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与现实的交错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yx77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可预见的未来,虚拟世界由于其显而易见的对信息交流的高度支持而将在现代社会拥有长足的发展空间,从而进一步作为娱乐,生产和生活工具普遍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从现实世界中产生而又相对独立的世界,其美学特征必然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虚拟世界 美学 虚拟艺术
  
  美是什么?这是美学中一个最古老而至今还未有圆满答案的问题,也是传统美学中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美的本质问题。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而笔者更愿意将其定义为人类的创造性和学习性这两种原始本能的对感官的情绪化感受,创造性的求异和学习性的趋同这两者使美的定义微妙地游离在似与不似之间。
  
  虚拟世界的吸引力
  
  对于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目前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涵义:狭义的虚拟世界,是指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等集成起来所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现实,是一种能够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视、听、触等行为的高级人机界面,一句话,狭义的虚拟世界是一种“模拟的世界”:广义的虚拟世界,则不仅包含狭义的虚拟世界的内容,而且还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人类网络行动的呈现而产生出来的一种人类交流信息、知识、思想和情感的新型行动空间,一句话。广义的虚拟世界是一种动态的网络社会生活空间。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虚拟世界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由人工高科按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实在技术等所创造的一个人工世界。
  到底是什么会吸引人们义无反顾的地投入这个看似虚无缥缈,完全由1,0代码组威的世界呢?人对外在的知觉体验和自有的主体意识共同构成了对外在世界的感受,而这两者随着个体人生经历的发展,之间始终存在者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强势的一方自然将占据主导地位,使二者逐渐趋同,从而最终形成由个体认可的完整的世界观。
  由此可知,普遍性的青少年对虚拟世界的沉迷和老年人对虚拟世界的反感便顺理成章。对于虚拟世界这一崭新的知觉体验,青少年还未完全成熟的处于弱势的主体意识逐渐认同于虚拟世界,主体意识已经成型的老年人则坚持在较强势的现实主体意识中而对之产生抗拒,虽然目前还很难评判这两者的利弊。但这看似相反的反应实际上不过是人类本能的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各自表象而已。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进步。虚拟世界这一原本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已经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然而虚拟世界的美学特征有何重要性?在此,我们更需关注的是未来,当在虚拟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形成了完整的世界观,并且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后,旧有虚拟世界的美学特征在思想中留下的印记,自然将对现实艺术乃至现实世界产生反馈。在电子游戏和三维动画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有能力根据他们的意愿来塑造这个世界时,现实世界的面貌将很难与他们的儿时记忆无关。
  当然,由于未来应用网络的人口比例将更为平均,而不仅仅是目前的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应用人群,虚拟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文化上应该是更丰富而具有多样性的。
  
  1.乐群和索居
  乐群(community)与索居(alienation)相伴,网络社区是“乐群索居”之乡。
  一方面。网络中有很多网络社区的故事和神话,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体现出乐群倾向。最著名的是全球電子链接(WELL),它最初是洛杉矶的一家杂志为联络用户而开辟的BBS,后来发展为颇具规模的网络社区。在WELL中,有许多关于各种主题的讨论组,一般有三四十个人到一百人,他们组成了兴趣相投甚至感情融洽的群体。另一方面。很多人进入网络空间是为了逃避现实空间。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表现出索居倾向。这种倾向的一种明显的表现是激进的乌托邦式的逃逸:一些人希望脱离现实空间、摆脱肉体的束缚。像Kevin Robins所指出的,网络文化是逃避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们一直像沉重的履带牵引机一样生活,现在新的技术将把人们变成轻盈的蝴蝶。自由就是脱离现实空间……通过人与计算机系统的互动进入一个独立的微世界。”
  
  2.复制性与独特性
  也许最终网络文化趋势导致的将是复制性与独特性——这两种似乎是矛盾的美学特征同时得到发扬光大。
  首先,“混同常人”的方式仍然是不可避免的:网络的商业化运作和大量复制行为使进入网络中的人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的意趋。“网民”、“网虫”等刻板印象和BBS、聊天室等刻板行为,使进入网络空间者从一开始就有可能被迫屈就他人承受过的刻板模式。其次在新兴文化方面,游戏爱好者、各种类型的发烧友、不为社会广泛认同的差异行为者(朋克、黑客以及各种有独特爱好的人群)等十分热衷于通过专门的网络社区结识同道。亚文化群体的排他性在网络小群体中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特别是差异行为者更是通过小团体认同而进一步疏离现实社会,从而衍生出更具有亚文化特征的独特艺术形式。
  
