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老虎”的中国美术梦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IND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梦想才会创造奇迹。有梦想就有方向,有梦想就有力量。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源泉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的“中国梦”,令人感慨,催人奋进。“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无论是名人权贵还是小人物,都会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可能有大有小,但都必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不懈进取才能实现;也惟有如此,梦想才能在中国绽放成一片花园,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复兴的别样风采。
  “中国梦”,一个颇为浪漫的词汇,却牵动着全体国人的心绪,也牵动着四川著名画家覃俊儒老师的心绪。
  国有国的梦。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梦想,那他只能被风云变幻的时代淘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梦想,那他只能被历史的长河湮没。那么,覃俊儒老师的“中国美术梦”是什么呢?
  覃俊儒老师的“中国美术梦”就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这是艺术家用和平、文明的方式,参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和平之梦、和谐之梦。“中国梦”是梦想的总和,覃俊儒老师的“中国美术梦”也是其中之一。“中国梦”激励覃俊儒老师的“美术梦”,覃俊儒老师的“美术梦”助力“中国梦”。覃俊儒老师说,美术也要脚踏实地,才能扮演好“美术梦”在“中国梦”中的角色。
  覃俊儒,1938年生于大足石刻故里一个书香之家,1960年毕业于四川美院,中西绘画皆善,功力深厚,中年后专攻国画。因生之于虎年,又尤擅画虎,早就在蜀中画坛获得了“覃老虎”的儒称,且由此被聘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传统。覃俊儒老师继承了传统,但并不拘泥于传统,而是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在多变中“究理尽情”,在扩张中实现“气韵生动”。他作画,一反“意在笔先”的构图模式,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与探索,将浪漫与激情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艺术体系,从而产生与民族复兴、社会和谐息息相关的喜剧效果和美学价值。
  覃俊儒老师属于风格多变的扩张型画家。他立足传统根基,面向现代潮流,追求笔墨意趣,不论山水,花鸟,人物,飞禽走兽,他皆有涉足。许多画面皆以山水花卉为背景,且多用冷暖对比色调渲染,明快典雅,主次分明。他的作品没有特意地精雕细刻,而是充满激情地大笔挥洒,在这种挥洒中,寻找那种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感以及对人文历史的幽思之情。不管是画面布局还是线条色彩,皆以现代艺术最朴实的语言,挖掘着画面背后的思想内涵,从而像潺潺溪流般入驻人们的视野与心灵。
  在中国绘画界的画虎者,多如牛毛,但是,能画出自己风格者,却不多见,而常能融激情于技艺,且能即兴挥洒,一气呵成者,实稀而有之。覃俊儒老师就是这样的稀有者。他画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画虎之情而张显人文。画虎时,先以色铺写出虎的动势,以刚柔相济多变的笔法写出虎的神韵,墨色交融,极为生动。他每每现场作画,胸有成虎,即兴写来,边写画,边收拾,须臾之间,一只只充满激情的老虎就跃然于纸上。
  2012年国庆节前,覃俊儒老师创作了一幅作品《巍巍华夏雄才辈出》(367cm×144cm)。这幅作品也可以称为“十八虎图”:画面上,草木丛生,山崖苍润。虎之一族,九大九小,顾盼有情。大虎以奔腾之势,至上而下;小虎嬉戏、活泼可爱。大虎威猛,而又兼有柔情和矫健。天伦之乐,亲情之戏,长幼之序,其寓意皆在图中。诚如前辈著名画家李仲海老先生所言:“覃老虎画的老虎,是会说话的老虎。”细观此图,杂然有声,十八只虎、三十六只眼,尤有语言之功,甚为妙哉。可以说,这些俊虎是迈着坚实而豪迈的步伐,在温柔中前行,且心存儒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给人以一往无前,万夫难闯,一张一弛,文武开道,威风八面之感。
  我觉得,覃俊儒老师的《巍巍华夏雄才辈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寓意的: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这次大会完成了党的新老交替,规划了中国的未来。新的党中央不久就提出了牵动全体中国人心绪的“中国梦”。十八只虎,九大九小,既彰显着十八大的召开和新老交替的完成,也借用传统的“九九”喻显“久久”;温柔的虎族,意味着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注重人本的民族,“中国梦”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俊虎坚实而豪迈的步伐,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也代表着中国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要。
  覃俊儒老师的虎画,无时不体现厚重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民族价值。虎,是凶猛、力量、威严、刚正、镇邪、吉祥的象征。在其《巍巍华夏雄才辈出》图中,虎的这些象征意义都得到很好的体现,也将他与“中国梦”相结合的“中国美术梦”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很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品格情操、思想观念、学识才华、审美趣味融进对世界、历史、社会、现实的独特感悟,并表现于艺术创作之中。覃俊儒老师不惜长年呕心沥血地对以老虎为代表的题材一再弘扬与挖掘,从社会学角度来思考,其目的不能不归结于:这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家,在潜意识中对民族复兴的一种曲折表达,对和谐社会的一种期待向往;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画家覃俊儒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几千年来为平等、自由、幸福而奋斗不息的崇高信念与坚毅精神的呐喊与颂扬。不用说,覃俊儒老师的这个“中国美术梦”,就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心心念念的“中国梦”。
