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音乐是他们发展的需要,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有效组织
当婴儿躺在摇篮里时,他们就会追随着音乐,睁大双眼,四处寻找;他们手舞足蹈,全身摆动;在他们不能安静地入睡时,温柔的摇篮曲又使他们安静下来,慢慢地闭上眼睛进入梦乡。孩子从小对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节奏、旋律有反应,这是每个正常的儿童所具有的一种天性和基本能力,所以说幼儿天生是个音乐家。
音乐活动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陶冶情操,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师和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然而,在组织中班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在主题背景下,音乐活动的安排往往总是“身不由己”的被主题牵着鼻子走。为了迁就主题,选择的音乐作品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缺乏独立性。单纯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来配合其他活动。幼儿的音乐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目前的课程中发现,中班幼儿的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比较多,但是系统的音乐教育活动很少,经常是在语言,科学,健康的活动中渗透一些歌曲,利用音乐去开发智力,忽视了音乐本身对身心发展的价值,忽视了音乐本身的规律,没有把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放到教育目的中。相应的音乐欣赏活动,歌舞活动,节奏乐等活动也很少,音乐活动没有独立性。
(二)教师的音乐素质和技能有待提高
就拿自己来举例说,我自身的音乐素质还不错。但作为一名转岗教师,音乐技能还有待提高。比如说自弹自唱时是不是做到了指法娴熟,神态自然亲切,声音是否清脆响亮。另外,由于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不太了解,上音乐课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要教什么内容?怎样教的问题,而忽视对幼儿的现有水平,特点,需要,兴趣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这就导致以下结果:有时选的教材会超出幼儿能自然轻松驾驭的音域,或者歌词太长、太难,超出了幼儿的理解范围,难以记忆,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记得有一次在组织我班幼儿开展音乐活动《打蚊子》时,为了让他们记住歌词,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多次重复练唱,结果确实达到了学会唱一首新歌的目标,但是整个过程孩子们都没有离开过椅子,他们的热情和好动的天性并没有得到发挥。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显得很枯燥,无趣!
事后我认真的自我反思: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缺乏对美的欣赏能力,不能把音乐的美带给幼儿,那么必然造成幼儿音乐教育价值的缺失。
(三)音乐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
这是幼儿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形式单一:练声——新授——复习三步走,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被动的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体验到音乐的美和快乐,也没有将音乐内化成自己的一种品质。在生活中,对音乐没有多少兴趣,音乐能力也不强。
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呢?首先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音乐艺术美的感染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常见的音乐教育活动课程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
1、开始部分。音乐课开始就是要有音乐艺术美的气氛,体现出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的艺术科目的特点。可以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既要保持一种新鲜感,又不格式化,否则会使幼儿感到单调乏味,而达不到音乐艺术美的要求。
2、基本部分。这是完成音乐活动教学要求和任务的主要部分。可以安排2~3个音乐内容。例如:倾听声音、唱歌、节奏乐等。内容安排应丰富多样,既要防止单一,一唱到底,又不要内容太多,搞成大杂烩。活动安排要考虑教材的新旧搭配,难易适当,动静配合,突出重点。
3、结束部分。音乐活动应该结束在兴趣央然,活而不乱,意犹未尽的气氛当中,使幼儿有一种期待的愿望。可以利用基本部分的内容,自然过渡结束,也可选择舞蹈结束。
二、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使音乐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一)教学活动导入的方法多样化
1、以动作导入: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比较富有动作性的歌曲。例如:歌曲《碰一碰》、《合拢放开》。
2、以讲故事导入: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比较复杂,有时还有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时间、地点及环境描述等。例如:歌曲《让座》。
