识,认识到刚果危机解决的关键,在于解决盘踞加丹加的白人雇佣军力量。于是,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派出了他的爱尔兰副手康纳·克鲁斯·奥布莱恩作为全权代表,指挥联合国维和部队解决加丹加的雇佣军问题。奥布莱恩走马上任后,发起了一系列军事行动,结合谈判手段,逐步控制了加丹加省内大部分雇佣兵占据的军事据点,并开始着手解除加丹加宪兵的武装,监视遣返外国雇佣军和政治顾问。
在节节败退之下,冲伯及其背后的白人雇佣军开始策划反击。雅多维尔包围战就是雇佣军反击的“战果”。
真实的雅多维尔包围战
雅多维尔包围战发生在1961年的9月13日,奥布莱恩指挥联合国部队对加丹加的雇佣军发起了“莫索”行动。“莫索”是印地语,意思是“粉碎”。此次军事行动旨在粉碎加丹加省的白人雇佣军残余力量。但不幸的是,加丹加的雇佣军们提前得到了情报,他们决定将计就计,趁联合国部队发起“莫索”行动之际发起一场反击。经过精心策划后,雇佣军将反击的目标定在了雅多维尔。
需要說明的是,电影《雅多维尔围城战》的英文名为“The Siege ofJadotville”,实际上应该译为“雅多维尔包围战”。因为当地和影片中反映的一样,并无“城”可“围”,只是一片无险可守的开阔地带。这里原本是一个废弃的矿业小镇,后被联合国军征用为军事军点。这场包围战的主人公,爱尔兰陆军35营A连的158名士兵就驻扎在这里。
雅多维尔距加丹加叛军的“首都”伊丽莎白维尔有100多公里,通过一条高速公路连接。一条名为卢菲拉的河流穿越高速公路,河上有一座卢菲拉大桥。这座大桥是增援雅多维尔的必经之路。
雅多维尔从军事上讲并无太多价值。从这里无法威胁加丹加的雇佣军部队,驻守当地的爱尔兰军人也并没有接受战斗任务。因此,在这场战斗结束后很多年,历史学家们还在为叛军为何选择在这里攻击联合国部队的问题而争吵不休。普遍的说法是,欧洲雇佣军首脑希望俘虏雅多维尔的联合国部队作为人质,增加自己与联合国谈判的筹码。 1961年9月13日星期三上午7时40分,由罗杰·福尔奎斯率领的,法国雇佣军、刚果比利时侨民和加丹加当地卢巴族人组成的联军,向雅多维尔发起了攻击。当时许多爱尔兰部队正在参加露天弥撒,一名爱尔兰哨兵比利·雷迪发现了联军的第一批攻击者,并鸣枪向部队发出了警告(雷迪在后来的交火中受了伤)。随后,一场为期五天的战斗接踵而至。
应该说,雇佣军的策略是很高明的。事后的战斗也证明,大量联合国部队被投入到“莫索”行动中,无力回援雅多维尔。这也是雇佣军们最后取得胜利的原因。但驻守雅多维尔的爱尔兰士兵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最终在弹尽粮绝后才选择投降。不过,对于这场战斗的诸多细节,历史学家们依然争论不休。
作为防守方的爱尔兰士兵人数是很清楚的,只有158人(也有材料显示为155人),绝大多数只装备了轻武器,其重武器只有一挺水冷式“维克斯”机枪和一门60毫米口径追击炮。但攻击方由罗杰·福尔奎斯率领的联军人数,历来一直争议不绝。爱尔兰人认为联军人数不少于3000人,最夸张的估计认为有5000人左右。但也有历史学家指出这3000到5000是参战的联军的总数,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被部署于卢菲拉大桥附近,用于切断外界对雅多维尔的增援,因此只有1000多人参加了对雅多维尔的围攻。不过,联军毫无疑问拥有更强的火力。正如电影中所显示的,他们拥有至少一门法国75毫米口径野战炮和一门81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并拥有一架加装了武器的“富加教师”教练机实施对地攻击。
真实的雅多维尔包围战的战斗过程和电影反映得差不多:攻击方人数和火力占优,但士兵素养不足,防守方的爱尔兰军人抵抗非常顽强英勇。不过,电影遗漏了另外一个战场,就是卢菲拉大桥的防御战。为了切断对雅多维尔的支援,联军在大桥一侧部署了火力。一支由瑞典人、爱尔兰人以及上百名印度士兵组成的联合国军部队曾试图穿越大桥支援雅多维尔,被雇佣军领导的联军击退。
在雅多维尔包围战中,防守方的爱尔兰军人损失很小,只有五名士兵受伤。对于进攻方的损失,说法各有不一。爱尔兰士兵们宣称他们至少打死了300名联军士兵,其中包括30名法国外籍兵团雇佣军。但从后来罗杰·福尔奎斯的表现来看,他手下的雇佣军损失似乎没有爱尔兰人宣称的那么大。
