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创设是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是初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了解“问题情境”的含义和原则,明了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即巧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情境”生活化,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个体的有效参与。本文通过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的深入分析,总结出几条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提出了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原则;创设途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我们知道许多数学家书本中的知识是抽象的,而这些抽象的知识往往源于现实生产和生活实际,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之中,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情境,力求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成为当前课改的必然趋势。
“数学情境问题”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新教材特别重视情境问题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学生通过情境问题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个体认识,再通过自己的发现解决新的情境问题,这样,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就进入数学学习世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愉快的问题情境呢?
一、了解“问题情境”的含义和原则
1. “问题情境”的含义。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数学学习中合适的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二是要有新的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我们这里所说的“问题”,除包括“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等。因而问题情境应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一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解决或发现规律的气氛,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如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对问题的惊奇、对成功的喜悦等;第二,它是数学概念、规律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数学概念、规律是前人知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讲授概念、规律之前,应先呈现相关的背景材料,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概念、规律自然产生出来。
2. 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1)启发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实施启发诱导原则,遵循启发激励性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2)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是根据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创设情境: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 以“问题情境”故事化的方法,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来引入正题,怎样用网络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然后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坐标系的知识,教师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这样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共同促进”的氛围。
2. 以“问题情境”生活化的方法,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进行“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教学时,教师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残缺的圆形硬纸片,并且告诉学生:“你们拿到的是一台机器上残缺的皮带轮,现在比一比谁能最快地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帶轮使机器尽快恢复运转?”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有的用量角器、圆规比比划划;有的几个人一起拼凑……同学们完全进入问题情境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整堂课的教学就围绕一个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3. 以“问题情境”活动化的方法,确保个体的有效参与。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而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化,就是让学生亲自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教学初中《几何》第一册绪言课时,由于是新开设的科目,学生在小学有所涉及粗浅的几何图形和简单的几何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此时有一种表现欲),相信和尊重他们,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让他们大胆地说,不拘形式地把所学过的几何图形统统画出来,不管画得怎样都给予肯定的评价,然后抽出其中的图形如“长方形”,引导他们观察这个图形,思考边与边、角与角、对角线与对角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怎样知道自己所画的就是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小学所学的知识还很肤浅,每个图形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不知道,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给学生“悬念”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几何》的热情。
总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具体、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之中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这样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将来开拓性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第四中学 342300)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原则;创设途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我们知道许多数学家书本中的知识是抽象的,而这些抽象的知识往往源于现实生产和生活实际,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之中,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情境,力求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成为当前课改的必然趋势。
“数学情境问题”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新教材特别重视情境问题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学生通过情境问题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个体认识,再通过自己的发现解决新的情境问题,这样,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就进入数学学习世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愉快的问题情境呢?
一、了解“问题情境”的含义和原则
1. “问题情境”的含义。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数学学习中合适的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二是要有新的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我们这里所说的“问题”,除包括“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等。因而问题情境应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一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解决或发现规律的气氛,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如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对问题的惊奇、对成功的喜悦等;第二,它是数学概念、规律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数学概念、规律是前人知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讲授概念、规律之前,应先呈现相关的背景材料,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概念、规律自然产生出来。
2. 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1)启发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实施启发诱导原则,遵循启发激励性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2)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是根据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创设情境: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 以“问题情境”故事化的方法,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来引入正题,怎样用网络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然后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坐标系的知识,教师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这样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共同促进”的氛围。
2. 以“问题情境”生活化的方法,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进行“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教学时,教师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残缺的圆形硬纸片,并且告诉学生:“你们拿到的是一台机器上残缺的皮带轮,现在比一比谁能最快地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帶轮使机器尽快恢复运转?”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有的用量角器、圆规比比划划;有的几个人一起拼凑……同学们完全进入问题情境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整堂课的教学就围绕一个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3. 以“问题情境”活动化的方法,确保个体的有效参与。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而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化,就是让学生亲自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教学初中《几何》第一册绪言课时,由于是新开设的科目,学生在小学有所涉及粗浅的几何图形和简单的几何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此时有一种表现欲),相信和尊重他们,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让他们大胆地说,不拘形式地把所学过的几何图形统统画出来,不管画得怎样都给予肯定的评价,然后抽出其中的图形如“长方形”,引导他们观察这个图形,思考边与边、角与角、对角线与对角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怎样知道自己所画的就是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小学所学的知识还很肤浅,每个图形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不知道,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给学生“悬念”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几何》的热情。
总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具体、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之中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这样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将来开拓性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第四中学 34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