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罪与罚》这部小说中,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写,反映出了在资本主义残酷统治之下人们的矛盾和悲哀。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典型的双重性格和矛盾心理的具体分析,联系19世纪末俄国的社会现状及其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分析小说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反抗与屈从这个核心矛盾出现的根源。
【关键词】双重性格;反抗;屈从;矛盾;根源“With Punishes center the leading character by Crime” to revolt with the contradiction which submits to
Wei Pingping
【Abstract】“With Punishes in this novel at Crime”, the author Dostoyevsky base through to leading character Russ around the Kohl Nepal branch husband crime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reflected people’s contradiction and was sorrowful under the capitalism brutal ru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leading character Russ the Kohl Nepal branch husband’s dual disposition and the contradictory psychological concrete analysis, related 19 century’s ends Russia the social condition and its author’s then creation background, in the analysis novel leading character Russ the Kohl Nepal branch husband revolts with submits to the basic reason which this core contradictory appeared.
【Key words】Dual disposition; Revolt; Submits to; Contradictory; Basic reason刘翘在其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论稿》中曾经评价《罪与罚》是一部十九世纪青年人的历史。[1]那么它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就可以说是一个“十九世纪青年人”的典型。他走向犯罪的心理过程和内心的矛盾斗争构成了小说的核心内容。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其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让我们看上去时而如宗教徒,时而如无神论者,时而如反叛与破坏的传播者,时而又像顺从一切的羔羊。可以说,他是一个在精神上充满了矛盾的人。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又可以找到他思想中的核心矛盾,即对命运的反抗与屈从。
1反抗与屈从的矛盾体现
在《罪与罚》这部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分析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让我们同样难以忽视的就是主人公的“双重性格”。作者在小说中借拉祖米欣的话便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这种性格披露的很彻底。“他阴沉、忧郁、高傲;最近(也许早就开始了)他又变得神经过敏和多疑。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他不喜欢流露自己的感情,宁愿表现出冷酷无情,而不愿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而,有时候他一点疑心病也没有,只是冷冰冰的,麻木不仁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真的,他身上仿佛有两种相反的性格在轮流起作用。”正是有了这样的性格,他的内心才会涌现出各种复杂的矛盾与撕裂情绪。包括社会的、宗教的、性格的、情感的,甚至是病理的等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一直在与社会、命运抗争,他在反抗一切不公,然而这种反抗又是无力的,面对强大的“敌人”的折磨,他徘徊在反抗与屈从之间。这种矛盾也正是他所有矛盾的核心。
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写的文章中,他表示“所有的人被分为平凡和不平凡两类。平凡的人必须俯首帖耳地过日子,没有犯法的权利。可是不平凡的人,有权犯各种各样的罪,有权肆意犯法。”“平凡的人他们在顺从中生活,而且乐于做顺民。不平凡的人,他们全部都犯法,根据能力大小,他们是破坏者或者是倾向破坏的人。……他们大多数在形形色色的声明中要求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在。”为了证明自己虽然贫穷的快要活不下去但是却不是弱者,他将反抗的矛头指向了“可恶的高利贷老太婆”。他要用杀人犯法来检验自己的理论。生活在自己的理论世界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了“所有虱子中最不中用的一只”以后,陷入了恐惧深渊之中的他对自己非常痛恨,“我本人比起那只被杀死的虱子来也许更可恶、更下流……难道还有什么事情能跟这种恐怖相比吗!”这个时候,他似乎完全承认了“我十足是个虱子”。此时,他想到了总是默默经受着侮辱、不幸与苦难,不会愤懑,不会哀叫的索尼娅。他把索尼娅当作知己,并把犯罪的事实向她坦白,老实地接受她的评判和指点。但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拉斯科尔尼科夫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反抗社会的想法。他甚至在劝说索尼娅,“你过着极其厌恶的污秽生活,这难道还不可怕吗!同时你自己也知道你过这种生活帮助不了任何人,也拯救不了任何人。……这种耻辱和下流生活,在你身上怎么能够和别种截然不同的圣洁情感并存呢?干脆投河自尽,了此残生,倒还公正一些,要公正一千倍,明智一千倍!”这些话无异于在提醒索尼娅要反抗这种污秽的生活,为自己创造一种本应有的纯净。可是,正是这种想法,不但叫索尼娅不知所向,就连头脑中充满叛逆思想的拉斯科尔尼科夫自己也无所适从。这个时候,他还在思索着怎样拯救在苦难中的人们吗?也许他仅能做到的,也就只有“向人类的一切苦难下跪”,然后继续屈从于这让人痛苦的生活。 2反抗与屈从的矛盾的根源
