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和长期的发展,也注重教师作为生态因子,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实现自我价值。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分析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激发语文教师教学的新思路,拓宽语文教学途径。本项研究借鉴了教育生态学中的思想和方法,在语言教育的基础上反思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试图从教育生态理念中汲取教学智慧、教学启示,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视角,以营造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良好生态,建设绿色、人文、生活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翻转课堂 中学语文 模式
引言
从生态学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教学活动系统最本质的特征是生态性,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系统中不仅包含了教师、学生、教辅人员、家长等行为主体,还包含了教学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培养目标等子系统。语文教学生态系统是在自身内部系统运转的同时不断与其他关联系统相互作用,并形成了熵增或负熵的生态现象。然而,语文课堂是学生逐渐形成语文能力的主要生态场,其生态场是人为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生态课堂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主体与生态课堂关系的角度看,课堂环境分为三类:其一为生态主体,其二为客体性课堂生态环境,其三为派生生态环境。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本研究观察到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态性,以系统科学的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态范式进行描述,为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如何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场”
(一)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是中学语文生态教学体系中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是平等的,教师的价值与功能体现在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抛弃,而是需要重新建构的,学生的处境与这种局面并存。在一个复杂系统中,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多种作用,促进教学和谐发展,促使学生成为自我体验、建构个体生命的个体。沟通与对话是师生和谐共生的前提。在生态教学活动中,并不是盲目接受,而是通过主体间的对话,基于差异,尊重多样性,师生以及生生间相互交流和相互支持。沟通和对话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老师”和“学生”的概念不存在,产生了新的术语,即教学聆听者。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身份不断变化,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学习知识的过程负责。老师与学生共生、共存,成为一个共同体,是由于特定的教育活动在实际情况的“即时播放”,“相互定义”和“替代任何时间”的双重作用。语文教学的生态化是建立在追求平等、理解、沟通和对话上的和谐共处以及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上,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双赢”。
(二)寻求一个平衡的、全面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除了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外,还担负着培养学生“三观”的重要使命。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更好地把知识作为起点,在遇到语文相关困难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合理使用方法并最终能够解决问题。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师生的生活世界,尊重教师和学生作为生命的特殊性,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师生能得到创造性发展。
(三)创造完全开放的教学内容
生态教学内容是将知识置于全面、互动的框架下,知识从简单的、分离的、构建的到复杂的、接触的、开放的、整体的,不仅要创造性诠释在课本知识框架内的文本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也要在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开放式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个人与自然、社会与文化、书本知识与学生体验世界的良性互动。校园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应延伸到自然、社会,走出课堂教学的世界,融入社会和文化生活,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创造性和完整性;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
(四)创设多元共进的教学過程
课堂生态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动态过程中,是一个创造、对话与互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因此,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在互动交流与探索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动态性的生态圈。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合作,是在互动中的主体成长与发展、智慧的形成、探究的提高、课堂教学生态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五)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艺术
中学语文教育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活动,受环境和自身经验的影响。课堂教学环境是制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既存在于所有学科教学中,也可能会影响教学环境,如班级规模、教师队伍和组织形式的安排。在中学语文生态课堂中,人、物质和精神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因此,多样性的生态模型课堂组织是基于平等开放的生态系统基础之上,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播“填鸭式”的安排,取而代之的是更有利于师生互动的马蹄形或马蹄形组合,在课堂上打造圈式或环式的课桌和椅子的摆放形式,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多元互动活动性,消除座位差异的空间限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全班同学成为一个平等互利共生的“学习生态共同体”。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驰骋,不同的想法或观点可以自由碰撞。生态课堂消除了教师话语霸权,不再是知识结构的权威性教学,而是在民主与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平等”的“规范化”教学。它不仅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友好、愉快的氛围,同时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欣赏学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
结语
生态理念和观点以其独特的可持续发展视角,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能广泛应用。语文生态价值观是人与社会、自然与文化和谐共存,以生态主义价值观为基础构建的中学语文教学价值观。它确立人作为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个体,重视教学中的生态意义,由个人、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三维价值空间,并重新认识教育和教学的价值,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要素、结构和价值。非生态现象的中学语文教育与教学,实质是有生态危机的教育生态系统。我们要以生态学的观点、原则和方法,对语文生态化教学体系进行建构尝试,以期使教育教学的生态性得以呈现,顺应现代教育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56.