3、以歌词朗诵导入: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的语言较为抽象复杂,且较长。例如:歌曲《买菜》。
4、难点前置导入: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曲中有部分歌词或节奏幼儿不易掌握,需要在学习整首歌曲前加以强调,从而提前突破难点,以便新歌曲的教授。例如:歌曲《老母鸡》。
(二)歌曲教授的方法多样化
1、图谱法
这是我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方法。我们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通常要一遍遍范唱,以加深幼儿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中班幼儿是整个幼儿时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形象性最为突出。这一思维特点不仅表现在幼儿解决问题,判断事物时,而且表现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因此在音乐活动中,为满足和实现了幼儿形象思维的需要,我们用直观的图谱教学法利用色彩、绘画等形式去表达歌曲的意思,幼儿则会更容易理解并学会唱一首歌。例如,教唱歌曲《买青菜》时,出现了许多蔬菜名,如:包菜,空心菜,豌豆,萝卜,豆芽等,我在新授歌曲时将歌词中的菜都用图画表现出来,当这些图出现在白板上时,孩子不用记住歌词,只要看到图就知道应该唱什么。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歌词中的抽象事物会更易于幼儿记忆,同时运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通道的学习途径,会使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2、歌词替换法
歌词替换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圆满解决的方法。在不改变歌曲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歌曲的部分歌词进行符合逻辑的替换,从而避免严格的重复,不同的歌词又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孩子们更加乐于学习,激情不减。例如,在家长开放日进行《妈妈我要亲亲您》的歌唱活动时,幼儿在熟练掌握基本歌词后,我又启发幼儿想一想“除了可以亲亲摸摸妈妈的额头,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脸,还可以亲亲,摸摸妈妈哪里?”幼儿就会想到“头发,眉毛,手,肩膀…”等。又如《两只老虎》这首歌曲,幼儿可以将老虎换成不同的动物,或者将歌曲中的数字进行替换,如“3只老虎”,而对应替换的两个数字之和必须是3,那样就可以成为“1只没有眼睛、2只没有耳朵…”教师也可以选择其他一些儿歌,在不改变原来句式的前提下替换不同的部分。
3、符号转化法
就是把抽象的事物转换成具体符号,这种转化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在打击乐活动中,幼儿在认识、把握节拍时常常会遇到记忆和理解的困难。教师可以制作打击乐乐谱图,将音乐符号转化为幼儿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图形标志。例如,用1个苹果表示1拍,2个樱桃表示2个半拍。另外,在打击乐活动《小兔与大灰狼》中,两段不同的音乐节奏则可用不同的图片来表示节奏,如小兔出场的节奏谱用兔子头表示,大灰狼出场的节奏谱用狼脚印表示。这样能使幼儿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歌曲的节奏变化,从而易于掌握。
4、打击乐配合演奏法
我们常说要运用多感官通道参与的方法指导音乐活动。在引导幼儿学习歌曲后,给他们提供几种打击乐器,让其根据歌曲的节奏,编配旋律。例如,在歌曲《下雨歌》的学习中,我就是让幼儿通过拍打节奏来感受小雨和大雨的不同节奏特点,让幼儿在这一基础上用圆舞板和铃鼓表现歌曲特点。通过丰富多变的手段,唤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5、身体动作法
中班幼儿注意的持久性增强了,但这种持久性是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实现的。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单纯机械的一遍遍唱歌曲满足不了孩子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歌唱的基础上,创编一些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
6、不同的复习巩固法
在一般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歌唱都以集体合唱得形式居多。我们常常发现,集体歌唱几次后孩子的热情就淡去了,表现出不想唱,厌烦的情绪。对此,教师可以用多种歌唱的方法,比如:合唱,领唱,轮唱,小组唱,男女对唱等。另外唱歌时中会出现集体声音不整齐。有的快有的慢,有的轻有的响。那我们也可以采用重唱的方式,让幼儿够逐步开始注意自己的声音与他人声音的关系,并使自己逐渐融入到集体中。不仅形成了悦耳动听的效果,更能引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音乐世界是奇妙无穷的,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能让幼儿在音乐世界里陶冶高尚的情感,情感世界里健康地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吴英.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艺术.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2
[2]许卓娅.在综合或主题的课程思路下怎样组织音乐教育活动.幼教园地2007.5
[3]陈赢.浅谈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音乐兴趣.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09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陆慕中心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有效组织