此外,在这场战斗中还发生了一起悲剧。9月17日,也就是爱尔兰士兵投降的同一天,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乘坐DC-4改装的公务机准备会见冲伯,解决加丹加问题,但不幸发生了事故,飞机在夜间坠毁,机上成员无一生还。这一情节在电影中也有所表现。
爱尔兰士兵的被俘和联合国秘书长的死去重创了维和部队的士气。联合国不得不和雇佣军头子以及冲伯签订了“停火协议”,交出了“莫索”行动中占据的军事据点。因此,尽管电影中的法国雇佣军被爱尔兰人舍生忘死打得灰头土脸,但在真实的历史上,雅多维尔一战,却成就了罗杰·福尔奎斯的传奇。在维和部队停火之后,刚果国民军试图从南开塞武装进入加丹加,又被福尔奎斯率领的雇佣军击败。这一战让福尔奎斯成为了当时非洲大陆最著名的雇佣军领袖。
不过,无论是雅多维尔包围战,还是之后对刚果国民军的胜利,雇佣军们取胜的关键,都在于手中的“富加教师”教练机。在雅多维尔包围战中,由比利时飞行员约瑟夫·杜兰驾驶的“富加教师”多次驱逐试图从空中对雅多维尔实施补给的直升机,并参与攻击了地面的爱尔兰部队。正是由于杜兰驾驶的武装教练机的加入,使得爱尔兰士兵最终下决心宣布接受投降。此外,约瑟夫·杜兰还驾驶“富加教师”袭击过一个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机场,击毁了数架飞机多,其中数为公务机。
雅多维尔包围战之后
尽管雅多维尔一战让雇佣军特别是“加丹加空军”声名大振,但实际上,雇佣军们一时的胜利,无非是由于联合国维和部队手中并无多少可以用于反击的战斗机,因此让火力和性能都不出众的武装“富家教师”教练机出足了风头。在雅多维尔之后,联合国维和部队对雇佣军的嚣张气焰极为愤怒,而美国也开始对这些活跃于非洲、与法国戴高乐政府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雇佣军产生了警惕。肯尼迪在公开讲话中甚至扬言美国会采取單方面行动消灭所谓的“加丹加空军”。为了防止美国真的这么干,联合国联开始加强维和部队的空中力量。瑞典从F22战斗机联队抽调了五架萨博J.29B战斗轰炸机和两架S.29C战术侦察机组成了一个分遣队,将其派到了刚果的卡米纳空军基地。S.29装备了20mm机炮、13.5cm火箭和凝固汽油弹。之后,印度空军派来了第5中队装备炸弹和机炮的“堪培拉”B(1)Mk58中型轰炸机,意大利空军派来了第4中队的“佩刀”Mk4。
1962年12月28日,驻伊丽莎白维尔的联合国部队在经过精心准备后,开始实施“大满贯”行动。地面部队发起突袭,清理了伊丽莎白维尔的路障、占据了电话局和广播电台,并夺取了宪兵司令部,几乎没受到什么损失。印度的“堪培拉”轰炸机和瑞典的J.29战斗机几乎同时空袭了冲伯的机场。“加丹加空军”的武装T-6G教练机、“富加教师”教练、两架还未曾飞行过的“吸血鬼”战斗轰炸机,以及多架运输机被击毁于地面。在面对真正的空中力量时,一度不可一世的雇佣军实际上不堪一击。冲伯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打击之下不得不投降,其手下的雇佣兵也被遣散,并在联合国的监督之下被遣送回国。加丹加的独立闹剧也最终落下了帷幕。至此,刚果危机的第一阶段结束,这支名噪一时的“教练机空军”也寿终正寝。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冲伯手下的欧洲雇佣军很多,由此而产生了好几派力量,福尔奎斯只是其中之一,负责指挥冲伯的“加丹加宪兵”。除了他之外,比利时种植园主雅克·施拉姆成立了最早的雇佣兵武装第十突击队,在加丹加的叛乱中作用突出;比利时人拉·莫林上校(LaMolin)建立了由法语国家士兵组成的第六突击队;英国人迈克·霍尔(MikeHall)则是冲伯的密友和军事顾问;约翰·彼得斯(JohnPeters)是霍尔的副手,作战勇敢,残忍至极。后来臭名昭著的雇佣军头子德纳尔,当时只是福尔奎斯的顾问。这些人后来都深度参与了非洲多个地区的战争,都是所谓雇佣兵时代的“传奇人物”。
福尔奎斯本人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实施打击之前便离开了加丹加,前往北也门。在那里,他和他的老搭档德纳尔又以雇佣兵头子的身份参与了一系列的战斗。2011年,福尔奎斯在法国尼斯去世。在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2010年,福尔奎斯在法国外籍军团的卡梅隆庆典(Camerone ceremony,法国外籍兵团的一个传统庆祝节日)上被授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