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儿子杨杨今年6周岁,上大班。
周末的中午,老公把杨杨从课外班接回来。他静悄悄地躲进自己房间,一直没出来。到了午饭时间,喊了半天,他才慢腾腾地走到桌边,摇摇头,说:“我今天不想吃饭!”几经追问,得到的答案却让全家人出乎意料,“妈妈,今天坐我旁边的小朋友逼我吃了油泥,他还把油泥塞进了我的耳朵里……妈妈,我好害怕,油泥吃进肚子里会怎么样呢?妈妈,我不想吃饭……”
与儿子交流后,我了解到,上午上课期间,那个叫辰辰的小朋友一直在干扰杨杨上课,例如用铅笔在杨杨的练习本上乱画;用笔戳杨杨的腿;休息时,把椅子躺下绊倒杨杨;把油泥塞进杨杨的耳朵里等。
很明显,辰辰的行为极不友善且带有攻击性。他还趁儿子嘴巴张开的时候,把油泥扔到儿子嘴巴里,以致儿子不小心吞咽下去。我问儿子:“辰辰对你做了那么多事,你感觉怎么样?你喜欢他这样吗?”杨杨说:“辰辰弄得我腿疼死了,而且吃了油泥的感觉很难受。”“辰辰做的事情,是对待一个新朋友,或是对待一个好朋友应该做的事吗?”儿子听了摇摇头。
杨杨逐渐长大了,应该学习判断同伴行为的友善与否,这样对采取何种方式解决问题也大有裨益。显然,新朋友对杨杨采取了伤害性的行为,带来许多消极的情绪体验,此时此刻,对杨杨来说,引导他多谈谈对这一事件的想法,并表达出父母对他感受的重视,更利于杨杨不良情绪的释放。
2
我把杨杨的叙述经过加工整理之后,又对他重述了一遍,让杨杨再次确认发生的事情,进一步帮助杨杨明确问题出在哪儿。另外,我引导杨杨不要把错误完全归咎于他人。我问杨杨:“辰辰用板凳绊你,你有没有和他哄闹呢?”杨杨点点头说:“我推他了。”我接着说道:“那么,认识一个新朋友的时候,究竟该怎样和他成为好朋友呢?”交谈后,我发现其实杨杨也缺少和新朋友交往的经验。
作为父母,在孩子的交往方面,我们常常告诉孩子怎样和别人成为好朋友,我们教孩子与人为善,教他热情礼貌,教他善于分享合作,在注重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同时,我们可能忽略了,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麻烦”时,该如何保护自己。
“不是每个人都会和你成为好朋友,当你的同伴对你不断地做出不友好的行为,你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之前根本没想过跟儿子探讨。
求助老师,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第一选择。杨杨是这样说的:“辰辰总是在老师把身体转过去写字的时候捉弄我!”“我喊老师了,可是上课的时候教室里实在太吵,老师没听见。”显然,由于课堂秩序的缺失,老师对发生的一切毫不知情。我告诉杨杨,可以举手向老师示意,或下课后告诉老师,让老师出面解决。在这之外,自己也要学会一些解决方法:
1、学会拒绝,明确告诉同伴:你的做法让我很难过,请停止你的动作。
2、管好自己,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不和攻击你的同伴哄闹,也就相当于不给对方攻击你的机会。
3、适当反击,如果同伴一再伤害你,必要时可以通过动作让他知道你的厉害,比如抓住他打你的手,看着他的眼睛,严肃地告诉对方:不准再打我,否则我就要回击了。
生活中,绘本故事对孩子的言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我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些绘本故事:《两棵树》《小蓝和小黄》《山丘上的约会》《小老鼠和大老虎》《没有人喜欢我》《鲁拉鲁先生请客》《我的兔子朋友》等。我用不同情节的绘本故事,为杨杨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富有画面的交往方式。
有了绘本上经验的积累,再接下来,就要让杨杨在交往实践中学会与他人相处。我计划周末约年龄相仿的孩子与儿子共同出游,为儿子创设交往的情境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还有一点十分必要,及时与课外班联系。通过电话我向中心负责人叙述了事件的始末,表明作为家长的态度,并不想去追究学校管理或是辰辰的责任,只是一连串的事件老师一无所知,而且课堂上居然吵得听不到孩子的求助,课外班的确存在一定的责任,加强安全意识是他们必须调整的管理行为。
其实,孩子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事,我们要做的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孩子在一个又一个事件中学习方法,积累经验,为孩子迎接新生活做好准备!
