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 ”在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乘、除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又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中的重点。
按照常理,学生学数学的时候基本上都要进行计算,所以计算能力应该很强了。可事实是怎样的呢?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升反降,主要表现为口算速度减慢、计算正确率下降,等等。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真正让小学计算教学具有实效性呢?
一、以认真审题为前提
在实际生活中,有人以为在解答应用题时才需要审题。计算题中的运算符号、计算数据都“一目了然”,不需要审题。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好多学生做题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才会出现错误的。 在解答计算题的时候,一般应按照以下的步骤审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当然,解题时要特别注意运算中有没有可能出现“0”,从而可以省去一些计算步骤。如790×30=?,42000÷600=? 提笔就算确实太繁琐,正确对待题目中的“0”可以让我们在解题时省去许多麻烦,提高运算速度。总之,认真审题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二、以概念、算理和法则的教学为基础
学生计算效率的高低,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程度。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概念,只有深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才便于导出算法,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实践证明,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弄清算理,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先出示5×3= 15,50×3=150,5×30=150,50×30 = 1500,500×300=150000几道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导致积的变化,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铺垫。在学习新课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小数看做整数乘,其中的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后,这样乘出来的结果与原来的结果相比有什么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怎样才能得出原来的结果?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算理的同时,也懂得了计算的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再如,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法则后,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法则,详尽地说出利用法则思考和计算的全过程,以达到巩固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当堂掌握学习重点,事半功倍。
三、以口算训练为根本
口算具有简便、灵活、实用性强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中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强训练。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能让学生在经常的口算训练中提高计算素养。
首先,要加强基本口算训练。20以内,百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乘、除法,整十数乘、除两、三位数的乘、除法,常用计量单位的改写,运用运算定律、性质可以简便计算的口算都是基本口算。只有基本的东西掌握了才能向纵深发展。
其次,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就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地训练实现的。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的口算练习,方法简单易行,效果一定显著。
再次,口算训练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如视算、听算、限时比赛以及抢答等,以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素养。
四、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1.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微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混合运算59+ 80÷8×4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教学,重视操作和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如:101与89相乘是多少?可引导学生探究:101×89 = (100 +1)×89,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习惯作保证
生活实践证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小学生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要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3.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4.定期评比的习惯。给学生以鼓励,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计算能力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基本能力,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计算知识,尤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努力寻找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这样才能在计算教学的路上稳步前进。
(作者单位:545799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
按照常理,学生学数学的时候基本上都要进行计算,所以计算能力应该很强了。可事实是怎样的呢?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升反降,主要表现为口算速度减慢、计算正确率下降,等等。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真正让小学计算教学具有实效性呢?
一、以认真审题为前提
在实际生活中,有人以为在解答应用题时才需要审题。计算题中的运算符号、计算数据都“一目了然”,不需要审题。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好多学生做题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才会出现错误的。 在解答计算题的时候,一般应按照以下的步骤审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当然,解题时要特别注意运算中有没有可能出现“0”,从而可以省去一些计算步骤。如790×30=?,42000÷600=? 提笔就算确实太繁琐,正确对待题目中的“0”可以让我们在解题时省去许多麻烦,提高运算速度。总之,认真审题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二、以概念、算理和法则的教学为基础
学生计算效率的高低,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程度。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概念,只有深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才便于导出算法,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实践证明,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弄清算理,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先出示5×3= 15,50×3=150,5×30=150,50×30 = 1500,500×300=150000几道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导致积的变化,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铺垫。在学习新课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小数看做整数乘,其中的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后,这样乘出来的结果与原来的结果相比有什么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怎样才能得出原来的结果?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算理的同时,也懂得了计算的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再如,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法则后,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法则,详尽地说出利用法则思考和计算的全过程,以达到巩固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当堂掌握学习重点,事半功倍。
三、以口算训练为根本
口算具有简便、灵活、实用性强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中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强训练。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能让学生在经常的口算训练中提高计算素养。
首先,要加强基本口算训练。20以内,百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乘、除法,整十数乘、除两、三位数的乘、除法,常用计量单位的改写,运用运算定律、性质可以简便计算的口算都是基本口算。只有基本的东西掌握了才能向纵深发展。
其次,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就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地训练实现的。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的口算练习,方法简单易行,效果一定显著。
再次,口算训练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如视算、听算、限时比赛以及抢答等,以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素养。
四、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1.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微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混合运算59+ 80÷8×4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教学,重视操作和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如:101与89相乘是多少?可引导学生探究:101×89 = (100 +1)×89,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习惯作保证
生活实践证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小学生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要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3.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4.定期评比的习惯。给学生以鼓励,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计算能力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基本能力,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计算知识,尤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努力寻找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这样才能在计算教学的路上稳步前进。
(作者单位:545799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