在《罪与罚》这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内心深刻的矛盾和痛苦的情绪,这让我们不得不深入去思考,主人公的矛盾情绪因何而生?这里对反抗与屈从这一核心矛盾的根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社会根源: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重点描写的不是按一定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要素展开的情节,而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每一个场景、每一段情节或插曲都被融入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成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成为人物心理矛盾及其变化的条件或依托。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活动总是同这样的环境气氛联系在一起,“街上热的可怕,又闷又拥挤,到处是石灰、脚手架、砖块、尘土和夏所特有的恶臭,这是每个没有条件租别墅去避暑的彼得堡人闻惯了的臭味,……这一切一下子就使这个青年本来已经不健康的神经又受到了令人痛苦的刺激”。 闷热、尘土、恶臭等等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彼得堡具有特征性的环境气氛,是直接作用于主人公神经的刺激物,也是他感到煎熬、窒息、压抑而充满矛盾找不到出路的心理外射,还是他犯罪前后内心矛盾斗争和痛苦的象征。 “被锁紧了咽喉似的嘎声”,街灯也像“鬼火似的”闪烁着,甚至连“风也像求施的讨厌的乞丐似的呻吟着”。这幅破败、凌乱、阴暗的街景,正是主人公焦躁不安,心烦意乱情绪的外化。反过来,正是出于主人公矛盾、紊乱的心理才会有眼中的这种街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世界的现状正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导致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心理变化的一系列“客观条件”。
生活上的贫困与饥饿不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的根本原因,但是却是促使他挣脱自己苦难屈辱的处境,挤入上流社会,成为社会主宰的强大动力。“我想做拿破仑”这种观念正是由他的贫贱生活地位激发出来的。他孤高自傲、郁郁寡欢、疑虑重重。这样一种性格在穷极潦倒的境遇中,面对社会现实的不平与罪恶,必定会有一种“稀奇古怪的念头”。而这种社会地位的分化也是与俄国当时社会动荡的现状分不开的。
2.2作家经历对主人公反抗与屈从矛盾性格形成的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在俄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一生命运多舛。他亲眼见到并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崩溃。城市各层人物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之下产生的变化,在他的笔下有着独特的表现。他用一个作家独到的眼光观察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仔细研究作家的生平就可以发现,在《罪与罚》这部作品中,作家和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不少心理活动上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例如,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帮助处理马尔美拉托夫的丧葬时,重新体会到了生命的力量的强大。他认为“这种感觉可以和一个被判处死刑,突然获得出乎意外的赦免的囚犯的感觉相似。”这个细节正是作家曾有过的亲身体验。1849年4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成员一起被沙皇政府逮捕。他因在一次会上读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那封有名的反农奴制的信等罪名,被剥夺了贵族身份,并判处死刑。临刑时又宣谕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旨意改处苦役及期满后当兵。另外,当主人公自首后在流放地服刑时“他严格检查了自己的行为,他那颗变得冷酷的心在以前的行动中,除了人人都能发生的极平常的失策外,找不出任何别的可怕的罪行”。“他失败了,所以他去自首了,仅仅在这一点上他服罪了”。作家与主人公的心灵经受着同样的苦难与折磨,争取与寻求着同样的寄托与慰藉。
当然,我们读者在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心灵历程的同时,也决不能把主人公的心理看成是作家本人心理的简单再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经历和疾病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当然不只限于作家描写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和表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作家的特殊生活经历和特殊的疾病造成了作家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又形成了作家最后独特的创作个性。这种独特的个性使得作家在创作《罪与罚》时就自然地将在自己身上难以宣泄的矛盾情绪寄托在主人公的灵魂深处。参考文献
[1]刘翘.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论稿[M].吉林:吉林文学出版社,1986:137
[2]叶尔米洛夫著.满涛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60
[3]程正民.俄国作家创作心理研究[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4]巴赫金著.佟景韩译.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巴赫金文论选[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著.李明滨译. 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孙玉华.深沉幽怨的咏叹调-《罪与罚》与《家》主人公性格之比较.汪榕培、王晓娜主编.忧郁的沉思-中外比较文化[C].大连:大连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化研究所,2000
[7]高尔基著.冰夷、满涛、孟吕、缪灵珠、戈宝权、曹葆华等译.谈谈市民习气.论文学续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刘文孝.完满的现实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刘文孝主编.外国文学的艺术发展史[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关键词】双重性格;反抗;屈从;矛盾;根源“With Punishes center the leading character by Crime” to revolt with the contradiction which submits to
Wei Pingping
【Abstract】“With Punishes in this novel at Crime”, the author Dostoyevsky base through to leading character Russ around the Kohl Nepal branch husband crime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reflected people’s contradiction and was sorrowful under the capitalism brutal ru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leading character Russ the Kohl Nepal branch husband’s dual disposition and the contradictory psychological concrete analysis, related 19 century’s ends Russia the social condition and its author’s then creation background, in the analysis novel leading character Russ the Kohl Nepal branch husband revolts with submits to the basic reason which this core contradictory appeared.