当婴儿躺在摇篮里时,他们就会追随着音乐,睁大双眼,四处寻找;他们手舞足蹈,全身摆动;在他们不能安静地入睡时,温柔的摇篮曲又使他们安静下来,慢慢地闭上眼睛进入梦乡。孩子从小对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节奏、旋律有反应,这是每个正常的儿童所具有的一种天性和基本能力,所以说幼儿天生是个音乐家。
音乐活动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陶冶情操,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师和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然而,在组织中班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在主题背景下,音乐活动的安排往往总是“身不由己”的被主题牵着鼻子走。为了迁就主题,选择的音乐作品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缺乏独立性。单纯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来配合其他活动。幼儿的音乐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目前的课程中发现,中班幼儿的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比较多,但是系统的音乐教育活动很少,经常是在语言,科学,健康的活动中渗透一些歌曲,利用音乐去开发智力,忽视了音乐本身对身心发展的价值,忽视了音乐本身的规律,没有把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放到教育目的中。相应的音乐欣赏活动,歌舞活动,节奏乐等活动也很少,音乐活动没有独立性。
(二)教师的音乐素质和技能有待提高
就拿自己来举例说,我自身的音乐素质还不错。但作为一名转岗教师,音乐技能还有待提高。比如说自弹自唱时是不是做到了指法娴熟,神态自然亲切,声音是否清脆响亮。另外,由于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不太了解,上音乐课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要教什么内容?怎样教的问题,而忽视对幼儿的现有水平,特点,需要,兴趣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这就导致以下结果:有时选的教材会超出幼儿能自然轻松驾驭的音域,或者歌词太长、太难,超出了幼儿的理解范围,难以记忆,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记得有一次在组织我班幼儿开展音乐活动《打蚊子》时,为了让他们记住歌词,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多次重复练唱,结果确实达到了学会唱一首新歌的目标,但是整个过程孩子们都没有离开过椅子,他们的热情和好动的天性并没有得到发挥。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显得很枯燥,无趣!
事后我认真的自我反思: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缺乏对美的欣赏能力,不能把音乐的美带给幼儿,那么必然造成幼儿音乐教育价值的缺失。
(三)音乐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
这是幼儿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形式单一:练声——新授——复习三步走,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被动的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体验到音乐的美和快乐,也没有将音乐内化成自己的一种品质。在生活中,对音乐没有多少兴趣,音乐能力也不强。
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呢?首先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音乐艺术美的感染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常见的音乐教育活动课程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
1、开始部分。音乐课开始就是要有音乐艺术美的气氛,体现出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的艺术科目的特点。可以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既要保持一种新鲜感,又不格式化,否则会使幼儿感到单调乏味,而达不到音乐艺术美的要求。
2、基本部分。这是完成音乐活动教学要求和任务的主要部分。可以安排2~3个音乐内容。例如:倾听声音、唱歌、节奏乐等。内容安排应丰富多样,既要防止单一,一唱到底,又不要内容太多,搞成大杂烩。活动安排要考虑教材的新旧搭配,难易适当,动静配合,突出重点。
3、结束部分。音乐活动应该结束在兴趣央然,活而不乱,意犹未尽的气氛当中,使幼儿有一种期待的愿望。可以利用基本部分的内容,自然过渡结束,也可选择舞蹈结束。
二、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使音乐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一)教学活动导入的方法多样化
1、以动作导入: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比较富有动作性的歌曲。例如:歌曲《碰一碰》、《合拢放开》。
2、以讲故事导入: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比较复杂,有时还有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时间、地点及环境描述等。例如:歌曲《让座》。