  结语
  
  美的本质是不变的吗?在历史长河中,在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创造性的活跃度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导致了所学习的对象有所不同,于是,美的概念随之而变迁。但终究,基于人类本能创造性和学习性的美的本质,一直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不曾动摇。
  即使我们在虚拟世界的光影变幻,五色纷繁中彷徨,即使远隔千里,或已沧海桑田,当面对着史前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或是失去双臂的维纳斯石像时,我们仍能清晰地体会到前人们曾有过的,那一份发自内心的感动与赞叹。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左右》讲述的是一场以挽救生命为名而展开的伦理与情感的博弈,让人观后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左右》 生命 博弈 人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0.022  第58届柏林电影节上,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作品《左右》获得银熊奖,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场以挽救生命为名而展开的伦理与
[摘要] 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是以专业化频道的整体定位为基准,以栏目的内容、样式、对象等为依据,以受众可能的审美期待为参考,对电视节目主持人进行当下形象设计和未来形象规划的一种活动。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媒体的重要标识,主持人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成功与否,所以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电视节目 策划 主持人  doi:10.3969/j.issn.1002-69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使“中国梦”成为热议。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梦”?它与众所周知的“美国梦”又有哪些不同呢?  本文将以电影《惊天动地》和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对“中国梦”和“美国梦”从内涵、实现途径、产生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国梦”的提出及其意义  “中国梦”这个词,最初也许是在“美国梦”的刺激下进入人们讨论
[摘要] 《明星和他的时代:民国电影史新探》是年轻学者闫凯蕾近年推出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新作。作者以开放的电影史观,从“明星研究”这个在中国电影史学界仍比较陌生的新视角入手,把宏观的时代背景和微观的明星群体相结合进行研究,建构起新的史述框架,对民国电影史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明星和明星制问题日渐凸显,因此本书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中国人建立起本民族的电影明星理论
2012年,在香港电影界浸淫多年的导演陈可辛拿到了一个时下大陆最热门的题材——“创业”,拍摄完成后以《中国合伙人》为片名在2013年5月上映。这部电影被市场认为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这部电影在选题上的独特之处在于描述了几位“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白手兴家”的故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制约,商人或企业家这个阶层并不是国产电影选题关注的对象。但是在如
[摘要]电视剧《远去的飞鹰》主要讲述了民族空军英雄高志航率领中国第一代空军英勇抗日的传奇故事。剧作还原英雄原型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把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生命观照相统一,为观众塑造了一个融碧血丹心的爱国情怀与铁骨柔情的儿女情长为一体的形神俱备个性十足的英雄形象。  [关键词]高志航 形象 爱国情 怀儿女情长 形神俱备  由华谊兄弟天意影视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30集空战传奇大片《远去的飞鹰》主要讲述了民族空
[摘要] 演员在影视表演艺术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演员的表演,需要高度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表现力,多向的模仿力等。演员只有追求外在表演与内在精神的统一,才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角色。青年演员王茜华通过不断努力,凭借自己扎实的表演功力,在影视舞台上越来越成熟,她塑造的农村新女性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她的表演真切自然,对角色诠释到位,是一位具有潜力和实力的演技派演员。  [关键词] 王茜华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迪士尼的二维歌舞动画片曾经到达过巅峰。近年来,在三维动画的挤压下,传统的手绘动画片已经渐渐淡出观众的视线。《公主与青蛙》作为2009年迪士尼的年度大片,再度回归二维手绘动画,用经典的童话故事包装励志的美国梦,描绘出一幅只要肯努力打拼,人人有希望实现梦想的美景。迪士尼对自己传统表达方式的继承,在这部《公主与青蛙》里展露无遗。  [关键词]迪士尼 《公主与青蛙》 女主角 美
【摘要】电影《眼前的生活》在全球电影界评论界和观众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观众看后还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到底在演些什么。主人公戴安娜在枪击事件中的死活还是不甚清楚。读者反应理论指出要把读者当作一种积极地起着中介作用的存在而予以充分重视,并需要重视读者的阔读活动。如果视观众为试听文本的读者,则电影中模棱两可的地方就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有效解读。  【关键词】读者反应理论 文学批评 主观阅读
[摘要] 和平年代军人面对新的时代语境和命题产生了军人身份地位的转变,需要从位置重建来完成新时期的角色突围。《和平年代》这部电视剧便是在这种困境中寻到了当代突围的方式,并且做出了成功的尝试。电视剧一方面展示出时代风向下军人与军队仍然拥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同时又从正面引导并塑造受众的价值观。    [关键词] 《和平年代》 军人地位 困境 突围  doi:10.3969/j.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