【Key words】Dual disposition; Revolt; Submits to; Contradictory; Basic reason刘翘在其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论稿》中曾经评价《罪与罚》是一部十九世纪青年人的历史。[1]那么它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就可以说是一个“十九世纪青年人”的典型。他走向犯罪的心理过程和内心的矛盾斗争构成了小说的核心内容。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其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让我们看上去时而如宗教徒,时而如无神论者,时而如反叛与破坏的传播者,时而又像顺从一切的羔羊。可以说,他是一个在精神上充满了矛盾的人。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又可以找到他思想中的核心矛盾,即对命运的反抗与屈从。
1反抗与屈从的矛盾体现
在《罪与罚》这部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分析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让我们同样难以忽视的就是主人公的“双重性格”。作者在小说中借拉祖米欣的话便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这种性格披露的很彻底。“他阴沉、忧郁、高傲;最近(也许早就开始了)他又变得神经过敏和多疑。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他不喜欢流露自己的感情,宁愿表现出冷酷无情,而不愿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而,有时候他一点疑心病也没有,只是冷冰冰的,麻木不仁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真的,他身上仿佛有两种相反的性格在轮流起作用。”正是有了这样的性格,他的内心才会涌现出各种复杂的矛盾与撕裂情绪。包括社会的、宗教的、性格的、情感的,甚至是病理的等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一直在与社会、命运抗争,他在反抗一切不公,然而这种反抗又是无力的,面对强大的“敌人”的折磨,他徘徊在反抗与屈从之间。这种矛盾也正是他所有矛盾的核心。
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写的文章中,他表示“所有的人被分为平凡和不平凡两类。平凡的人必须俯首帖耳地过日子,没有犯法的权利。可是不平凡的人,有权犯各种各样的罪,有权肆意犯法。”“平凡的人他们在顺从中生活,而且乐于做顺民。不平凡的人,他们全部都犯法,根据能力大小,他们是破坏者或者是倾向破坏的人。……他们大多数在形形色色的声明中要求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在。”为了证明自己虽然贫穷的快要活不下去但是却不是弱者,他将反抗的矛头指向了“可恶的高利贷老太婆”。他要用杀人犯法来检验自己的理论。生活在自己的理论世界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了“所有虱子中最不中用的一只”以后,陷入了恐惧深渊之中的他对自己非常痛恨,“我本人比起那只被杀死的虱子来也许更可恶、更下流……难道还有什么事情能跟这种恐怖相比吗!”这个时候,他似乎完全承认了“我十足是个虱子”。此时,他想到了总是默默经受着侮辱、不幸与苦难,不会愤懑,不会哀叫的索尼娅。他把索尼娅当作知己,并把犯罪的事实向她坦白,老实地接受她的评判和指点。但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拉斯科尔尼科夫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反抗社会的想法。他甚至在劝说索尼娅,“你过着极其厌恶的污秽生活,这难道还不可怕吗!同时你自己也知道你过这种生活帮助不了任何人,也拯救不了任何人。……这种耻辱和下流生活,在你身上怎么能够和别种截然不同的圣洁情感并存呢?干脆投河自尽,了此残生,倒还公正一些,要公正一千倍,明智一千倍!”这些话无异于在提醒索尼娅要反抗这种污秽的生活,为自己创造一种本应有的纯净。可是,正是这种想法,不但叫索尼娅不知所向,就连头脑中充满叛逆思想的拉斯科尔尼科夫自己也无所适从。这个时候,他还在思索着怎样拯救在苦难中的人们吗?也许他仅能做到的,也就只有“向人类的一切苦难下跪”,然后继续屈从于这让人痛苦的生活。 2反抗与屈从的矛盾的根源
在《罪与罚》这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内心深刻的矛盾和痛苦的情绪,这让我们不得不深入去思考,主人公的矛盾情绪因何而生?这里对反抗与屈从这一核心矛盾的根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社会根源: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重点描写的不是按一定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要素展开的情节,而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每一个场景、每一段情节或插曲都被融入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成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成为人物心理矛盾及其变化的条件或依托。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活动总是同这样的环境气氛联系在一起,“街上热的可怕,又闷又拥挤,到处是石灰、脚手架、砖块、尘土和夏所特有的恶臭,这是每个没有条件租别墅去避暑的彼得堡人闻惯了的臭味,……这一切一下子就使这个青年本来已经不健康的神经又受到了令人痛苦的刺激”。 闷热、尘土、恶臭等等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彼得堡具有特征性的环境气氛,是直接作用于主人公神经的刺激物,也是他感到煎熬、窒息、压抑而充满矛盾找不到出路的心理外射,还是他犯罪前后内心矛盾斗争和痛苦的象征。 “被锁紧了咽喉似的嘎声”,街灯也像“鬼火似的”闪烁着,甚至连“风也像求施的讨厌的乞丐似的呻吟着”。这幅破败、凌乱、阴暗的街景,正是主人公焦躁不安,心烦意乱情绪的外化。反过来,正是出于主人公矛盾、紊乱的心理才会有眼中的这种街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世界的现状正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导致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心理变化的一系列“客观条件”。