3、以歌词朗诵导入: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的语言较为抽象复杂,且较长。例如:歌曲《买菜》。
4、难点前置导入: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曲中有部分歌词或节奏幼儿不易掌握,需要在学习整首歌曲前加以强调,从而提前突破难点,以便新歌曲的教授。例如:歌曲《老母鸡》。
(二)歌曲教授的方法多样化
1、图谱法
这是我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方法。我们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通常要一遍遍范唱,以加深幼儿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中班幼儿是整个幼儿时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形象性最为突出。这一思维特点不仅表现在幼儿解决问题,判断事物时,而且表现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因此在音乐活动中,为满足和实现了幼儿形象思维的需要,我们用直观的图谱教学法利用色彩、绘画等形式去表达歌曲的意思,幼儿则会更容易理解并学会唱一首歌。例如,教唱歌曲《买青菜》时,出现了许多蔬菜名,如:包菜,空心菜,豌豆,萝卜,豆芽等,我在新授歌曲时将歌词中的菜都用图画表现出来,当这些图出现在白板上时,孩子不用记住歌词,只要看到图就知道应该唱什么。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歌词中的抽象事物会更易于幼儿记忆,同时运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通道的学习途径,会使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2、歌词替换法
歌词替换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圆满解决的方法。在不改变歌曲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歌曲的部分歌词进行符合逻辑的替换,从而避免严格的重复,不同的歌词又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孩子们更加乐于学习,激情不减。例如,在家长开放日进行《妈妈我要亲亲您》的歌唱活动时,幼儿在熟练掌握基本歌词后,我又启发幼儿想一想“除了可以亲亲摸摸妈妈的额头,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脸,还可以亲亲,摸摸妈妈哪里?”幼儿就会想到“头发,眉毛,手,肩膀…”等。又如《两只老虎》这首歌曲,幼儿可以将老虎换成不同的动物,或者将歌曲中的数字进行替换,如“3只老虎”,而对应替换的两个数字之和必须是3,那样就可以成为“1只没有眼睛、2只没有耳朵…”教师也可以选择其他一些儿歌,在不改变原来句式的前提下替换不同的部分。
3、符号转化法
就是把抽象的事物转换成具体符号,这种转化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在打击乐活动中,幼儿在认识、把握节拍时常常会遇到记忆和理解的困难。教师可以制作打击乐乐谱图,将音乐符号转化为幼儿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图形标志。例如,用1个苹果表示1拍,2个樱桃表示2个半拍。另外,在打击乐活动《小兔与大灰狼》中,两段不同的音乐节奏则可用不同的图片来表示节奏,如小兔出场的节奏谱用兔子头表示,大灰狼出场的节奏谱用狼脚印表示。这样能使幼儿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歌曲的节奏变化,从而易于掌握。
4、打击乐配合演奏法
我们常说要运用多感官通道参与的方法指导音乐活动。在引导幼儿学习歌曲后,给他们提供几种打击乐器,让其根据歌曲的节奏,编配旋律。例如,在歌曲《下雨歌》的学习中,我就是让幼儿通过拍打节奏来感受小雨和大雨的不同节奏特点,让幼儿在这一基础上用圆舞板和铃鼓表现歌曲特点。通过丰富多变的手段,唤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5、身体动作法
中班幼儿注意的持久性增强了,但这种持久性是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实现的。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单纯机械的一遍遍唱歌曲满足不了孩子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歌唱的基础上,创编一些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
6、不同的复习巩固法
在一般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歌唱都以集体合唱得形式居多。我们常常发现,集体歌唱几次后孩子的热情就淡去了,表现出不想唱,厌烦的情绪。对此,教师可以用多种歌唱的方法,比如:合唱,领唱,轮唱,小组唱,男女对唱等。另外唱歌时中会出现集体声音不整齐。有的快有的慢,有的轻有的响。那我们也可以采用重唱的方式,让幼儿够逐步开始注意自己的声音与他人声音的关系,并使自己逐渐融入到集体中。不仅形成了悦耳动听的效果,更能引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音乐世界是奇妙无穷的,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能让幼儿在音乐世界里陶冶高尚的情感,情感世界里健康地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吴英.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艺术.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2
[2]许卓娅.在综合或主题的课程思路下怎样组织音乐教育活动.幼教园地2007.5
[3]陈赢.浅谈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音乐兴趣.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09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陆慕中心幼儿园)