儿子杨杨今年6周岁,上大班。
周末的中午,老公把杨杨从课外班接回来。他静悄悄地躲进自己房间,一直没出来。到了午饭时间,喊了半天,他才慢腾腾地走到桌边,摇摇头,说:“我今天不想吃饭!”几经追问,得到的答案却让全家人出乎意料,“妈妈,今天坐我旁边的小朋友逼我吃了油泥,他还把油泥塞进了我的耳朵里……妈妈,我好害怕,油泥吃进肚子里会怎么样呢?妈妈,我不想吃饭……”
与儿子交流后,我了解到,上午上课期间,那个叫辰辰的小朋友一直在干扰杨杨上课,例如用铅笔在杨杨的练习本上乱画;用笔戳杨杨的腿;休息时,把椅子躺下绊倒杨杨;把油泥塞进杨杨的耳朵里等。
很明显,辰辰的行为极不友善且带有攻击性。他还趁儿子嘴巴张开的时候,把油泥扔到儿子嘴巴里,以致儿子不小心吞咽下去。我问儿子:“辰辰对你做了那么多事,你感觉怎么样?你喜欢他这样吗?”杨杨说:“辰辰弄得我腿疼死了,而且吃了油泥的感觉很难受。”“辰辰做的事情,是对待一个新朋友,或是对待一个好朋友应该做的事吗?”儿子听了摇摇头。
杨杨逐渐长大了,应该学习判断同伴行为的友善与否,这样对采取何种方式解决问题也大有裨益。显然,新朋友对杨杨采取了伤害性的行为,带来许多消极的情绪体验,此时此刻,对杨杨来说,引导他多谈谈对这一事件的想法,并表达出父母对他感受的重视,更利于杨杨不良情绪的释放。
2
我把杨杨的叙述经过加工整理之后,又对他重述了一遍,让杨杨再次确认发生的事情,进一步帮助杨杨明确问题出在哪儿。另外,我引导杨杨不要把错误完全归咎于他人。我问杨杨:“辰辰用板凳绊你,你有没有和他哄闹呢?”杨杨点点头说:“我推他了。”我接着说道:“那么,认识一个新朋友的时候,究竟该怎样和他成为好朋友呢?”交谈后,我发现其实杨杨也缺少和新朋友交往的经验。
作为父母,在孩子的交往方面,我们常常告诉孩子怎样和别人成为好朋友,我们教孩子与人为善,教他热情礼貌,教他善于分享合作,在注重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同时,我们可能忽略了,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麻烦”时,该如何保护自己。
“不是每个人都会和你成为好朋友,当你的同伴对你不断地做出不友好的行为,你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之前根本没想过跟儿子探讨。
求助老师,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第一选择。杨杨是这样说的:“辰辰总是在老师把身体转过去写字的时候捉弄我!”“我喊老师了,可是上课的时候教室里实在太吵,老师没听见。”显然,由于课堂秩序的缺失,老师对发生的一切毫不知情。我告诉杨杨,可以举手向老师示意,或下课后告诉老师,让老师出面解决。在这之外,自己也要学会一些解决方法:
1、学会拒绝,明确告诉同伴:你的做法让我很难过,请停止你的动作。
2、管好自己,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不和攻击你的同伴哄闹,也就相当于不给对方攻击你的机会。
3、适当反击,如果同伴一再伤害你,必要时可以通过动作让他知道你的厉害,比如抓住他打你的手,看着他的眼睛,严肃地告诉对方:不准再打我,否则我就要回击了。
生活中,绘本故事对孩子的言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我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些绘本故事:《两棵树》《小蓝和小黄》《山丘上的约会》《小老鼠和大老虎》《没有人喜欢我》《鲁拉鲁先生请客》《我的兔子朋友》等。我用不同情节的绘本故事,为杨杨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富有画面的交往方式。
有了绘本上经验的积累,再接下来,就要让杨杨在交往实践中学会与他人相处。我计划周末约年龄相仿的孩子与儿子共同出游,为儿子创设交往的情境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还有一点十分必要,及时与课外班联系。通过电话我向中心负责人叙述了事件的始末,表明作为家长的态度,并不想去追究学校管理或是辰辰的责任,只是一连串的事件老师一无所知,而且课堂上居然吵得听不到孩子的求助,课外班的确存在一定的责任,加强安全意识是他们必须调整的管理行为。
其实,孩子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事,我们要做的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孩子在一个又一个事件中学习方法,积累经验,为孩子迎接新生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