  覃先生的作品,产生出了高度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通过他的作品,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人文艺术的博大精深。尽管他对他的有些作品还并不满意,常在深思。但那些充满喜剧意味和浪漫色彩的“抽象符号”,却在本质上于时代大潮中向世界昭示了一个古老民族那气薄云天的辉煌。而覃俊儒老师的“中国美术梦”,就是艺术家用纯真的感情语言所织成的“心画”。如梦如幻的“心画”在画家笔下,得到喜剧性的升华,将我们现代人的灵魂带入一种意境高远、深含哲理、充满审美体验的全新境界。 覃俊儒老师确实无愧于“当代画虎名家”的称号。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都)编审
其他文献
对佛教历史有点研究的人都知道,所谓大藏经,是指佛教典籍的总汇,或者说是整个佛经的统称。佛教典籍,主要包括经、律、论三大部分。唐以前的佛经主要靠抄写,19世纪敦煌发现的文献,抄写的佛经占有相当比例。到了晚唐,才出现刻印的佛经。至晚唐,成都出现了过家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龙池卞家印的《陀罗尼经》《增胜佛母陀罗尼咒》,其中《陀罗尼经》用梵文写刻,是当时国内篇幅较大的印刷品。在北宋初年,四川出现了佛教
期刊
陈沫吾:陆象山教人首在做人,他说过:“某这令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令尊大人怎么看待这个说法?其一生致力于学问有什么变化?  蒙默:先父很推崇这句话,也多次讲这句话。凡到他家来问学的年青人,差不多都要先讲这句话。做学问首先就是要学做人。他说理学不是拿来讲的,是拿来躬行实践的。所以港台的新儒家又把儒学叫做“人学”。  他老人家做学问有几变,为什么有几变好像还说不大清楚,但有一点就是有些
期刊
谢伯子有一个偌大的风雷世界,尽管上天给他人生设置的是一个静音模式。  在无声坠地的那一瞬,他便有与生俱来的“异秉”特质;在天生聋哑残障的天地里,他奏响了美妙的天籁;在聋哑人特殊教育界里,他是江苏常州特殊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著名聋人特殊教育家;在生长的艺术氛围里,他得到钱名山、谢玉岑、张大千、郑午昌等一代高人亲炙;在张善子、张大千开派的大风堂中,他是翘楚于斯的门人;在人生的文化苦旅中,聋哑残障注
期刊
清人梁言:“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1]然而,当代书法又是何种面目呢?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经济在提升,科技在进步,作为几千年来国人一直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书法,当然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向前发展。“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时代的书法都有其鲜明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频繁交流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外来文化。处于“文化大革命”
期刊
书法与篆刻,是中华民族的经典艺术,是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孕育、创造、发展、繁荣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不断进步、日益辉煌的历程。篆刻即是人们常说的刻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印”四大国粹之一。其历史最为悠久,胎息于远古的仰韶文化,雏形于殷墟的卜辞文化,成长于商周的青铜文化,盛行于秦汉而振兴于明清。时至今日,书法与篆刻艺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典文化,在走向世界国际舞台中发挥着重要
期刊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此次欧洲九国游行程,基本上是按欧洲文学发展线索安排的。比如在我们游了意大利南部罗马古城,体验了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后又返回中部的佛罗伦萨,对文艺复兴的发祥地进行参访。  世人景仰的文化圣地  佛罗伦萨,这是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她以其古老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赢得世人永久的尊重。早在14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首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从事中间
期刊
笔者于2012年赴成都参加杜甫诞生1300年纪念大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收获多多。其中的一个意外收获是,见到了从未谋面过的作家马识途,还近距离地聆听到他老人家的演讲。马老的演讲安排在9月21日下午的学术年会的开幕式上。本届学术年会在杜甫草堂的瑞苑浣花里宾馆会议室举行。下午2点30分到了,主席台上的领导相继落座,人们就看见中间位置的一位老人前面的那赫然醒目的“马识途”三个字。我看见这个
期刊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根正苗嫩,势单力薄,共产国际对孙中山先生创建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看中其在民主革命中所处地位、作用,主张共产党同国民党联合,以推进实现中国民主革命任务。1921年12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受派专此对中国国民党作观察。“马林于12月16日离开上海去中国南方。他先后到汉口、长沙、桂林等地,沿途参加一些进步青年集会。在桂林停留9天,同孙中山先生会谈三次,然后又经广州等地,于1922年3月
期刊
佛教自汉传入中国以来,逐渐发展完善。北宋以降,一大批士大夫热衷于学佛参禅,佛教(尤以禅宗)的浸润可谓深入到宋代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这个时期的诗歌、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由于北宋帝王大都重视佛教,受时代背景以及其浓郁的佛教家庭氛围与其坎坷的遭遇所使,苏轼信佛参禅亦在情理之中。  谈及苏轼,其可谓儒释道三教皆融通。苏轼本着以儒济世报国、以道处事为人、以佛治心养气的原则,进而给自己的人
期刊
“肮脏”与“龌龊”现在都被当作同义的双音节联绵词使用,形容人体、衣物、环境不干净或思想、品行卑鄙、丑恶,贬义色彩很浓。其实两者的本义并非这样,而且“肮脏”还含有褒义;“龌龊”则是个中性词,并无贬义。要讲清为什么的道理,就要从两者的由来和语义演变说起。  先说肮脏。“肮”与“脏”原本是各自独立的单音词,“肮”的读音 ,同“吭”,本义是咽喉,名词。语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肮,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