[2]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6.
责任编辑:黄大灿
关键词:翻转课堂 中学语文 模式
引言
从生态学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教学活动系统最本质的特征是生态性,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系统中不仅包含了教师、学生、教辅人员、家长等行为主体,还包含了教学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培养目标等子系统。语文教学生态系统是在自身内部系统运转的同时不断与其他关联系统相互作用,并形成了熵增或负熵的生态现象。然而,语文课堂是学生逐渐形成语文能力的主要生态场,其生态场是人为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生态课堂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主体与生态课堂关系的角度看,课堂环境分为三类:其一为生态主体,其二为客体性课堂生态环境,其三为派生生态环境。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本研究观察到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态性,以系统科学的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态范式进行描述,为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如何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场”
(一)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是中学语文生态教学体系中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是平等的,教师的价值与功能体现在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抛弃,而是需要重新建构的,学生的处境与这种局面并存。在一个复杂系统中,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多种作用,促进教学和谐发展,促使学生成为自我体验、建构个体生命的个体。沟通与对话是师生和谐共生的前提。在生态教学活动中,并不是盲目接受,而是通过主体间的对话,基于差异,尊重多样性,师生以及生生间相互交流和相互支持。沟通和对话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老师”和“学生”的概念不存在,产生了新的术语,即教学聆听者。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身份不断变化,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学习知识的过程负责。老师与学生共生、共存,成为一个共同体,是由于特定的教育活动在实际情况的“即时播放”,“相互定义”和“替代任何时间”的双重作用。语文教学的生态化是建立在追求平等、理解、沟通和对话上的和谐共处以及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上,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双赢”。
(二)寻求一个平衡的、全面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除了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外,还担负着培养学生“三观”的重要使命。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更好地把知识作为起点,在遇到语文相关困难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合理使用方法并最终能够解决问题。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师生的生活世界,尊重教师和学生作为生命的特殊性,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师生能得到创造性发展。
(三)创造完全开放的教学内容
生态教学内容是将知识置于全面、互动的框架下,知识从简单的、分离的、构建的到复杂的、接触的、开放的、整体的,不仅要创造性诠释在课本知识框架内的文本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也要在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开放式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个人与自然、社会与文化、书本知识与学生体验世界的良性互动。校园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应延伸到自然、社会,走出课堂教学的世界,融入社会和文化生活,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创造性和完整性;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
(四)创设多元共进的教学過程
课堂生态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动态过程中,是一个创造、对话与互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因此,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在互动交流与探索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动态性的生态圈。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合作,是在互动中的主体成长与发展、智慧的形成、探究的提高、课堂教学生态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五)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艺术
中学语文教育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活动,受环境和自身经验的影响。课堂教学环境是制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既存在于所有学科教学中,也可能会影响教学环境,如班级规模、教师队伍和组织形式的安排。在中学语文生态课堂中,人、物质和精神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因此,多样性的生态模型课堂组织是基于平等开放的生态系统基础之上,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播“填鸭式”的安排,取而代之的是更有利于师生互动的马蹄形或马蹄形组合,在课堂上打造圈式或环式的课桌和椅子的摆放形式,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多元互动活动性,消除座位差异的空间限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全班同学成为一个平等互利共生的“学习生态共同体”。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驰骋,不同的想法或观点可以自由碰撞。生态课堂消除了教师话语霸权,不再是知识结构的权威性教学,而是在民主与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平等”的“规范化”教学。它不仅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友好、愉快的氛围,同时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欣赏学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
结语
生态理念和观点以其独特的可持续发展视角,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能广泛应用。语文生态价值观是人与社会、自然与文化和谐共存,以生态主义价值观为基础构建的中学语文教学价值观。它确立人作为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个体,重视教学中的生态意义,由个人、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三维价值空间,并重新认识教育和教学的价值,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要素、结构和价值。非生态现象的中学语文教育与教学,实质是有生态危机的教育生态系统。我们要以生态学的观点、原则和方法,对语文生态化教学体系进行建构尝试,以期使教育教学的生态性得以呈现,顺应现代教育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56.
[2]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6.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