生活上的贫困与饥饿不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的根本原因,但是却是促使他挣脱自己苦难屈辱的处境,挤入上流社会,成为社会主宰的强大动力。“我想做拿破仑”这种观念正是由他的贫贱生活地位激发出来的。他孤高自傲、郁郁寡欢、疑虑重重。这样一种性格在穷极潦倒的境遇中,面对社会现实的不平与罪恶,必定会有一种“稀奇古怪的念头”。而这种社会地位的分化也是与俄国当时社会动荡的现状分不开的。
2.2作家经历对主人公反抗与屈从矛盾性格形成的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在俄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一生命运多舛。他亲眼见到并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崩溃。城市各层人物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之下产生的变化,在他的笔下有着独特的表现。他用一个作家独到的眼光观察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仔细研究作家的生平就可以发现,在《罪与罚》这部作品中,作家和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不少心理活动上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例如,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帮助处理马尔美拉托夫的丧葬时,重新体会到了生命的力量的强大。他认为“这种感觉可以和一个被判处死刑,突然获得出乎意外的赦免的囚犯的感觉相似。”这个细节正是作家曾有过的亲身体验。1849年4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成员一起被沙皇政府逮捕。他因在一次会上读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那封有名的反农奴制的信等罪名,被剥夺了贵族身份,并判处死刑。临刑时又宣谕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旨意改处苦役及期满后当兵。另外,当主人公自首后在流放地服刑时“他严格检查了自己的行为,他那颗变得冷酷的心在以前的行动中,除了人人都能发生的极平常的失策外,找不出任何别的可怕的罪行”。“他失败了,所以他去自首了,仅仅在这一点上他服罪了”。作家与主人公的心灵经受着同样的苦难与折磨,争取与寻求着同样的寄托与慰藉。
当然,我们读者在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心灵历程的同时,也决不能把主人公的心理看成是作家本人心理的简单再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经历和疾病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当然不只限于作家描写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和表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作家的特殊生活经历和特殊的疾病造成了作家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又形成了作家最后独特的创作个性。这种独特的个性使得作家在创作《罪与罚》时就自然地将在自己身上难以宣泄的矛盾情绪寄托在主人公的灵魂深处。参考文献
[1]刘翘.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论稿[M].吉林:吉林文学出版社,1986:137
[2]叶尔米洛夫著.满涛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60
[3]程正民.俄国作家创作心理研究[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4]巴赫金著.佟景韩译.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巴赫金文论选[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著.李明滨译. 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孙玉华.深沉幽怨的咏叹调-《罪与罚》与《家》主人公性格之比较.汪榕培、王晓娜主编.忧郁的沉思-中外比较文化[C].大连:大连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化研究所,2000
[7]高尔基著.冰夷、满涛、孟吕、缪灵珠、戈宝权、曹葆华等译.谈谈市民习气.论文学续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刘文孝.完满的现实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刘文孝主编.外国文学的艺术发展史[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